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突出创新精神,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不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误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在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接轨的情况下,思想准备不足,理念转变不够,行动迟缓,收效甚微,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跟不上,在响应上级号召下的教学改革换汤不换药。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出合理化的对策,以促使农村教育与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后,以其“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三大内涵较传统教育更切合教育规律和新时代对教育的客观需求而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尤其在基础教育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在我国基础教育之重点的农村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农村国民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其意义显而易见。如何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个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多年的实践者,我认为,只有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因素,才能有效地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的局限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农村,教育实际是“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得不到足够的认识,考分、升学率成为农村评价教育成果好坏的标准。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家长送子女上学的最大(唯一)的心愿就是让子女跳出“农”门;对教育主管者而言,则采取将学生人为地划等分班,对教师采取以升学率论奖惩等狭隘管理手段;对教师而言,教学行为无意间偏离了教育原则,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一俊可以遮百丑”;偏爱少数优等生,忽略后进生,等等。这样就使学生普遍成为社会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的“高分低能儿”。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是造成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无法得以实施的根本原因。
2.农村的办学条件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
办学条件是制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小学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课程资源等方面均较差,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实验设备,没有图书资料,更没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软硬件条件。甚至有些学校连一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形同虚设。学生应该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获取的知识和能力,由于没有实验只好死记硬背教材,学生应该通过查阅资料来学习的内容只好靠老师告诉自己硬记。为了牢固记住这些应该通过实验、课外阅读、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在升学、考试中与城市学生竞争,教师、学生只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记住、背会这些知识。
3.农村教师素质难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来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奇缺。(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从而使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更多。
4.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
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定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鼓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有些学校领导不思进取,学校干脆不设什么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教学管理非常松散,教学水平低下,使得素质教育难以实施。
二、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1.教育思想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农村基础教育位置何在?教育立足知识本位,还是能力本位?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站在未来人才高度来审视当前农村教育,我们发现,过去应试教育立足知识本位,产生的各种“合格产品”的内里却存在着“质量问题”,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往往学业合格,而价值观、人生观个人的思维方式劳动技能等参差不齐,并不完全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所以,教育界提出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立足于能力本位,将纯粹的传授课本知识变革为提高学生素质能力上来。基础教学是为小学生受到进一步的教育打基础的阶段,只有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为进一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论断,就是这个道理。没有这种思想的转变,就不会有教育的振兴,人才的盛世。
2.教学方式由封闭性向开放型转变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关起门来搞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开放型人才的。这种情况必须改变,要求教育者打破常规教学方式方法,突破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内容在书本的局限,实行课内与课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两个结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经常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长见识,开眼界,增加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开放社会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
3.教师素质由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转变
如果在知识水平的传授上是“欲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那么在能力素质培养上,同样可以这样讲。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要求更高,教育方法、手段方面的能力要求更高。真正“懂得教育”的教师既是“知识传播者”,又是“能力培养者”。要达到这一要求,就不能简单以教师原来的知识水平来论其胜任程度了。欲变农村教育必须先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素质和能力。这是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扎根的必要前提。当前,教师队伍的最大缺陷就是技能课教师少,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教给学习方法的教师更少。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重进行两项工作:一是调整教师队伍结构,狠抓体、音、美、劳等“副科”师资力量的充实;二是对教师进行再培训,大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4.教学内容由脱离实际向贴近农村经济建设转变
当前,农村中小学在课程内容的开设上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为能力活动课的开设会影响文化主干课的教学效果;二是认为开设了体、音、美、劳等课程就是素质教育。于是,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压缩体、音、美、劳课程教学时间,身体、心理正处于发展期的学生被局限于课堂内,束缚在课本上,能力培养缺少训练。另一种是以应试教育的姿态开展了一些脱离生活、生产实际的体、音、美、劳课程,结果事倍功半。农村的孩子踏入生活,连基本的生活、生产能力也没有,这不正是应试教育的悲哀吗?这种情况必须改变,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农村经济建设实际和对人才的需要认真加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中小学基本知识,科技知识培训和职业教育,以此推动农村人才培养、生产示范和科技推广,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
5.加强社会关注、扶持力度
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在2亿中小学生中,有1.6亿多学生生活在城镇和农村。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工作重点在农村。所以说,整个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城市教育要支持农村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教育资源上的帮助,做好送课下乡的工作。教育政策应该倾向于农村教育,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用于农村教学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条件。
6.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不断地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总之,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生占我国中小学生的多数。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如何,直接决定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推进和实施,直接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国民的基本素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2]郭振有.教育督导与素质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
