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准性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新时代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迫在眉睫。本文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然后结合具体问题,探析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成效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贫困生;精准资助
2019年6月,财政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调整职业院校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这一通知明确指出:“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所需资金,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由此,新时代下,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力度,对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基于目前我國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精准资助工作丞待改进。
一、高职院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
1.对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缺乏细致了解,认定精准性有待加强
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是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些高职院校在对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将其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作为唯一依据,贫困生认定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首先,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情况复杂,很多方面需要进行深入沟通了解才能认定贫困等级;其次,很多学生缺乏诚信,在填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时,夸大对相关情况的描述,导致真正贫困的学生没有最大程度得到国家的帮扶,对贫困生的精准识别度不高。
2.资助渠道单一,助学岗位不充足
助学岗位单一也是高职院校资助体系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资助内容主要体现在奖助学金两个方面,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资助几乎没有;另一方面,学校勤工助学岗位数量少、申请对象多;从学生申请到学校审批整个环节耗费时间较长、效率低下;以事务性岗位为主,忽视了在对贫困生经济帮助的同时,对其专业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培养。
3.资助育人功能不全面,忽视精神上的帮扶
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他们压力大、自卑心理较重。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资助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对贫困学生的经济帮扶,却忽视了对他们的精神关怀和心理疏导;并且,没有引导学生明白国家资助的目的和意义,导致很多学生感恩意识淡薄。这样一来,不但不能从源头上摆脱贫困,而且长此以往,让其对助学金产生依赖,不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成效探析
1.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提高认定对象精准性
首先,制定科学的、规范的贫困认定以及助学金评定标准,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情况复杂,因此,除了根据其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外,还应展开一对一的深入谈话,了解其在家庭背景、致贫原因、在校表现等方面情况;其次,建立贫困生数据库,在“互联网+”时代,应充分利用网络动态跟踪学生手机消费、校园一卡通消费水平等,若达到一定消费标准予以降等或取消其资格;再次,“资助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树立人人都是责任人,人人都是育人主体的资助育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从而强化资助工作者的精准资助责任意识。
2.拓宽资助渠道,建立多元化资助方式
高职院校在以国家助学金无偿资助为主的基础上,要建立政府主导、事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三位一体”资助模式;其次,各高职院校要从自身特点出发,扩大勤工助学岗位数量,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知识和技能含量,让贫困生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能进一步锻炼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形成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再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企业长期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
3.转变资助理念,经济资助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焦虑、敏感、困惑的心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物质需求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期间的基本需求,还有发展型需求也应得到满足。”除了经济上的资助,更应给予高职院校贫困生在思想、学习等方面的关心与关爱;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应结合学生实际真正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做到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让困难学生在感受到国家帮扶和社会温暖的同时,强化自身责任和使命,以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顽强拼搏,用实际行动回报学校和社会。
“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快速提高个人就业能力的教育类型,在精准扶贫、斩断贫根中发挥着最为核心的作用。”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在实现教育精准扶贫中占据重要位置。但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存在贫困群体大、贫困程度较深的特殊性。因此,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强化认定对象精准性、建立多元化资助方式,并且将落脚点放在经济与精神双重帮扶上,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王俐,王前.“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9(05).
[2]王淑珍.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实现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8(04).
[3]毛瑰荔,周惊雷.新时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04).
[4]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调整职业院校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财教[2019]25号),2019-06-28.
[5]陈孝友,康洁.精准扶贫视角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实现路径[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
[6]王俐,贾曦.新时代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评论,2018(05).
[7]车明朝.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资助为职教扶贫筑牢坚实底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5).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贫困生;精准资助
2019年6月,财政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调整职业院校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这一通知明确指出:“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所需资金,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由此,新时代下,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力度,对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基于目前我國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精准资助工作丞待改进。
一、高职院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
1.对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缺乏细致了解,认定精准性有待加强
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是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些高职院校在对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将其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作为唯一依据,贫困生认定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首先,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情况复杂,很多方面需要进行深入沟通了解才能认定贫困等级;其次,很多学生缺乏诚信,在填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时,夸大对相关情况的描述,导致真正贫困的学生没有最大程度得到国家的帮扶,对贫困生的精准识别度不高。
2.资助渠道单一,助学岗位不充足
助学岗位单一也是高职院校资助体系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资助内容主要体现在奖助学金两个方面,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资助几乎没有;另一方面,学校勤工助学岗位数量少、申请对象多;从学生申请到学校审批整个环节耗费时间较长、效率低下;以事务性岗位为主,忽视了在对贫困生经济帮助的同时,对其专业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培养。
3.资助育人功能不全面,忽视精神上的帮扶
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他们压力大、自卑心理较重。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资助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对贫困学生的经济帮扶,却忽视了对他们的精神关怀和心理疏导;并且,没有引导学生明白国家资助的目的和意义,导致很多学生感恩意识淡薄。这样一来,不但不能从源头上摆脱贫困,而且长此以往,让其对助学金产生依赖,不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成效探析
1.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提高认定对象精准性
首先,制定科学的、规范的贫困认定以及助学金评定标准,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情况复杂,因此,除了根据其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外,还应展开一对一的深入谈话,了解其在家庭背景、致贫原因、在校表现等方面情况;其次,建立贫困生数据库,在“互联网+”时代,应充分利用网络动态跟踪学生手机消费、校园一卡通消费水平等,若达到一定消费标准予以降等或取消其资格;再次,“资助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树立人人都是责任人,人人都是育人主体的资助育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从而强化资助工作者的精准资助责任意识。
2.拓宽资助渠道,建立多元化资助方式
高职院校在以国家助学金无偿资助为主的基础上,要建立政府主导、事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三位一体”资助模式;其次,各高职院校要从自身特点出发,扩大勤工助学岗位数量,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知识和技能含量,让贫困生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能进一步锻炼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形成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再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企业长期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
3.转变资助理念,经济资助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焦虑、敏感、困惑的心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物质需求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期间的基本需求,还有发展型需求也应得到满足。”除了经济上的资助,更应给予高职院校贫困生在思想、学习等方面的关心与关爱;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应结合学生实际真正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做到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让困难学生在感受到国家帮扶和社会温暖的同时,强化自身责任和使命,以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顽强拼搏,用实际行动回报学校和社会。
“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快速提高个人就业能力的教育类型,在精准扶贫、斩断贫根中发挥着最为核心的作用。”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在实现教育精准扶贫中占据重要位置。但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存在贫困群体大、贫困程度较深的特殊性。因此,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强化认定对象精准性、建立多元化资助方式,并且将落脚点放在经济与精神双重帮扶上,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王俐,王前.“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9(05).
[2]王淑珍.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实现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8(04).
[3]毛瑰荔,周惊雷.新时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04).
[4]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调整职业院校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财教[2019]25号),2019-06-28.
[5]陈孝友,康洁.精准扶贫视角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实现路径[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
[6]王俐,贾曦.新时代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评论,2018(05).
[7]车明朝.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资助为职教扶贫筑牢坚实底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