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教学是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落实,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实现新课程追求的三维目标。本文在充分认识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及理论依据,在了解探究性教学类型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性教学实践后,对探究性教学的实践提出六点思考。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理论;实践;思考
探究性物理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用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重在探究的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对结果的评价,而不迷信结果。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处于主要地位,教师可以是参与者,可以是学习者,可以是组织者,也可以是指导者或评价者,因此这个活动过程包含七个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合作。因此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它的价值在于过程和方法,它更能充分展现出同学们各方面的智力特长,也便于多元评价的进行。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探究性学习便是这样一种学习认知的过程,它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方法,为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增添了新的内涵。
一、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科学探究有助于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探究和接受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两种基本方式,目前多数的中学物理教学“灌输”式的较多,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究的较少,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实际上学生在学习某一概念前,在生活中对某一概念已经有一定的初步认识,形成了前概念,这些建立在少量直接观察和具体经验基础上的概念,大多比较粗浅,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错误认识对学生学习新知识造成障碍,教学中,即使教师反复讲解、强调,学生表面上也承认教师说法正确,似乎也理解了科学概念字面含义,但在分析问题时仍然会以生活概念为依据进行思考。这种情况只有通过引导学生亲身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有矛盾,他们都会自觉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
2、科学探究有利于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本身,还包括探索物理知识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物理学是“知识”、“过程”和“方法”的结合体,前人对物理学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物理知识、物理思想和方法。因此,应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和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学习探究的方法。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3、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景中发现和提出了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然后自己设计制定探究方案,动手、动脑验证猜想与假设,最后“发现”了物理现象和规律。学生按此过程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从而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探究性教学的类型
探究是一种涉及广泛的复杂活动,一般从两种维度来划分探究性教学,从师生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将其分为定向探究与自由探究;按学生的思想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归纳探究与演绎探究。
1、定向探究:定向探究又称为指导型探究,是指学生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它既包括教师提供具体教学事例和程度,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探究,也包括教师给定要学的概念和原理,由学生自己发现它与具体事例的联系的探究。在学生刚开始从事探究学习时,由于缺乏经验,需要老师的指导,宜采用定向探究。
2、自由探究:自由探究又称开放型探究或完全探究,是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时,极少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是自己独立完成。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起着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自由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不仅费时,而且极容易出错,因而课堂教学不可能大量使用自由探究,否则很难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
3、归纳探究:归纳探究是指学生先获得一系列观察资料,然后对它们进行观察分析、形成假设,经过检验后形成概念或原理。归纳探究使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理解,学生不仅能有效地获得科学知识,而且能形成过程技能和探究态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因此,归纳探究是一种有效的探究教学方式。
4、演绎探究:演绎探究是指由教师提出概念或原理,由学生发现实例与这些抽象概念的联系,其间出错或偶然学习的可能性被减少到最低程度。这种探究适用于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时效果更好。
三、探究性教学的实践案例
下面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教学案例。
1、提出问题
在研究了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之后,某同学突然想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系呢?他将这一问题在班上提出来,作为全班的研究课题。
2、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全班学生提出如下几种意见:
(1)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2)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并且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3)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并且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就越小。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基本达成一致的实验方案如下:
(1)实验方法
运用控制变量法,使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保持不变,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f21实验方案
①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长方体木块、木板。
②实验步骤:
a.将木板平放在水平面上,将木块的最大面与木板接触。
b.将弹簧测力计拴在木块上,拖着木块做匀速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c.将木块的较大的面与木板接触,再做同样的实验。
d.分析实验数据,寻找隐含的关系。
③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全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5、分析与论证
根据实验数据,各个实验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6、评估
各小组对这次探究的过程进行反思:
①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木块不同侧面的纹路不同而造成实验数据的不可比性。
②操作过程中有无失误、误差,如:拖着木块是否 真正做到接近匀速运动?木板各处的光滑程度是否完全一致?
③测量结果是否可信。如果考虑到上述的情况,则实验结论是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各小组将探究的过程和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互相取长补短,完善探究方案,并对结论的实际意义进行探讨。
四、探究性教学的实践思考
1、探究性教学与传统的接受性教学和训练性教学相比,更具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把学生置身于动态、开放、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对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2、学生探究能力是逐步发展的,探究性教学的组织应该循序渐进,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探究的环节不求完整,可以是其中的某几个,甚至是某一环节,需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完整、分层分步的培养过程。
3、探究性教学本身没有固定的、刻板的模式,课堂探究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探究课题,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灵活掌握科学探究中相关因素之间的排列与顺序,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探究性教学方式。
4、实施探究性教学,在初中阶段比较适宜采用的是定向探究、归纳探究和演绎探究。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探究的程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进行不完全要求的探究,再安排完全要求的探究,每学期可安排一至二次的完全探究和自由探究为宜。
5、在实施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弱势学生群体的表现。因为这些学生由于基础和能力的积累不够,往往课堂上的表现一般,不爱动手,不爱发言和表达……所以,为师者,要把更多的鼓励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表现,让他们乐于参与,日有所进,才能实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目标。
6、探究性教学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不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所有物理知识时,都要参与探究的整个过程,而是应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来优选最佳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法中不乏可借鉴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将探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才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走出一条物理教学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闫金铎.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出版社,2002.
