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司法适用问题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司法实务过程中,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类关于民生的重点犯罪行为,大量适用“口袋罪”条款,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刑事立法中的某些问题,这一现象因何而产生又有何解决途径,本文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罪间界限;立法缺陷
  2011年8月,“瘦肉精”案件尘埃落定,主犯刘某被判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其他被告人也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2008年的“三聚氰胺”案件也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性的。在司法实务过程中,对越来越多的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犯罪行为,司法机关采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这一口袋罪进行定罪处罚。这一现象因何而产生,又有何解决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两罪进行对比分析
  (一)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立法缺陷
  1.客观方面——调整范围过窄
  (1)犯罪对象。我国刑法中规定的食品安全犯罪对象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有毒有害的食品”,将刑法所调整对象局限于食品的范围之内。从司法工作实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并不是直接由于食品本身而引起的,反而是由于与食品有关的包装制品、添加剂制品、洗涤产品等等所引起的。受到现阶段我国刑法相关规定的限制和影响,这部分案件不能够使用食品安全犯罪的相关法律进行制裁。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相应地上升到了危害公共安全的层面之上。在全体公民希望进一步规范国内食品药品市场,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的热情期盼之下,如果上述的严重犯罪行为得不到相应法律规定的严重制裁,而仅仅是由于法律规定不完善而受到轻罚,显然违背了立法公正原则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也进一步促使司法实务部门更多的选择将不符合刑法中食品概念的犯罪纳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范畴。
  (2)犯罪行为。刑法所规制的食品安全犯罪的犯罪行为仅仅包括食品领域的生产行为、食品领域的销售行为、食品监管领域的渎职行为。而对现实生活中与食品生产销售领域密切相关的加工、包装、运输等行为却予以忽视。
  2.主观方面——过失心理状态的缺失关于食品安全犯罪的主观构成要件,学界通说认为是故意
  即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并不存在过失犯。但在现实中因为行为人过失而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现象也广泛的存在,且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其并不比故意行为小。对于这部分过失犯在司法实践中只能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定罪处罚。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定位问题
  将食品安全犯罪定位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范畴,从司法实践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我国目前的刑事法律规定中,有一部分犯罪行为虽然不直接构成刑法规定危害公共安全罪,但是却在事实上形成了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例如酒驾、危险驾驶等等,都被列入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范畴之中。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来说,也不例外。
  二、解决路径——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出发
  (一)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立法完善
  1.对食品安全犯罪罪状的完善
  在这方面,我国《食品安全法》已经为未来刑法立法修改起到了榜样作用,因此我们应努力的将《刑法》与《食品安全法》进行良好地对接。
  (1)拓展食品安全罪犯罪的主体认定范围。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包含着生产到加工、运输、销售等全部环节。因此笔者建议进一步扩大食品安全罪犯罪主体的认定范围,将食品生产和经营者都列入其中。
  (2)补充完善食品安全犯罪客观方面的要素。除此以外,还需要补充一部分食品安全犯罪的客观要素,包括将经营行为作为除食品生产以外的统一代词,代替包装加工运输等行为,还要将与食品生产和经营有关的各种工具、设备等纳入其中,确保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
  2.对食品安全犯罪罪名的增补
  目前我国《刑法》第143条中没有关于食品生产、包装、消毒以及生产经营等环节适用食品安全犯罪罪名。而根据《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属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范畴,有可能对食品安全造成直接影响,导致严重的公共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笔者建议在现有《刑法》第143条的基础上增加相关内容,将食品包装、加工、消毒及食品工具生产等列入其中。
  3.对犯罪主观方面的增补
  将过失犯罪纳入食品安全犯罪中来。从事容易对人的生命、身体造成危害的危险业务的行为人,应当被赋予防止过失造成死伤结果的注意义务。
  (二)进一步限制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司法适用
  对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限制解释。像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类的犯罪,其行为后果是以舒缓的方式逐渐呈现的,虽然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但是,就很难说具有与放火、决水、爆炸等行为的相对长、案件久拖不决等情况的发生,公检法三家可以对采取取保候审的轻微刑事案件协商建立一个快速办理通道,在一个相对较短的办案期限内审查办结,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保障人权。
  (四)加大对脱保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惩罚力度
  为督促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候审期间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违反取保候审义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了依法逮捕外,可按其严重程度,作为以后不再取保、不适用从轻、减轻处罚、不适用缓刑的一个情节,对脱保后严重妨碍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被告人,量刑时可从重处理。
  (五)做好被害人的释法说理工作
  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工作,对可能变更强制措施的,应认真听取被害人及其代理人的意见,及时向被害人讲清刑事和解的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加强沟通交流,耐心细致地做好释法说理、息诉罢访工作,提高执法办案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门金玲.对我国取保候审适用的实证研究——以某市基层侦查机关为视角[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3(2).
