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在梨树县视察时强调: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均耕地多,适合规模经营和机械化耕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梨树县的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就是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并结合梨树实际,抓住关键,搞好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做好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与供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破解人才瓶颈,除了大力引进外地人才,还要做好当地农业农村各类人才的培养与供给,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通过人才振兴推动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振兴。要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要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更要把当地农民作为人才的基础来源,加强农民职业素养训练,培育大量的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专业技能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近年来,梨树县不断强化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依托中国农大梨树“科技小院”,直接带动培养500余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和1000余名种植大户,50余名本土人才快速成长为中国农大团队核心成员,农民变成了“专家”。王贵满从延边农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几十年来他一头扎进黑土地,担任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后,带领团队先后研究出侧土施肥、免耕技术、大垄双行、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等多项农技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为梨树的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做出了杰出贡献。在王贵满等榜样的带动下,必将涌现出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农村工作当中。
二、发展培育好农业专业合作社
目前,梨树县人均耕地2亩多,很多是小农户小规模经营,已经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需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一是对不同的农户要分类施策。对农业的依赖度较高、农业收入占比50%以上的农户,要为其打造从事农业生产的便利条件,包括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在政策设计上主要是提供参与纵向协作的机会。对不是主要依靠农业、农业收入占比50%以下的农户,在政策设计上主要是提供土地流转、入股等机会。二是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先联系农户,再联系市场,与市场还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要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填补。现实中,一般采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纵向型形式。三是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很多,梨树县最早的农业合作社成立于2003年,在梨树县原大房身乡(现为梨树镇)高家村成立农机生产合作社(现为康达公司)。如今梨树县在工商注册的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服务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365個,入社户数5.5万户,带动人数12万余人。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卢伟农机专业合作社时,对梨树县发展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今后要按照“发展、规范、整合、提质”的总体要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色食品等有机结合起来,指导相同类别的合作经济组织搞好整合,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好提质,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从而不断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三、坚持把棚膜经济做大做强
近年来,梨树县大力发展棚膜经济,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菜篮子”基地,逐渐走出一条让农民四季皆可创收的致富新路,形成了以梨树镇、喇嘛甸镇为中心,辐射24个村的棚膜经济发展新格局。同时积极引进冬暖式日光温室生产技术,实现了梨树县四季新鲜瓜果蔬菜的供应,推动了全县棚膜经济的蓬勃发展。2020年末,全县棚室总量达到32429栋,面积40036亩,年产瓜果蔬菜155.1万吨,产值35.12亿元。
坚持根植绿色“晒名牌”,打造绿色瓜菜之乡。一是抱团发展棚膜经济。设立乡村振兴先导区,联合域内行政村,依托农业合作社,吸收周边农户。二是依靠科技创新提质增效。投入技术人才,开展种植培训。三是坚持资金保障。建立棚膜生产“政银担”三方风险共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四是围绕市场需求,在精品农业品牌上下功夫。现有“梨树白猪”“九月青豆角”“梨树甜瓜”“水果黄瓜”“胜利葡萄”等200多个瓜果蔬菜品种闻名省内外,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坚持典型示范“强效应”,以点带面促进棚膜经济发展壮大。以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以发展棚膜经济为着力点,坚持典型企业示范,以点带面,促进棚膜经济发展。梨树县不仅涌现出喇嘛甸镇王家园子村、高家村等蔬菜屯、香瓜村,还涌现出永丰合作社、兴宝农业生态园等棚膜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利用“合作社+贫困户”脱贫模式,吸收周边农户加入共同从事大棚蔬菜、瓜果种植,实现了脱贫人口产业项目分红全覆盖,为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壮大开辟新路。
坚持搭建产销“大舞台”,不断拓宽农产品市场。优化棚膜产业区域布局,搭建市场销售平台,规范销售市场秩序,是拉动棚膜经济快速发展、助力品牌升级的有效手段。目前,梨树县高家村的瓜菜市场占地200亩、总投资5000万元,设立露天大宗蔬菜瓜果贸易区、室内精品蔬菜瓜果贸易区、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大厅、市场商业辅助服务区、市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不仅加快了农产品商贸流通业发展,还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1000多人就地就业,实现了农民增收。
四、大力推广“梨树模式”
“梨树模式”是梨树县乡村振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办法。从2007年起,梨树县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致力于加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率先实现了秸秆全覆盖技术“国产化”、免耕播种机具“中国化”、耕作技术推广“系统化”,率先在东北地区创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生产体系——“梨树模式”。
“梨树模式”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将耕作次数减少到最少,田间生产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包括收获与秸秆覆盖、土壤疏松、免耕播种与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采用“梨树模式”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很多,如不用烧秸秆,省工省力又环保;抗旱保苗,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有利于蚯蚓等地下生物繁殖;节本增效,减少化肥用量。另外,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可以减少农机进地次数,这样加在一起,每公顷可以节约成本1200元左右,同时可增产8%左右。通过“梨树模式”,秸秆覆盖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最大限度保护了土壤原本的性质。同时,耕作次数的减少,对保护土壤生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目前,该模式已从试验田推广到梨树县210万亩农田沃野上。
