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世纪的美国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适时的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的采用等因素,促使西部完成了土地所有权的变化、农地面积的扩大及农业机械化与商品化,迅速实现了农业近代化,为美国经济的崛起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但生态环境方面违反循环经济理论的失误亦与炫目的成就相伴随,留下了贻害后世的问题。
关键词:美国 西部农业 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F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1-111-02
马克思曾讲的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式道路”实际上主要从19世纪美国西部农业的近代化来体现。短短百年时间,荒无人烟的处女地变成了欣欣向荣的“农业帝国”,为工业化、城市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可以讲,农业的近代化决定了美国西部拓殖的结果,是美国西部崛起的最根本因素。在前辈资料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探析美国西部农业近代化道路的因果得失,以期获得它山之石的效果。
一
确切地讲,农业近代化,主要指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资本主义农业的过程,涉及到农业主的土地获得方式、农业土地的数量及产品的变化以及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机械化与专门化。为了清晰地考察这些变化,我们以美国内战为界,把这一历史进程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1800年—1860年,是拓荒农业时期,也是为农业近代化奠基的时期。拓荒农业即使在其早期也有别于传统农业,传统农业以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为特点,而拓荒农业则体现着农业主以多大代价获得农业生产资料。美国独立后不久,即于1784年、1787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土地法令,确立了西部土地的分配原则,决定以每英亩不少于1美元、每块售出土地不少于640英亩的办法处理西部获得的土地。1803年,杰弗逊总统以1500万美元的低价从法国手中买下路易斯安娜,这对美国的发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美国外交史学家S·F·比米斯认为该地区“对于美国的重要性是怎样的估计也不会过高,它给予这个国家世界上最丰富的粮食、燃料和动力仓库之一。路易斯安娜变成了美国向佛罗里达、德克萨斯、新墨西哥等扩张的走廊。”一直在觊觎西部土地以及企盼西部新生活的美国人,“就像急躁不安地站在起跑线的赛马门栏突然打开一样,拼命地冲向西部。”经过30多年的耕作,俄亥俄、印第安娜、伊利诺斯、韦斯康星等地成为小麦、玉米的生产区,整个大湖平原地区变成了著名的“小麦王国”,西南部的海湾平原地区变成了棉花王国,此外,南部地区还种植烟草、水稻、亚麻等作物。1841年,美国政府颁布《垦地权条例》,正式承认自行占地进行开垦的农民有购买其占用土地的优先权,而且是按照最低价格优先购买。这样,业主一般都获得面积不等的耕地。随着农业主获得越来越多的土地,进一步发展就得借助于机械和技术的力量,改进的农具和研制的农业机械不断出现,1833年和1834年,奥贝德·赫西和塞勒斯·麦考米克试制成收割机;1835年,乔治·布朗发明了播种机;1837年,约翰·迪尔发明了对草原地带的耕作极为有利的钢犁,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内战前,美国就实现了农业的半机械化。
第二个阶段,约1860年—1900年,是拓荒农业转向近代农业的时期,也是西部农业绩效卓著的时期。1862年颁布的《宅地法》是引起这一变化的核心发动机,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农业的发展格局,也促进了美国农业机械化进程。该法规定,凡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只要交纳10美元的登记费,都可以在西部地区领取160英亩的土地,并在宅地上耕种五年,土地即归个人所有。这个法令,解决了美国建国以来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的西部土地问题,体现了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事实。西部土地开垦面积迅速提高,19世纪60年代达50万英亩,19世纪70年代达到1.9英亩,相当于英、法两国土地面积的总和,在19世纪80年代,又增加了3亿零3百万英亩。农业产量也以惊人的速度翻倍增长,1866年—1913年,小麦产量增加了342%,玉米增长了200%,棉花增加了600%,1860年—1900年,种植业每年平均增长3.2%,畜牧业增长2.7%。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大量土地的开垦与种植客观上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机械化,再加上西部地广人稀的事实,催生了农业机械化的高速发展。1858年,C·W·马希与W·W·马希两人向政府申请了马希式收获机(Marsh harvester)的专利权,使收获效率提高了一倍之多。