  [2]周伟.保释解读与我国取保候审制度改革[J].法学,2004(12).
其他文献
【摘要】“客观价值秩序”是德国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内容,该理论是当代德国宪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基本宪法包括“人的尊严”和“自由民主基本秩序”,两部分,并根据该原则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该理论是在二战以后的德国宪法建立的价值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讨论了德国宪法中的“客观价值秩序”在德国社会中的价值。  【关键词】德国宪法;客观价值秩序;基本权利  关于德国宪法的基本权利包括”主观权利”和“
期刊
【摘要】审判期限问题一直是存在于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中的难题。近年来由于案件数量激增,法官人数严重不足,审判压力大等问题,人民法院超期审判的现象层出不穷。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关于审限延长的规定能够适度缓解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案件超期的状况,但由于现阶段我国法院刑事审判中面临的审判期限问题:案件数量多,法官人数少,工作压力大;审判期限制度立法不够灵活等,现行审限制度仍存在一定的不恰当之
期刊
【摘要】新民诉法通过对管辖权转移的限制、应诉管辖的规定和协议管辖范围的扩大,加强了协议管辖制度的影响。协议管辖一致被认为是便利争议双方选择法院的有效方式,但是对于协议管辖是否影响审判的公正性却一直存有争议。我国长期以来否认协议管辖具有促进审判公正的效果,与我国司法经费的管理方式以及协议管辖被普遍排除适用的现实有关。  【关键词】协议管辖;意思自治;处分原则;良性竞争  管辖的确定是民事诉讼程序启动
期刊
【摘要】交警部门调处交通事故赔偿纠纷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我们应当把人权保护的理念贯穿到交警部门调处交通事故赔偿纠纷的全过程。如何切实地保护人权?体现人权保护理念的法律和依据是前提和基础,正确理解和执行法律则是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人权保护;交通事故赔偿纠纷;适用法律  据统计,我国近十年来每年平均葬身滚滚车轮有9万人左右,每年平均伤残的人数达40多万。因此,交通事
期刊
【摘要】我国《物权法》规定:“业主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为治理“住改商”打开了“疏”的通道。但是现实操作中行政机关解决“住改商”确是困难重重。本文作者在深入执法部门展开访谈和对具有代表性一个小区实际调查,梳理成都市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提出成都市治理“住改商”建议。期待能以
期刊
【摘要】汶川、玉树、雅安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中地震部门职能履行弊端屡现,成为同情境下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怪象,通过现状分析和问题剖析,结合法理学、行政法学、公共行政学等学科权威和前沿理论,将地震、地震灾害及其管理置于整个危机管理体系中,分析其所属危机种类和法律定性、管理主体特征和运作模式,就大地震危机治理方式、法律路径选择、立法模式、法律体系和制度设计提出形式提升地震话语权的创新性建议。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人权法和人道法在具体关系上不能用一般法与特别法、平时法与战时法来概括,因为人权法在武装冲突发生后也是有效力的。二者在很多情况下会发生重叠适用。  【关键词】人权法;人道法;特别法;国际法  一、人权法和和人道法的定义与历史起源  (一)二者的定义及比较  人权法和人道法是国际法的重要分支。人权法,一般是指促进和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得到普遍尊重和实现的国家法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等;人道法
期刊
【摘要】在我国物权法占有编的相关条文中,出于恶意的主观状态,占有人对占有物的必要费用求偿权无法律上的明文支持,在遭遇占有物毁损灭失之情形时,无论占有人是否具有过错均需要对本权人承担全额赔偿责任。此种立法例实属不妥,有悖于物权法物尽其用的原则,不利于占有物之保护,也有悖于民法的填平原则,造成恶意占有人和本权人之间的利益不均衡。基于以上考虑,建议对恶意占有人的合法权益也应当予以保护,并在立法上进一步完
期刊
【摘要】《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出台,对于著作权立法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著作权侵权问题变得日趋复杂与严峻。其中有关于“避风港原则”的适用性在实际案件中有着颇多的争议。实践中,普遍存在互联网公司以案情适用该原则为由推脱侵权责任,而实际上则是对“避风港原则”的误读与滥用的情形。本文将以搜狐诉今日头条案为例进行分析,正确解读“避风港原则”,为今后人们对该原则的
期刊
【摘要】当前,互联网交易模式已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而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手机终端的智能化,O2O模式也逐渐得到推广。O2O模式的手机软件市场已成为一座金矿,而《反不正当竞争法》未对其竞争行为明确规定。本文以手机“打车软件”为例,对其竞争行为进行了概述,并对其所含的竞争关系、所体现的竞争形式进行了分析,其中着重分析了“烧钱”补贴行为。而后通过分析类“打车”手机软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及问题,提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