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文阅读分值大,占40分左右,即占卷面总分的30%左右。许多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不足,造成失分很大。因而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花了许多时间来上现代文阅读,有时效果并不佳。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呢?下面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同学在做题时,急于求成,总是先看题目,把题目看完后,就慌慌张张地在文章中去找答案,表面上看是在提高效率,节省了时间。其实,他对文章内容不熟悉,不能把握文章的整体。如果养成了这种习惯,他便不善于感受一篇材料丰富而没有具体问题需要回答的精彩文章。
而先读文章再看题,能从故事情节、语言、人物等入手,整体把握,情感寓于其中,这样以后再做题,正确率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因而在平时的训练中,可指导学生按“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顺序阅读课文。根据文体特点、从题目、开头、结尾和关键词、过渡句入手,整体感知,生疑发问。这样一番感受之后再来答题,看起来耗费了许多时间精力,看起来效率低,但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扎实的功底。在阅读一篇千余字的文章时,用十分钟左右来反复阅读、理解、就足以把“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大问题搞得清楚明白,以此为基础,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基本就迎刃而解。
因此,正确的阅读训练指导应该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强调认真地阅读文章,要有整体观念,并且在训练中不断提高阅读速度,对文章有了整体的了解之后,再来通读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读取信息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现代文阅读有四种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那么,我们应对这四种文体都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有文体意识。
如:记叙文阅读应找出文章的六要素,对故事的内容能给予概述。且阅读时注意文章的整体性,着眼于整个篇章,做到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除此之外,记叙文阅读还应对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
(1)能从文章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段找关键信息(2)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3)明确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更有文采;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4)能找出议论性的语句,并明确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画龙点睛、承上启下(5)了解语言,动作描写的一般作用: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6)找出过渡句(段)并明确作用: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总之,如对以上几个方面加以训练,记叙文的阅读应不成问题。
阅读说明文也不难,只须记住“十五字”方法: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
学生容易弄错的是说明方法,会把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混淆,甚至与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混淆。做起相关的阅读题时张冠礼戴的人大有人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妨要求学生每阅读一篇说明文时,都要他们说出至少三种说明方法,反复训练下去,在实际阅读中就不会再混淆了。“品语言”往往是学生失分率高的文题,其实它并不难,只须把该词或句子还原到文章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和品味加点的词,就能很快找到准确答案。如《苏州园林》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句子还原到文章的语言环境中,这样就不难理解此处“标本”原来是“典范”之意。总之,抓住了这“十五字”方法,就把握了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技巧,解决这类作品就轻而易举了。
议论文考点一般有以下几方面:(1)寻找论点,弄清论点与论题的区别;大多数文章,标题只是提出了一个论题,中心论点隐含在文章的论述中。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那么,作为论点的标题,一般是个表判断、表肯定的句子或短语。也有的文章,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还有的文章,在行文当中或篇末提出中心论点。例如:《敬业与乐业》一文,它的题目是“敬业与乐业”,但并不是中心论点,它并不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它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2)辨识理解论证方法,需掌握的有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3)理清议论结构;(4)把握文意、层意、段意;(5)品析揣摩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6)体会议论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特点;(7)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作者的观点及写作意图;(8)为观点寻找或补充论据。从以上几方面把握了议论性文章的阅读技巧,解决这类作品就轻而易举了。
小说主要应把握它的三要素: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故事情节如何把握呢?它一般有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学生反复从这三方面练习,相信能轻松把握文章故事情节的概括。
人物形象的揣摩如何把握呢?我们在教学小说单元时,应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如教学《老王》一文,可问以下问题: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物?②老王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学生若经常这样提问,对把握人物形象就容易多了。
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也并不难,我们可以以一篇文章为范例。如:教学《孤独之旅》一文时,文章多次出现环境描写,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加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而后很自然地得出环境描写几个方面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5)揭示或深化主旨。
最后应把握小说的主旨:如何概括呢?可以运用以下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的精神,歌颂了(赞扬了)……的品质,揭露了(揭示了)……的实质(罪行、问题)。把握了小说这几方面的阅读技巧,解决这类作品就轻松多了。