1878年,约翰·阿普尔比发明的“盘绕扎谷机”取代了粗劣的铁线扎谷机,使收获的速度增加了8倍,同时,在太平洋沿岸推广使用24匹马拉的“康拜因”联合收割机集收割、脱粒、装载于一体,完成了加利福尼亚2/3的小麦收割任务。1868年发明的带平滑板的冷淬犁和1888年引进的带播种器的“弹簧齿式单人双铧犁”在红河产麦区和远西部都加以采用。据统计,1860年—1870年,全美农场的工具和机器价值只增加了10%,而西部增加了102.9%,1870年—1880年,全国增加了50%,而西部增加了92%。农业机械化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又与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同步进行,此外,铁路的发展打破了西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使西部农业深深卷入商品经济的旋涡,融入全国商品市场,形成了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农业专业化生产格局。从19世纪70~90年代,西部形成小麦、玉米、畜牧、棉花的各种经营地带,成为农畜产品的主要基地。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农场沿着“美国式道路”迅速发展起来,农业生产总值在全国农业总值中的比重迅速提高,1870年,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农业产值大约只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6%,到1890年,已占33%,美国的农业经济布局和重心得以改变,并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从根本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起飞。
二
从本质上讲,农业的近代化是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结果,19世纪美国西部农业能够进行大规模拓殖,顺利实现近代化,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沙伊贝所言:“美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这真是莫大的幸运。”美国西部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农业近代化强大的物质基础,广袤的大地和肥沃的土壤使农业拓殖具有先天性的优势。首先,西部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可耕地面积占美国本土的40%,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中西部及密西西比河流域到处都有松软的土层覆盖,非常适宜农业耕作和作物种植,温带地区达两百天以上的生长期和1000~1500毫米的降水量,为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的高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次,美国本土江河奔腾,湖泊遍地,全国共有大大小小河流295条,可供航行的水路26410英里,其中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就占了54条,有13912英里的可航行水路,总排水量3倍于圣劳伦斯河,25倍于莱茵河,380倍于泰晤士河,素有美国农业的“母亲河”之称。最后,在东起西经90度,西迄落基山脉之间,是丰富的大草原地带,堪称世界上最好的天然牧场,16世纪西班牙人带去的牛群遗弃于得克萨斯等地,经过两个多世纪,成了遍布于大草原的“野牛”,不仅为来到这里的人提供了一切生活必需品,也为人们在这里开展畜牧业打开了思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部农业近代化的过程就是大量移民不断追求西部辽阔土地的过程,土地始终是西部发展最富有诱惑的动力,美国政府的土地政策决定了西进运动的发展历程,这一点在内战后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宅地法》的结果,大量独立的小农在西部土地上不受封建残余的束缚得以自由发展,并在充分自由发展和竞争的机制下形成资本主义大农场主。据统计,1860年—1913年,美国耕地面积从40700万英亩扩大到90200万英亩,仅19世纪最后20年新垦殖的土地就超过了英、法、德耕地面积的总和。同期,农场数目也由2044万个增加到6477万个,其中约有38%位于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辽阔地区。1873年,美国政府又颁布了《育林法》,申请育树的移民总共获得了975万英亩的土地,大部分位于内布拉斯加、堪萨斯、南北达科他等州。为鼓励移民继续去西部垦殖和定居,发展大平原水利灌溉事业,1877年—1878年,美国政府又通过了《荒地法》和《石料法》,西部的森林地带以惊人的低价和便利的条件被几乎抢购一空。通过廉价出售公共土地的政策,美国东部和欧洲移民如潮水般涌入西部,进一步加速了资本主义农场的建立和发展,带动了西部农业的机械化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近代化的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西部农业近代化中,同样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技术创新的浪潮加速机械化的实现,机械化的实现又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早在19世纪初,美国已开始了农业技术革命,19世纪30年代便开始重视农业科技的传播、运用和农具的改革以及农业机械化的研制。