[3]王嘉毅.教育研究.2006,(11).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后,以其“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三大内涵较传统教育更切合教育规律和新时代对教育的客观需求而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尤其在基础教育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在我国基础教育之重点的农村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农村国民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其意义显而易见。如何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个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多年的实践者,我认为,只有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因素,才能有效地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的局限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农村,教育实际是“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得不到足够的认识,考分、升学率成为农村评价教育成果好坏的标准。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家长送子女上学的最大(唯一)的心愿就是让子女跳出“农”门;对教育主管者而言,则采取将学生人为地划等分班,对教师采取以升学率论奖惩等狭隘管理手段;对教师而言,教学行为无意间偏离了教育原则,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一俊可以遮百丑”;偏爱少数优等生,忽略后进生,等等。这样就使学生普遍成为社会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的“高分低能儿”。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是造成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无法得以实施的根本原因。
2.农村的办学条件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
办学条件是制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小学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课程资源等方面均较差,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实验设备,没有图书资料,更没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软硬件条件。甚至有些学校连一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形同虚设。学生应该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获取的知识和能力,由于没有实验只好死记硬背教材,学生应该通过查阅资料来学习的内容只好靠老师告诉自己硬记。为了牢固记住这些应该通过实验、课外阅读、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在升学、考试中与城市学生竞争,教师、学生只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记住、背会这些知识。
3.农村教师素质难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来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奇缺。(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从而使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更多。
4.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
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定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鼓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有些学校领导不思进取,学校干脆不设什么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教学管理非常松散,教学水平低下,使得素质教育难以实施。
二、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1.教育思想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农村基础教育位置何在?教育立足知识本位,还是能力本位?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站在未来人才高度来审视当前农村教育,我们发现,过去应试教育立足知识本位,产生的各种“合格产品”的内里却存在着“质量问题”,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往往学业合格,而价值观、人生观个人的思维方式劳动技能等参差不齐,并不完全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所以,教育界提出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立足于能力本位,将纯粹的传授课本知识变革为提高学生素质能力上来。基础教学是为小学生受到进一步的教育打基础的阶段,只有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为进一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论断,就是这个道理。没有这种思想的转变,就不会有教育的振兴,人才的盛世。
2.教学方式由封闭性向开放型转变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关起门来搞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开放型人才的。这种情况必须改变,要求教育者打破常规教学方式方法,突破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内容在书本的局限,实行课内与课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两个结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经常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长见识,开眼界,增加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开放社会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
3.教师素质由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转变
如果在知识水平的传授上是“欲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那么在能力素质培养上,同样可以这样讲。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要求更高,教育方法、手段方面的能力要求更高。真正“懂得教育”的教师既是“知识传播者”,又是“能力培养者”。要达到这一要求,就不能简单以教师原来的知识水平来论其胜任程度了。欲变农村教育必须先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素质和能力。这是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扎根的必要前提。当前,教师队伍的最大缺陷就是技能课教师少,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教给学习方法的教师更少。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重进行两项工作:一是调整教师队伍结构,狠抓体、音、美、劳等“副科”师资力量的充实;二是对教师进行再培训,大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4.教学内容由脱离实际向贴近农村经济建设转变
当前,农村中小学在课程内容的开设上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为能力活动课的开设会影响文化主干课的教学效果;二是认为开设了体、音、美、劳等课程就是素质教育。于是,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压缩体、音、美、劳课程教学时间,身体、心理正处于发展期的学生被局限于课堂内,束缚在课本上,能力培养缺少训练。另一种是以应试教育的姿态开展了一些脱离生活、生产实际的体、音、美、劳课程,结果事倍功半。农村的孩子踏入生活,连基本的生活、生产能力也没有,这不正是应试教育的悲哀吗?这种情况必须改变,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农村经济建设实际和对人才的需要认真加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中小学基本知识,科技知识培训和职业教育,以此推动农村人才培养、生产示范和科技推广,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
5.加强社会关注、扶持力度
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在2亿中小学生中,有1.6亿多学生生活在城镇和农村。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工作重点在农村。所以说,整个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城市教育要支持农村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教育资源上的帮助,做好送课下乡的工作。教育政策应该倾向于农村教育,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用于农村教学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条件。
6.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不断地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总之,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生占我国中小学生的多数。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如何,直接决定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推进和实施,直接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国民的基本素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2]郭振有.教育督导与素质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
[3]王嘉毅.教育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