三、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我们就阅读而阅读,充其量只是对文章的段落结构、主旨意境和写作特点(如果是记叙文,则增加了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有的虽在语言分析上加大了点份量,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涉及写作的指导。其实,本人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阅读和写作携手并进才行。
我们知道,从阅读到写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也是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如果学生学习课文只是停留在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层面上,学到的知识必定是肤浅的。可是教材的“思考与练习”对读写结合的重视不够,很多题只适合做阅读练习,并没有深入到写作的层面,这样既浪费了教材资源, 更造成了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其实,每一篇课文,在写作技巧上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种范本:有的写作构思新颖,有的内容深刻,有的语言耐人品味等等。因此,在对每一篇课文(现代文)教学时,我们都要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篇极好的写作范本。比如《春》一课,在教学中通过诵读、写法分析、语言品味,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一般教师教到这里就认为教学目标已达成。实际上这正是个关节点,教学如果不再深入下去,学生被激发起来的审美情感就会慢慢消失,能留在记忆中的东西就微乎其微了。假如再深入下去,完成从读到写的转化,效果就会明显不同。《春》安排在七年级上册,教学时已经是秋季,如果教学过程中能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利用从《春》一文中学到的拟人、比喻和排比等手法写一篇以“秋”为题的文章,那么学生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悟透文章语言运用的技法,又能学以致用,课文才能成为真正的典型范例。本人认为,那些学生比较容易仿写的课文,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春》、《背影》等,或者一些课文的精彩片断,教学时都应该安排仿写,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最后一课》中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形象,值得学生借鉴。当我们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后,文中对小弗郎士的心理着重进行了刻画,而对韩麦尔先生则是着重刻画他的语言、动作、神态、衣着等方面,分析完这些,我立刻引导学生细细回想自已所上的印象深刻的一堂课,完成作文《的一堂课》,这篇作文因为指导详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回顾、或观察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在写作时有许多学生都写得不错,能把自已的真实心理,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细致,读来人物栩栩如生,使人身临其境,达到了写作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课文范文时,要做到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方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教学还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而这些,就不是其他课程所必须承担的任务。
倘若我们能从以上三方面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我想能更好地体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同学在做题时,急于求成,总是先看题目,把题目看完后,就慌慌张张地在文章中去找答案,表面上看是在提高效率,节省了时间。其实,他对文章内容不熟悉,不能把握文章的整体。如果养成了这种习惯,他便不善于感受一篇材料丰富而没有具体问题需要回答的精彩文章。
而先读文章再看题,能从故事情节、语言、人物等入手,整体把握,情感寓于其中,这样以后再做题,正确率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因而在平时的训练中,可指导学生按“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顺序阅读课文。根据文体特点、从题目、开头、结尾和关键词、过渡句入手,整体感知,生疑发问。这样一番感受之后再来答题,看起来耗费了许多时间精力,看起来效率低,但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扎实的功底。在阅读一篇千余字的文章时,用十分钟左右来反复阅读、理解、就足以把“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大问题搞得清楚明白,以此为基础,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基本就迎刃而解。
因此,正确的阅读训练指导应该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强调认真地阅读文章,要有整体观念,并且在训练中不断提高阅读速度,对文章有了整体的了解之后,再来通读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读取信息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现代文阅读有四种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那么,我们应对这四种文体都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有文体意识。
如:记叙文阅读应找出文章的六要素,对故事的内容能给予概述。且阅读时注意文章的整体性,着眼于整个篇章,做到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除此之外,记叙文阅读还应对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
(1)能从文章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段找关键信息(2)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3)明确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更有文采;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4)能找出议论性的语句,并明确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画龙点睛、承上启下(5)了解语言,动作描写的一般作用: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6)找出过渡句(段)并明确作用: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总之,如对以上几个方面加以训练,记叙文的阅读应不成问题。
阅读说明文也不难,只须记住“十五字”方法: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