到1860年,已完成农业机械化的基础革新,如改进的铁和钢犁、刈草机、收割机、打谷机、播种机等已得到广泛应用。从1857年开始,美国建立了一系列的农学院和农业实验站,广泛开展农业教育与研究,并根据西部地区的特点,大力推广机械化耕作。1862年,林肯政府签署了“农业部组织法”,建立了农业局,协助农场主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和市场行情,及时收集各地农业生产的成功经验,向各州和地方政府推荐。1889年农业局正式升格为农业部,下设“植物工业局”、“牲畜工业局”、“农业化学和工程局”、“昆虫与植物检疫局”等,负责农业机械的研制、农业技术的引进、良种的改良和推广、病虫害的防治和畜禽的改良、肥料和土壤管理技术的改进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内战后,农业机械化向纵深高速推进,以机械力取代人力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基本实现了从播种到收割一系列过程的农业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以至于有学者讲,美国的农业革命,在使用机器方面是1860年以后的那半个世纪。
美国西部农业近代化的历程,与利益驱动下的移民不断涌入荒无人烟的大西部相伴随。兴起于1783年以后的美国移民潮,在19世纪中叶进入高潮,来自东部和欧洲的移民迅速而有效地占领广阔的大西部,成为19世纪,尤其是内战后美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联邦政府采取的有利于西部农业发展的“公地”政策,近乎无偿的土地政策使西部拥有了农业劳作的大量人口,1870年—1890年间,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人口从6877000人上升到16775000人,翻了一倍多,同期,内布拉斯加、堪萨斯人口分别增长了8倍和4倍,达科他领地人口增长高达36倍,华盛顿和科罗拉多分别增长了365.1%和112.2%,在1880年—1890年,西南部的得克萨斯人口也增加了1倍。随着人口的增加,西部地区建立了许多新州,从1876~1890年先后有9个新州加入联邦。移民对西部农业近代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一方面为西部提供了迫切需要的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大大拓垦了西部的土地资源,加速了西部农业近代化历程。因而有历史学家认为移民洪流是“美国历史的中心主题”,“比没有贵族政治,边疆的存在,自然资源的富庶,企业家的推动力或被两大洋的安全更加重要。”
三
美国西部农业经济近代化为世人称道,但作为19世纪的经济开发,尤其在“天定命运”论下的拓荒者,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贻害后世的巨大问题。当西部广阔的处女地被发现的时候,肥沃的土地、郁郁葱葱的森林、肥美而一望无际的草原将所有的人都折服了。1807年,一家著名的杂志这样写到:“我们这个国家,地大物博,有无与伦比的天然资源,取之不尽;国土辽阔,无边无际,土地肥沃,适合于种植一切作物,也具有适合畜牧业的各种条件……这一切都是使它永远繁荣富强的资本和有利条件。”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加之政府廉价土地政策的鼓励,西部土地遭到挥霍性开发。由于长期存在着大量所谓自由土地,农业实行原始的轮荒耕作制,农民在他的土地的地力枯竭以后,发现与其整理旧土地,还不如买一块新土地来的便宜,每当拓荒者到达一个新地区,对他最大的诱惑常常是尽力掠取新土地的精华,然后再把它卖出,再继续前进去碰一碰好运,他常常以一生耗竭两三个农场为荣。“屠宰土地”的粗放式耕种方法十分流行,造成了美国在短短几十年里破坏的土壤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大片平原沃土变成了沟壑纵横的劣地贻害至今,遭到破坏的土地很难恢复。
畜牧业同样面临着因过度放牧而水草枯竭的局面,大草原上的畜牧业有着惊人的利润,一个牧场主在牧牛业上投资三年,就能得到三倍于成本的纯利润回报。因此,广袤的草原吸引了大量的美国及外国资本,到1882年,投资于西部平原的英格兰和苏格兰资本不少于3000万美元,19世纪80年代,欧洲人在大平原上控制的牧场已达2000万英亩以上。当牧场主们陶醉于草地、牛群、驰骋的牛仔画面时,危机悄然而至,在追求高利润的目的下无计划、盲目的牧牛业使大草原上的一些地区出现了过度放牧的征兆。1885年,牛肉价格开始下跃,1885年—1886年的严冬使牧牛经济遭到重创,“每个沟壑中堆着牛的尸体;冻僵的蹄子支撑着瘦骨嶙峋的躯体摇摇晃晃;沿着栅栏的许多死牛;被啃光树皮的树木——这些就是牧场主不顾一切的贪婪留下的标记。”
一个世纪的垦殖,使西部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1850年—1860年,大约3000万英亩的森林被开辟为农地,19世纪80年代,密执安、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地区一半面积为森林覆盖着,但几十年内惨遭破坏,木材砍伐量为生长量的3.5倍。到20世纪初,五大湖沿岸各州的森林已经荡然无存,原始森林只剩下不足2亿英亩,光秃的山坡、裸露的土壤,失去了屏障,各种侵蚀现象严重。经济学家和环保主义者指出,森林资源在浪费开发的速度之下,只能再维持一代光景,煤将在百年左右内消失,其它大多数自然资源的用途大半将因贪婪与浪费而告竭。美国水土保持学家吉福德·平肖痛斥:“美国人把土地资源看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们尽情掠夺,肆意浪费,他们只求获得而不论代价。”
