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阅读是语文教学之源泉,是理解能力之基础,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更是重中之重,但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作者根据教学经验,对如何激发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略作探讨。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教定学,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满堂灌现象相对比较普遍,语言课堂与社会、学习和生活脱轨,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热情。因此,久而久之,枯燥、呆板的阅读形式使学生产生恶性循环,学生很难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致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参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如教学《草原》一课,在课前,我先创设情境,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用完整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美景。这首歌曲将学生的思绪引到了辽阔的草原。当学生听完歌后,顺势要求他们说说心目中的草原,使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迅速拉近,立刻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为更好地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打下铺垫。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内在需求,更多地需要他人的肯定。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自觉参与到阅读教学中,但是,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有典型性。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伴随《为了谁》优美感人的旋律,让学生说说听后感再揭题,创设问题情境:“‘大江’指什么,谁保卫谁?怎样保卫?”这样导入,一开始就产生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带着问题阅读,自然十分投入。
三、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所谓自主探究,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多思多想,把问题提得深、精,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散思维,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艰难与喜悦。如在《一夜的工作》整堂课的阅读教学就围绕一个中心句“周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生活多么简朴”而展开的,然后我出示自学要求: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用横线画出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句子;写——在所画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说——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引导学生汇报:“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而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点拨,各自发表自己的体会,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总理是个什么样的人最终达成了共识。通过这样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能真正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四、营造民主氛围,引导后进生积极参与
有教育家曾说:“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出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出平正的文字一样。”学习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个宽松的环境对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显得尤为关键。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像这样的话语:“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说?你能把你清脆的嗓音再亮出来吗?”面对这一些不善言辞,回答声音很小的学生,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亲切的言语,在瞬间或许会化解他们的紧张心理,给予他们希望。久而久之,这些弱小的群体,在这样民主氛围中,将不至于被忽略,会渐渐树立起信心,更乐于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
五、鼓励质疑,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
小学生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教师有效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能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质疑的思路。如《地震中父与子》里面的精彩片断:“8小时,12小时,36小时……眼里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在学生充分朗读之后,我一次次鼓励学生提出质疑。结果学生纷纷提出的问题很具有思考价值,有的从表达上去质疑:“文中为什么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如此细微?为什么写‘8小时,12小时,36小时’,而不直接写36小时呢?”还有的从情感上质疑:“别的父母都知道希望渺茫,纷纷绝望地离去。而阿曼达的父亲为什么还坚持挖了36小时呢?”等等。正是这一系列关键性的质疑使文章的思想感情得以进一步升华。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得以真正明白这一切超乎寻常的举动来自深深的爱,凝聚着一股坚定的信念,也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找到了自主获取新知的喜悦。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教育下我们必须改变原来的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构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洪丽玲.搭建探究平台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J].福建教育,2003,(10):34.
[2]庄沧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J].福建教育,2002,(4):44-45.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教定学,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满堂灌现象相对比较普遍,语言课堂与社会、学习和生活脱轨,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热情。因此,久而久之,枯燥、呆板的阅读形式使学生产生恶性循环,学生很难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致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参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如教学《草原》一课,在课前,我先创设情境,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用完整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美景。这首歌曲将学生的思绪引到了辽阔的草原。当学生听完歌后,顺势要求他们说说心目中的草原,使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迅速拉近,立刻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为更好地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打下铺垫。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内在需求,更多地需要他人的肯定。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自觉参与到阅读教学中,但是,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有典型性。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伴随《为了谁》优美感人的旋律,让学生说说听后感再揭题,创设问题情境:“‘大江’指什么,谁保卫谁?怎样保卫?”这样导入,一开始就产生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带着问题阅读,自然十分投入。
三、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所谓自主探究,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多思多想,把问题提得深、精,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散思维,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艰难与喜悦。如在《一夜的工作》整堂课的阅读教学就围绕一个中心句“周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生活多么简朴”而展开的,然后我出示自学要求: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用横线画出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句子;写——在所画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说——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引导学生汇报:“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而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点拨,各自发表自己的体会,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总理是个什么样的人最终达成了共识。通过这样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能真正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四、营造民主氛围,引导后进生积极参与
有教育家曾说:“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出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出平正的文字一样。”学习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个宽松的环境对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显得尤为关键。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像这样的话语:“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说?你能把你清脆的嗓音再亮出来吗?”面对这一些不善言辞,回答声音很小的学生,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亲切的言语,在瞬间或许会化解他们的紧张心理,给予他们希望。久而久之,这些弱小的群体,在这样民主氛围中,将不至于被忽略,会渐渐树立起信心,更乐于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
五、鼓励质疑,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
小学生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教师有效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能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质疑的思路。如《地震中父与子》里面的精彩片断:“8小时,12小时,36小时……眼里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在学生充分朗读之后,我一次次鼓励学生提出质疑。结果学生纷纷提出的问题很具有思考价值,有的从表达上去质疑:“文中为什么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如此细微?为什么写‘8小时,12小时,36小时’,而不直接写36小时呢?”还有的从情感上质疑:“别的父母都知道希望渺茫,纷纷绝望地离去。而阿曼达的父亲为什么还坚持挖了36小时呢?”等等。正是这一系列关键性的质疑使文章的思想感情得以进一步升华。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得以真正明白这一切超乎寻常的举动来自深深的爱,凝聚着一股坚定的信念,也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找到了自主获取新知的喜悦。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教育下我们必须改变原来的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构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洪丽玲.搭建探究平台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J].福建教育,2003,(10):34.
[2]庄沧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J].福建教育,2002,(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