[3]李友兴“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际分析[1].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3,(8).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理论;实践;思考
探究性物理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用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重在探究的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对结果的评价,而不迷信结果。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处于主要地位,教师可以是参与者,可以是学习者,可以是组织者,也可以是指导者或评价者,因此这个活动过程包含七个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合作。因此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它的价值在于过程和方法,它更能充分展现出同学们各方面的智力特长,也便于多元评价的进行。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探究性学习便是这样一种学习认知的过程,它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方法,为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增添了新的内涵。
一、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科学探究有助于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探究和接受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两种基本方式,目前多数的中学物理教学“灌输”式的较多,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究的较少,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实际上学生在学习某一概念前,在生活中对某一概念已经有一定的初步认识,形成了前概念,这些建立在少量直接观察和具体经验基础上的概念,大多比较粗浅,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错误认识对学生学习新知识造成障碍,教学中,即使教师反复讲解、强调,学生表面上也承认教师说法正确,似乎也理解了科学概念字面含义,但在分析问题时仍然会以生活概念为依据进行思考。这种情况只有通过引导学生亲身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有矛盾,他们都会自觉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
2、科学探究有利于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本身,还包括探索物理知识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物理学是“知识”、“过程”和“方法”的结合体,前人对物理学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物理知识、物理思想和方法。因此,应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和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学习探究的方法。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3、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景中发现和提出了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然后自己设计制定探究方案,动手、动脑验证猜想与假设,最后“发现”了物理现象和规律。学生按此过程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从而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探究性教学的类型
探究是一种涉及广泛的复杂活动,一般从两种维度来划分探究性教学,从师生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将其分为定向探究与自由探究;按学生的思想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归纳探究与演绎探究。
1、定向探究:定向探究又称为指导型探究,是指学生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它既包括教师提供具体教学事例和程度,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探究,也包括教师给定要学的概念和原理,由学生自己发现它与具体事例的联系的探究。在学生刚开始从事探究学习时,由于缺乏经验,需要老师的指导,宜采用定向探究。
2、自由探究:自由探究又称开放型探究或完全探究,是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时,极少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是自己独立完成。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起着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自由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不仅费时,而且极容易出错,因而课堂教学不可能大量使用自由探究,否则很难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
3、归纳探究:归纳探究是指学生先获得一系列观察资料,然后对它们进行观察分析、形成假设,经过检验后形成概念或原理。归纳探究使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理解,学生不仅能有效地获得科学知识,而且能形成过程技能和探究态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因此,归纳探究是一种有效的探究教学方式。
4、演绎探究:演绎探究是指由教师提出概念或原理,由学生发现实例与这些抽象概念的联系,其间出错或偶然学习的可能性被减少到最低程度。这种探究适用于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时效果更好。
三、探究性教学的实践案例
下面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教学案例。
1、提出问题
在研究了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之后,某同学突然想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系呢?他将这一问题在班上提出来,作为全班的研究课题。
2、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全班学生提出如下几种意见:
(1)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2)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并且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3)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并且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就越小。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基本达成一致的实验方案如下:
(1)实验方法
运用控制变量法,使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保持不变,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f21实验方案
①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长方体木块、木板。
②实验步骤:
a.将木板平放在水平面上,将木块的最大面与木板接触。
b.将弹簧测力计拴在木块上,拖着木块做匀速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c.将木块的较大的面与木板接触,再做同样的实验。
d.分析实验数据,寻找隐含的关系。
③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全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5、分析与论证
根据实验数据,各个实验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6、评估
各小组对这次探究的过程进行反思:
①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木块不同侧面的纹路不同而造成实验数据的不可比性。
②操作过程中有无失误、误差,如:拖着木块是否 真正做到接近匀速运动?木板各处的光滑程度是否完全一致?
③测量结果是否可信。如果考虑到上述的情况,则实验结论是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各小组将探究的过程和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互相取长补短,完善探究方案,并对结论的实际意义进行探讨。
四、探究性教学的实践思考
1、探究性教学与传统的接受性教学和训练性教学相比,更具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把学生置身于动态、开放、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对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2、学生探究能力是逐步发展的,探究性教学的组织应该循序渐进,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探究的环节不求完整,可以是其中的某几个,甚至是某一环节,需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完整、分层分步的培养过程。
3、探究性教学本身没有固定的、刻板的模式,课堂探究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探究课题,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灵活掌握科学探究中相关因素之间的排列与顺序,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探究性教学方式。
4、实施探究性教学,在初中阶段比较适宜采用的是定向探究、归纳探究和演绎探究。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探究的程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进行不完全要求的探究,再安排完全要求的探究,每学期可安排一至二次的完全探究和自由探究为宜。
5、在实施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弱势学生群体的表现。因为这些学生由于基础和能力的积累不够,往往课堂上的表现一般,不爱动手,不爱发言和表达……所以,为师者,要把更多的鼓励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表现,让他们乐于参与,日有所进,才能实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目标。
6、探究性教学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不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所有物理知识时,都要参与探究的整个过程,而是应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来优选最佳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法中不乏可借鉴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将探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才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走出一条物理教学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闫金铎.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出版社,2002.
[3]李友兴“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际分析[1].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