19世纪美国西部农业近代化以其辉煌的成就令人眩目,许多措施反映了美国西部的客观实际,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土壤、森林和植被等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与之相伴,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汲取其发展的经验教训,走循环经济之路,将更符合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生茂,刘绪贻.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高路,葛万新.大决策出台:西部大开发方略[M] .北京:经济时报出版社,2000
3.杨俊广.西进运动在近代美国现代化中的作用新探[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4)
4.黄安年.美国的崛起[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中译本下)[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6.李景旺.论美国西进运动的经济意义[J] .湖北黄岗师专学报,16卷
7.陈传金.浅谈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J] .历史教学,1985(3)
8.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中译本)[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9.何顺果.美国边疆史:西部开发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哈克.美国资本主义之胜利(中译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
11.亨利·莫里林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中译本)[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12.邹桂芳.美国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历史作用[J] .东北师大学报,1989(4)
13.杨生茂.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4.拉尔夫·亨·布朗.美国历史地理(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15.雷·艾伦·比林顿.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中译本下)[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6.J·雷卢姆.美国的历程(中译本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7.黄贤全,杜洋.美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5)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 甘肃张掖 734000)(责编:吕尚)
关键词:美国 西部农业 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F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1-111-02
马克思曾讲的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式道路”实际上主要从19世纪美国西部农业的近代化来体现。短短百年时间,荒无人烟的处女地变成了欣欣向荣的“农业帝国”,为工业化、城市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可以讲,农业的近代化决定了美国西部拓殖的结果,是美国西部崛起的最根本因素。在前辈资料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探析美国西部农业近代化道路的因果得失,以期获得它山之石的效果。
一
确切地讲,农业近代化,主要指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资本主义农业的过程,涉及到农业主的土地获得方式、农业土地的数量及产品的变化以及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机械化与专门化。为了清晰地考察这些变化,我们以美国内战为界,把这一历史进程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1800年—1860年,是拓荒农业时期,也是为农业近代化奠基的时期。拓荒农业即使在其早期也有别于传统农业,传统农业以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为特点,而拓荒农业则体现着农业主以多大代价获得农业生产资料。美国独立后不久,即于1784年、1787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土地法令,确立了西部土地的分配原则,决定以每英亩不少于1美元、每块售出土地不少于640英亩的办法处理西部获得的土地。1803年,杰弗逊总统以1500万美元的低价从法国手中买下路易斯安娜,这对美国的发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美国外交史学家S·F·比米斯认为该地区“对于美国的重要性是怎样的估计也不会过高,它给予这个国家世界上最丰富的粮食、燃料和动力仓库之一。路易斯安娜变成了美国向佛罗里达、德克萨斯、新墨西哥等扩张的走廊。”一直在觊觎西部土地以及企盼西部新生活的美国人,“就像急躁不安地站在起跑线的赛马门栏突然打开一样,拼命地冲向西部。”经过30多年的耕作,俄亥俄、印第安娜、伊利诺斯、韦斯康星等地成为小麦、玉米的生产区,整个大湖平原地区变成了著名的“小麦王国”,西南部的海湾平原地区变成了棉花王国,此外,南部地区还种植烟草、水稻、亚麻等作物。1841年,美国政府颁布《垦地权条例》,正式承认自行占地进行开垦的农民有购买其占用土地的优先权,而且是按照最低价格优先购买。这样,业主一般都获得面积不等的耕地。随着农业主获得越来越多的土地,进一步发展就得借助于机械和技术的力量,改进的农具和研制的农业机械不断出现,1833年和1834年,奥贝德·赫西和塞勒斯·麦考米克试制成收割机;1835年,乔治·布朗发明了播种机;1837年,约翰·迪尔发明了对草原地带的耕作极为有利的钢犁,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内战前,美国就实现了农业的半机械化。