学生容易弄错的是说明方法,会把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混淆,甚至与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混淆。做起相关的阅读题时张冠礼戴的人大有人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妨要求学生每阅读一篇说明文时,都要他们说出至少三种说明方法,反复训练下去,在实际阅读中就不会再混淆了。“品语言”往往是学生失分率高的文题,其实它并不难,只须把该词或句子还原到文章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和品味加点的词,就能很快找到准确答案。如《苏州园林》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句子还原到文章的语言环境中,这样就不难理解此处“标本”原来是“典范”之意。总之,抓住了这“十五字”方法,就把握了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技巧,解决这类作品就轻而易举了。
议论文考点一般有以下几方面:(1)寻找论点,弄清论点与论题的区别;大多数文章,标题只是提出了一个论题,中心论点隐含在文章的论述中。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那么,作为论点的标题,一般是个表判断、表肯定的句子或短语。也有的文章,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还有的文章,在行文当中或篇末提出中心论点。例如:《敬业与乐业》一文,它的题目是“敬业与乐业”,但并不是中心论点,它并不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它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2)辨识理解论证方法,需掌握的有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3)理清议论结构;(4)把握文意、层意、段意;(5)品析揣摩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6)体会议论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特点;(7)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作者的观点及写作意图;(8)为观点寻找或补充论据。从以上几方面把握了议论性文章的阅读技巧,解决这类作品就轻而易举了。
小说主要应把握它的三要素: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故事情节如何把握呢?它一般有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学生反复从这三方面练习,相信能轻松把握文章故事情节的概括。
人物形象的揣摩如何把握呢?我们在教学小说单元时,应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如教学《老王》一文,可问以下问题: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物?②老王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学生若经常这样提问,对把握人物形象就容易多了。
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也并不难,我们可以以一篇文章为范例。如:教学《孤独之旅》一文时,文章多次出现环境描写,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加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而后很自然地得出环境描写几个方面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5)揭示或深化主旨。
最后应把握小说的主旨:如何概括呢?可以运用以下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的精神,歌颂了(赞扬了)……的品质,揭露了(揭示了)……的实质(罪行、问题)。把握了小说这几方面的阅读技巧,解决这类作品就轻松多了。
三、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我们就阅读而阅读,充其量只是对文章的段落结构、主旨意境和写作特点(如果是记叙文,则增加了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有的虽在语言分析上加大了点份量,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涉及写作的指导。其实,本人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阅读和写作携手并进才行。
我们知道,从阅读到写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也是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如果学生学习课文只是停留在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层面上,学到的知识必定是肤浅的。可是教材的“思考与练习”对读写结合的重视不够,很多题只适合做阅读练习,并没有深入到写作的层面,这样既浪费了教材资源, 更造成了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其实,每一篇课文,在写作技巧上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种范本:有的写作构思新颖,有的内容深刻,有的语言耐人品味等等。因此,在对每一篇课文(现代文)教学时,我们都要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篇极好的写作范本。比如《春》一课,在教学中通过诵读、写法分析、语言品味,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一般教师教到这里就认为教学目标已达成。实际上这正是个关节点,教学如果不再深入下去,学生被激发起来的审美情感就会慢慢消失,能留在记忆中的东西就微乎其微了。假如再深入下去,完成从读到写的转化,效果就会明显不同。《春》安排在七年级上册,教学时已经是秋季,如果教学过程中能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利用从《春》一文中学到的拟人、比喻和排比等手法写一篇以“秋”为题的文章,那么学生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悟透文章语言运用的技法,又能学以致用,课文才能成为真正的典型范例。本人认为,那些学生比较容易仿写的课文,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春》、《背影》等,或者一些课文的精彩片断,教学时都应该安排仿写,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最后一课》中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形象,值得学生借鉴。当我们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后,文中对小弗郎士的心理着重进行了刻画,而对韩麦尔先生则是着重刻画他的语言、动作、神态、衣着等方面,分析完这些,我立刻引导学生细细回想自已所上的印象深刻的一堂课,完成作文《的一堂课》,这篇作文因为指导详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回顾、或观察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在写作时有许多学生都写得不错,能把自已的真实心理,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细致,读来人物栩栩如生,使人身临其境,达到了写作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课文范文时,要做到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方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教学还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而这些,就不是其他课程所必须承担的任务。
倘若我们能从以上三方面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我想能更好地体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