责任编辑/李 艳
一、做好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与供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破解人才瓶颈,除了大力引进外地人才,还要做好当地农业农村各类人才的培养与供给,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通过人才振兴推动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振兴。要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要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更要把当地农民作为人才的基础来源,加强农民职业素养训练,培育大量的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专业技能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近年来,梨树县不断强化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依托中国农大梨树“科技小院”,直接带动培养500余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和1000余名种植大户,50余名本土人才快速成长为中国农大团队核心成员,农民变成了“专家”。王贵满从延边农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几十年来他一头扎进黑土地,担任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后,带领团队先后研究出侧土施肥、免耕技术、大垄双行、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等多项农技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为梨树的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做出了杰出贡献。在王贵满等榜样的带动下,必将涌现出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农村工作当中。
二、发展培育好农业专业合作社
目前,梨树县人均耕地2亩多,很多是小农户小规模经营,已经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需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一是对不同的农户要分类施策。对农业的依赖度较高、农业收入占比50%以上的农户,要为其打造从事农业生产的便利条件,包括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在政策设计上主要是提供参与纵向协作的机会。对不是主要依靠农业、农业收入占比50%以下的农户,在政策设计上主要是提供土地流转、入股等机会。二是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先联系农户,再联系市场,与市场还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要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填补。现实中,一般采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纵向型形式。三是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很多,梨树县最早的农业合作社成立于2003年,在梨树县原大房身乡(现为梨树镇)高家村成立农机生产合作社(现为康达公司)。如今梨树县在工商注册的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服务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365個,入社户数5.5万户,带动人数12万余人。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卢伟农机专业合作社时,对梨树县发展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今后要按照“发展、规范、整合、提质”的总体要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色食品等有机结合起来,指导相同类别的合作经济组织搞好整合,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好提质,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从而不断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三、坚持把棚膜经济做大做强
近年来,梨树县大力发展棚膜经济,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菜篮子”基地,逐渐走出一条让农民四季皆可创收的致富新路,形成了以梨树镇、喇嘛甸镇为中心,辐射24个村的棚膜经济发展新格局。同时积极引进冬暖式日光温室生产技术,实现了梨树县四季新鲜瓜果蔬菜的供应,推动了全县棚膜经济的蓬勃发展。2020年末,全县棚室总量达到32429栋,面积40036亩,年产瓜果蔬菜155.1万吨,产值35.12亿元。
坚持根植绿色“晒名牌”,打造绿色瓜菜之乡。一是抱团发展棚膜经济。设立乡村振兴先导区,联合域内行政村,依托农业合作社,吸收周边农户。二是依靠科技创新提质增效。投入技术人才,开展种植培训。三是坚持资金保障。建立棚膜生产“政银担”三方风险共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四是围绕市场需求,在精品农业品牌上下功夫。现有“梨树白猪”“九月青豆角”“梨树甜瓜”“水果黄瓜”“胜利葡萄”等200多个瓜果蔬菜品种闻名省内外,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坚持典型示范“强效应”,以点带面促进棚膜经济发展壮大。以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以发展棚膜经济为着力点,坚持典型企业示范,以点带面,促进棚膜经济发展。梨树县不仅涌现出喇嘛甸镇王家园子村、高家村等蔬菜屯、香瓜村,还涌现出永丰合作社、兴宝农业生态园等棚膜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利用“合作社+贫困户”脱贫模式,吸收周边农户加入共同从事大棚蔬菜、瓜果种植,实现了脱贫人口产业项目分红全覆盖,为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壮大开辟新路。
坚持搭建产销“大舞台”,不断拓宽农产品市场。优化棚膜产业区域布局,搭建市场销售平台,规范销售市场秩序,是拉动棚膜经济快速发展、助力品牌升级的有效手段。目前,梨树县高家村的瓜菜市场占地200亩、总投资5000万元,设立露天大宗蔬菜瓜果贸易区、室内精品蔬菜瓜果贸易区、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大厅、市场商业辅助服务区、市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不仅加快了农产品商贸流通业发展,还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1000多人就地就业,实现了农民增收。
四、大力推广“梨树模式”
“梨树模式”是梨树县乡村振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办法。从2007年起,梨树县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致力于加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率先实现了秸秆全覆盖技术“国产化”、免耕播种机具“中国化”、耕作技术推广“系统化”,率先在东北地区创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生产体系——“梨树模式”。
“梨树模式”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将耕作次数减少到最少,田间生产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包括收获与秸秆覆盖、土壤疏松、免耕播种与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采用“梨树模式”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很多,如不用烧秸秆,省工省力又环保;抗旱保苗,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有利于蚯蚓等地下生物繁殖;节本增效,减少化肥用量。另外,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可以减少农机进地次数,这样加在一起,每公顷可以节约成本1200元左右,同时可增产8%左右。通过“梨树模式”,秸秆覆盖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最大限度保护了土壤原本的性质。同时,耕作次数的减少,对保护土壤生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目前,该模式已从试验田推广到梨树县210万亩农田沃野上。
责任编辑/李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