第二个阶段,约1860年—1900年,是拓荒农业转向近代农业的时期,也是西部农业绩效卓著的时期。1862年颁布的《宅地法》是引起这一变化的核心发动机,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农业的发展格局,也促进了美国农业机械化进程。该法规定,凡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只要交纳10美元的登记费,都可以在西部地区领取160英亩的土地,并在宅地上耕种五年,土地即归个人所有。这个法令,解决了美国建国以来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的西部土地问题,体现了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事实。西部土地开垦面积迅速提高,19世纪60年代达50万英亩,19世纪70年代达到1.9英亩,相当于英、法两国土地面积的总和,在19世纪80年代,又增加了3亿零3百万英亩。农业产量也以惊人的速度翻倍增长,1866年—1913年,小麦产量增加了342%,玉米增长了200%,棉花增加了600%,1860年—1900年,种植业每年平均增长3.2%,畜牧业增长2.7%。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大量土地的开垦与种植客观上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机械化,再加上西部地广人稀的事实,催生了农业机械化的高速发展。1858年,C·W·马希与W·W·马希两人向政府申请了马希式收获机(Marsh harvester)的专利权,使收获效率提高了一倍之多。1878年,约翰·阿普尔比发明的“盘绕扎谷机”取代了粗劣的铁线扎谷机,使收获的速度增加了8倍,同时,在太平洋沿岸推广使用24匹马拉的“康拜因”联合收割机集收割、脱粒、装载于一体,完成了加利福尼亚2/3的小麦收割任务。1868年发明的带平滑板的冷淬犁和1888年引进的带播种器的“弹簧齿式单人双铧犁”在红河产麦区和远西部都加以采用。据统计,1860年—1870年,全美农场的工具和机器价值只增加了10%,而西部增加了102.9%,1870年—1880年,全国增加了50%,而西部增加了92%。农业机械化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又与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同步进行,此外,铁路的发展打破了西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使西部农业深深卷入商品经济的旋涡,融入全国商品市场,形成了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农业专业化生产格局。从19世纪70~90年代,西部形成小麦、玉米、畜牧、棉花的各种经营地带,成为农畜产品的主要基地。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农场沿着“美国式道路”迅速发展起来,农业生产总值在全国农业总值中的比重迅速提高,1870年,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农业产值大约只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6%,到1890年,已占33%,美国的农业经济布局和重心得以改变,并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从根本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起飞。
二
从本质上讲,农业的近代化是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结果,19世纪美国西部农业能够进行大规模拓殖,顺利实现近代化,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沙伊贝所言:“美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这真是莫大的幸运。”美国西部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农业近代化强大的物质基础,广袤的大地和肥沃的土壤使农业拓殖具有先天性的优势。首先,西部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可耕地面积占美国本土的40%,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中西部及密西西比河流域到处都有松软的土层覆盖,非常适宜农业耕作和作物种植,温带地区达两百天以上的生长期和1000~1500毫米的降水量,为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的高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次,美国本土江河奔腾,湖泊遍地,全国共有大大小小河流295条,可供航行的水路26410英里,其中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就占了54条,有13912英里的可航行水路,总排水量3倍于圣劳伦斯河,25倍于莱茵河,380倍于泰晤士河,素有美国农业的“母亲河”之称。