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民队伍。
一、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至关重要
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此后,农业农村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冬春农民大培训的通知》,连续3年分别对农民培训的意义、任务、要求等做了明确规定,充分体现了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的极端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高素质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这三种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彰显出高素质农民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高素质农民与普通传统农民的区别在于,高素质农民善于用好政策与市场“两只手”,善于把科技和产业融合在一起,善于带领一方群众脱贫致富。因此,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意义重大。
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二、推动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是推动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在认真贯彻落实好《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冬春农民大培训的通知》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好高素质农民队伍培训工作,助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是地方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市县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并责令督促培训机构切实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乡镇负责人和主管乡镇长应当亲自参与,不能让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流于形式。作为村一级干部更要带头学,自己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素质农民,继而发挥村干部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广大农民参与高素质农民学习培训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农民素质,鼓励农民为农业转型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是地方主管部门应把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做实。高素质农民培训的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采取切实可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着力提高授课质量。目前,部分农民对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认识不到位,不主动不积极,这就需要培训主管部门切实抓好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安排能激发农民学习兴趣的有关农业最新政策、农民经营技能提高、农产品推广手段等与农民实际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另一方面,要聘请讲课效果好、有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经验的农业技术专家及熟练掌握现代农产品推广手段的教师授课,通过吸睛的教学内容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愿望,进而达到提高参训农民素质的目的。注重外出实地考察。在课堂授课的基础上,组织广大农民到先进地区的农村、到高素质农民典型代表经营的基地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通过观看高素质农民的家庭作坊、种养殖基地、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厂、农业科技园等,提高农民成为高素质农民的主观意愿。把科技下乡落实到位。组织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专家和高素质农民的典型代表,定期到农户进行现场指导,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三是注重激发农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实地考察高素质农民先进典型的基础上,要趁热打铁,通过政府扶持项目、农业部门提供技术指导、高素质农民带动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让农民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为此,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从外部助力农民素质的提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等传媒手段,在广大农村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让高素质农民培训深入人心。同时,做好高素质农民的典型推广工作,不断激发广大农民成为高素质农民的意愿。另一方面,定期举办由高素质农民典型授课的培训班。通过挑选各方面高素质农民的典型代表,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类型的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伴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升,伴随着广大农民成为高素质农民主观意愿的增强,农民才能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自觉地学习,并通过主动学习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通过主动学习不断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提高“革除舊思想、敢为天下先”的胆识与魄力;通过主动学习逐步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提高经营管理能力,进而达到不断增加收入,提高社会影响力,带动更多农民进入高素质农民队伍行列,为地方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柳 絮
一、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至关重要
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此后,农业农村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冬春农民大培训的通知》,连续3年分别对农民培训的意义、任务、要求等做了明确规定,充分体现了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的极端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高素质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这三种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彰显出高素质农民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高素质农民与普通传统农民的区别在于,高素质农民善于用好政策与市场“两只手”,善于把科技和产业融合在一起,善于带领一方群众脱贫致富。因此,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意义重大。
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二、推动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是推动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在认真贯彻落实好《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冬春农民大培训的通知》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好高素质农民队伍培训工作,助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是地方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市县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并责令督促培训机构切实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乡镇负责人和主管乡镇长应当亲自参与,不能让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流于形式。作为村一级干部更要带头学,自己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素质农民,继而发挥村干部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广大农民参与高素质农民学习培训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农民素质,鼓励农民为农业转型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是地方主管部门应把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做实。高素质农民培训的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采取切实可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着力提高授课质量。目前,部分农民对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认识不到位,不主动不积极,这就需要培训主管部门切实抓好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安排能激发农民学习兴趣的有关农业最新政策、农民经营技能提高、农产品推广手段等与农民实际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另一方面,要聘请讲课效果好、有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经验的农业技术专家及熟练掌握现代农产品推广手段的教师授课,通过吸睛的教学内容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愿望,进而达到提高参训农民素质的目的。注重外出实地考察。在课堂授课的基础上,组织广大农民到先进地区的农村、到高素质农民典型代表经营的基地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通过观看高素质农民的家庭作坊、种养殖基地、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厂、农业科技园等,提高农民成为高素质农民的主观意愿。把科技下乡落实到位。组织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专家和高素质农民的典型代表,定期到农户进行现场指导,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三是注重激发农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实地考察高素质农民先进典型的基础上,要趁热打铁,通过政府扶持项目、农业部门提供技术指导、高素质农民带动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让农民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为此,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从外部助力农民素质的提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等传媒手段,在广大农村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让高素质农民培训深入人心。同时,做好高素质农民的典型推广工作,不断激发广大农民成为高素质农民的意愿。另一方面,定期举办由高素质农民典型授课的培训班。通过挑选各方面高素质农民的典型代表,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类型的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伴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升,伴随着广大农民成为高素质农民主观意愿的增强,农民才能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自觉地学习,并通过主动学习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通过主动学习不断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提高“革除舊思想、敢为天下先”的胆识与魄力;通过主动学习逐步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提高经营管理能力,进而达到不断增加收入,提高社会影响力,带动更多农民进入高素质农民队伍行列,为地方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柳 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