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钱理群说:“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书育人。”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教育的大家都把眼光更多地投向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我们中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那么,何为人文?我记得大学时老师曾告诉过我:“人文”就是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关注人的教化与全面发展,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语文的这一人文性就要求我们中学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非功利的关注,就是你不再仅仅关注你的学生是否会看、会读、会写,而是更多地关注你的学生的学习是否愉快、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归根到底,就是实现语文的终极目标,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就语文教学而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入深沉的人文关怀,就是从教材、教师、学生谈起。而在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培养积极的个性,构筑丰厚的人文精神世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多、更好地注入人文关怀。
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的精神偶像。正所谓“学高可以为师”,但是我们更不能忘了“身正才可以为范”。我们发现,现今语文课人文精神消遁的原因之一,是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问题。教师自身人文情怀的干瘪,知识底蕴的不足,个性语言的萎缩,造成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还有一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模糊,以致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这一点上,优秀教师的例子可以说明一切: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改革实验,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改革实验,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改革实验……所有这些,证明了一点,教师只有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给学生提供人文关怀。
其次,要承认并尊重学生中所存在的个体差异,关注生命个体,立足健康,营造平等的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明朗的天空。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几千年前的孔子就曾说过:“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我们就必须在承认生命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尊重个体的差异,不以成绩好坏这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不再把学生分为所谓的优等生和差等生。一句话,就是要更新“人才”的观念,只要学有所长,即是“人才”。在充分了解学生差异的前提下,在平等的前提下,要鼓励学生发展其不同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再次,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
在我们使用的语文课本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寡人之于国也》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关爱人、同情人、帮助人的人道主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的爱国精神,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
对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的介绍进行点拨,可以通过语言品味、形象剖析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在诵读涵咏中将其中的精神养料化为己有,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养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让我们老师从自身做起,一切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注入人文关怀,为学生的健康成才保驾护航,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钱理群说:“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书育人。”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教育的大家都把眼光更多地投向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我们中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那么,何为人文?我记得大学时老师曾告诉过我:“人文”就是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关注人的教化与全面发展,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语文的这一人文性就要求我们中学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非功利的关注,就是你不再仅仅关注你的学生是否会看、会读、会写,而是更多地关注你的学生的学习是否愉快、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归根到底,就是实现语文的终极目标,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就语文教学而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入深沉的人文关怀,就是从教材、教师、学生谈起。而在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培养积极的个性,构筑丰厚的人文精神世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多、更好地注入人文关怀。
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的精神偶像。正所谓“学高可以为师”,但是我们更不能忘了“身正才可以为范”。我们发现,现今语文课人文精神消遁的原因之一,是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问题。教师自身人文情怀的干瘪,知识底蕴的不足,个性语言的萎缩,造成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还有一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模糊,以致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这一点上,优秀教师的例子可以说明一切: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改革实验,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改革实验,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改革实验……所有这些,证明了一点,教师只有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给学生提供人文关怀。
其次,要承认并尊重学生中所存在的个体差异,关注生命个体,立足健康,营造平等的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明朗的天空。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几千年前的孔子就曾说过:“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我们就必须在承认生命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尊重个体的差异,不以成绩好坏这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不再把学生分为所谓的优等生和差等生。一句话,就是要更新“人才”的观念,只要学有所长,即是“人才”。在充分了解学生差异的前提下,在平等的前提下,要鼓励学生发展其不同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再次,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
在我们使用的语文课本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寡人之于国也》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关爱人、同情人、帮助人的人道主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的爱国精神,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
对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的介绍进行点拨,可以通过语言品味、形象剖析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在诵读涵咏中将其中的精神养料化为己有,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养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让我们老师从自身做起,一切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注入人文关怀,为学生的健康成才保驾护航,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