最后,在东起西经90度,西迄落基山脉之间,是丰富的大草原地带,堪称世界上最好的天然牧场,16世纪西班牙人带去的牛群遗弃于得克萨斯等地,经过两个多世纪,成了遍布于大草原的“野牛”,不仅为来到这里的人提供了一切生活必需品,也为人们在这里开展畜牧业打开了思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部农业近代化的过程就是大量移民不断追求西部辽阔土地的过程,土地始终是西部发展最富有诱惑的动力,美国政府的土地政策决定了西进运动的发展历程,这一点在内战后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宅地法》的结果,大量独立的小农在西部土地上不受封建残余的束缚得以自由发展,并在充分自由发展和竞争的机制下形成资本主义大农场主。据统计,1860年—1913年,美国耕地面积从40700万英亩扩大到90200万英亩,仅19世纪最后20年新垦殖的土地就超过了英、法、德耕地面积的总和。同期,农场数目也由2044万个增加到6477万个,其中约有38%位于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辽阔地区。1873年,美国政府又颁布了《育林法》,申请育树的移民总共获得了975万英亩的土地,大部分位于内布拉斯加、堪萨斯、南北达科他等州。为鼓励移民继续去西部垦殖和定居,发展大平原水利灌溉事业,1877年—1878年,美国政府又通过了《荒地法》和《石料法》,西部的森林地带以惊人的低价和便利的条件被几乎抢购一空。通过廉价出售公共土地的政策,美国东部和欧洲移民如潮水般涌入西部,进一步加速了资本主义农场的建立和发展,带动了西部农业的机械化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近代化的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西部农业近代化中,同样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技术创新的浪潮加速机械化的实现,机械化的实现又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早在19世纪初,美国已开始了农业技术革命,19世纪30年代便开始重视农业科技的传播、运用和农具的改革以及农业机械化的研制。到1860年,已完成农业机械化的基础革新,如改进的铁和钢犁、刈草机、收割机、打谷机、播种机等已得到广泛应用。从1857年开始,美国建立了一系列的农学院和农业实验站,广泛开展农业教育与研究,并根据西部地区的特点,大力推广机械化耕作。1862年,林肯政府签署了“农业部组织法”,建立了农业局,协助农场主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和市场行情,及时收集各地农业生产的成功经验,向各州和地方政府推荐。1889年农业局正式升格为农业部,下设“植物工业局”、“牲畜工业局”、“农业化学和工程局”、“昆虫与植物检疫局”等,负责农业机械的研制、农业技术的引进、良种的改良和推广、病虫害的防治和畜禽的改良、肥料和土壤管理技术的改进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内战后,农业机械化向纵深高速推进,以机械力取代人力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基本实现了从播种到收割一系列过程的农业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以至于有学者讲,美国的农业革命,在使用机器方面是1860年以后的那半个世纪。
美国西部农业近代化的历程,与利益驱动下的移民不断涌入荒无人烟的大西部相伴随。兴起于1783年以后的美国移民潮,在19世纪中叶进入高潮,来自东部和欧洲的移民迅速而有效地占领广阔的大西部,成为19世纪,尤其是内战后美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联邦政府采取的有利于西部农业发展的“公地”政策,近乎无偿的土地政策使西部拥有了农业劳作的大量人口,1870年—1890年间,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人口从6877000人上升到16775000人,翻了一倍多,同期,内布拉斯加、堪萨斯人口分别增长了8倍和4倍,达科他领地人口增长高达36倍,华盛顿和科罗拉多分别增长了365.1%和112.2%,在1880年—1890年,西南部的得克萨斯人口也增加了1倍。随着人口的增加,西部地区建立了许多新州,从1876~1890年先后有9个新州加入联邦。移民对西部农业近代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一方面为西部提供了迫切需要的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大大拓垦了西部的土地资源,加速了西部农业近代化历程。因而有历史学家认为移民洪流是“美国历史的中心主题”,“比没有贵族政治,边疆的存在,自然资源的富庶,企业家的推动力或被两大洋的安全更加重要。”
三
美国西部农业经济近代化为世人称道,但作为19世纪的经济开发,尤其在“天定命运”论下的拓荒者,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贻害后世的巨大问题。当西部广阔的处女地被发现的时候,肥沃的土地、郁郁葱葱的森林、肥美而一望无际的草原将所有的人都折服了。1807年,一家著名的杂志这样写到:“我们这个国家,地大物博,有无与伦比的天然资源,取之不尽;国土辽阔,无边无际,土地肥沃,适合于种植一切作物,也具有适合畜牧业的各种条件……这一切都是使它永远繁荣富强的资本和有利条件。”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加之政府廉价土地政策的鼓励,西部土地遭到挥霍性开发。由于长期存在着大量所谓自由土地,农业实行原始的轮荒耕作制,农民在他的土地的地力枯竭以后,发现与其整理旧土地,还不如买一块新土地来的便宜,每当拓荒者到达一个新地区,对他最大的诱惑常常是尽力掠取新土地的精华,然后再把它卖出,再继续前进去碰一碰好运,他常常以一生耗竭两三个农场为荣。“屠宰土地”的粗放式耕种方法十分流行,造成了美国在短短几十年里破坏的土壤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大片平原沃土变成了沟壑纵横的劣地贻害至今,遭到破坏的土地很难恢复。
畜牧业同样面临着因过度放牧而水草枯竭的局面,大草原上的畜牧业有着惊人的利润,一个牧场主在牧牛业上投资三年,就能得到三倍于成本的纯利润回报。因此,广袤的草原吸引了大量的美国及外国资本,到1882年,投资于西部平原的英格兰和苏格兰资本不少于3000万美元,19世纪80年代,欧洲人在大平原上控制的牧场已达2000万英亩以上。当牧场主们陶醉于草地、牛群、驰骋的牛仔画面时,危机悄然而至,在追求高利润的目的下无计划、盲目的牧牛业使大草原上的一些地区出现了过度放牧的征兆。1885年,牛肉价格开始下跃,1885年—1886年的严冬使牧牛经济遭到重创,“每个沟壑中堆着牛的尸体;冻僵的蹄子支撑着瘦骨嶙峋的躯体摇摇晃晃;沿着栅栏的许多死牛;被啃光树皮的树木——这些就是牧场主不顾一切的贪婪留下的标记。”
一个世纪的垦殖,使西部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1850年—1860年,大约3000万英亩的森林被开辟为农地,19世纪80年代,密执安、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地区一半面积为森林覆盖着,但几十年内惨遭破坏,木材砍伐量为生长量的3.5倍。到20世纪初,五大湖沿岸各州的森林已经荡然无存,原始森林只剩下不足2亿英亩,光秃的山坡、裸露的土壤,失去了屏障,各种侵蚀现象严重。经济学家和环保主义者指出,森林资源在浪费开发的速度之下,只能再维持一代光景,煤将在百年左右内消失,其它大多数自然资源的用途大半将因贪婪与浪费而告竭。美国水土保持学家吉福德·平肖痛斥:“美国人把土地资源看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们尽情掠夺,肆意浪费,他们只求获得而不论代价。”
19世纪美国西部农业近代化以其辉煌的成就令人眩目,许多措施反映了美国西部的客观实际,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土壤、森林和植被等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与之相伴,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汲取其发展的经验教训,走循环经济之路,将更符合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生茂,刘绪贻.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高路,葛万新.大决策出台:西部大开发方略[M] .北京:经济时报出版社,2000
3.杨俊广.西进运动在近代美国现代化中的作用新探[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4)
4.黄安年.美国的崛起[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中译本下)[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6.李景旺.论美国西进运动的经济意义[J] .湖北黄岗师专学报,16卷
7.陈传金.浅谈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J] .历史教学,1985(3)
8.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中译本)[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9.何顺果.美国边疆史:西部开发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哈克.美国资本主义之胜利(中译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
11.亨利·莫里林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中译本)[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12.邹桂芳.美国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历史作用[J] .东北师大学报,1989(4)
13.杨生茂.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4.拉尔夫·亨·布朗.美国历史地理(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15.雷·艾伦·比林顿.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中译本下)[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6.J·雷卢姆.美国的历程(中译本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7.黄贤全,杜洋.美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5)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 甘肃张掖 734000)(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