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起伏、不稳定时期,可塑性强,极易受环境的影响。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出发,结合自己多年体育教学实践,就体育教学中影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教材、学习方法等问题,谈了自己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见解和探索,以改善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教学;心理问题;教学方法
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家长和教师都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心理的变化,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中快乐地成长。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没有病痛,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这就说明人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人不仪没有疾病,而且能够对外界做出正确的、良好的适应,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在的功能。这种全新的健康观不仅仅把人当作一般生物看待,而且把人融人社会之中,把生物、心理、社会因素都加在一起考虑。青少年时期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除身体健康外,心理上也必须是健康的,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充满着矛盾,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的机制被广泛运用,信息流动大大加快,事物的发展往往变幻莫测,整个社会的运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因此,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必须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立足于当今社会,才能在当今社会上有所作为。
二、影晌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因素
(一)生理方面的缺陷。由于遗传与生长发育程度的不同等因素造成学生间出现了个体的差异,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过胖、过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缺陷,而产生自卑,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在心理上投下阴影,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二)心理方面的缺陷。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知,自我评价过高,一旦受挫折,表现出苦闷、悲观的情绪,对学习动作和技能失去兴趣,而对困难束手无策,无力自拔。或产生自负自满的不良情绪,导致多疑忌妒、心胸狭窄、不团结同学等现象。
(三)身体素质和学习成绩不佳。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或学习动作的能力较差,不能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总觉得自己是个“丑小鸭”,再怎样努力也是技不如人,再加之有些学生脱不开独生子女的“骄娇”二气,再加剧了他们孤独自卑的心理,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四)不良的个性因素。有些学生虚荣心强,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在遇到一些力不从心的动作时,明知自己完不成,也要顾及“面子”,结果导致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败感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今后即使有了自己能完成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被其他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1.教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在不断完善改进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外,应将快乐教学、情景教学、尝试教学等有机的渗透于教学之中,使从属型的教学变成协作型的教学。要重视教与学的协调及互补,使启发性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统一,在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练习上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学生在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整时,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积极的自我认知,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也要认识自己的短处,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为了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例如:在进行投掷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身体瘦弱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应肯定的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只是身体的条件和素质造成的,所以勤能补拙,充分正视不足,克服不利条件,也同样能取得好的成绩。
3.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教师可采用引导学生制定目标等方法,使学生能根据外面输入的信息,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心态。在有干扰的情况下善于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某个固定的方向,调整练习心理形成持久的内驱力,不断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二)以情感为纽带,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朝气蓬勃的精神,和蔼可亲的态度,生动活泼的讲解,形象逼真的示范来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不但有兴趣,而且会激励胆小怕羞的学生练习的勇气和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更加接近和信赖教师,使师生关系融洽。
2.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是消除师生间隔阂的重要一环。在学生中,既有爱面子性格孤僻的,也有爱出风头自由散漫的,教师应采取真诚、严肃、认真的态度去感染他们,对于违反课堂常规的学生,教师要爱护、关心他们,以理服人,使他们感到批评是善意的,在心中产生良性的“波纹效应”,建立民主、信任的師生关系。
(三)教材的改革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1.教材不仅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使学习内容弹性化。对于枯燥的内容加强趣味性、科学性、对抗性,变“无趣”教材为“有趣”教材,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体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学生在必须时能够及时而又恰当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祝蓓里、季浏主编《?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3]陈光磊,刘志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教学;心理问题;教学方法
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家长和教师都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心理的变化,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中快乐地成长。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没有病痛,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这就说明人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人不仪没有疾病,而且能够对外界做出正确的、良好的适应,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在的功能。这种全新的健康观不仅仅把人当作一般生物看待,而且把人融人社会之中,把生物、心理、社会因素都加在一起考虑。青少年时期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除身体健康外,心理上也必须是健康的,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充满着矛盾,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的机制被广泛运用,信息流动大大加快,事物的发展往往变幻莫测,整个社会的运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因此,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必须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立足于当今社会,才能在当今社会上有所作为。
二、影晌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因素
(一)生理方面的缺陷。由于遗传与生长发育程度的不同等因素造成学生间出现了个体的差异,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过胖、过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缺陷,而产生自卑,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在心理上投下阴影,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二)心理方面的缺陷。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知,自我评价过高,一旦受挫折,表现出苦闷、悲观的情绪,对学习动作和技能失去兴趣,而对困难束手无策,无力自拔。或产生自负自满的不良情绪,导致多疑忌妒、心胸狭窄、不团结同学等现象。
(三)身体素质和学习成绩不佳。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或学习动作的能力较差,不能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总觉得自己是个“丑小鸭”,再怎样努力也是技不如人,再加之有些学生脱不开独生子女的“骄娇”二气,再加剧了他们孤独自卑的心理,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四)不良的个性因素。有些学生虚荣心强,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在遇到一些力不从心的动作时,明知自己完不成,也要顾及“面子”,结果导致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败感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今后即使有了自己能完成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被其他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1.教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在不断完善改进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外,应将快乐教学、情景教学、尝试教学等有机的渗透于教学之中,使从属型的教学变成协作型的教学。要重视教与学的协调及互补,使启发性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统一,在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练习上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学生在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整时,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积极的自我认知,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也要认识自己的短处,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为了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例如:在进行投掷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身体瘦弱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应肯定的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只是身体的条件和素质造成的,所以勤能补拙,充分正视不足,克服不利条件,也同样能取得好的成绩。
3.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教师可采用引导学生制定目标等方法,使学生能根据外面输入的信息,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心态。在有干扰的情况下善于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某个固定的方向,调整练习心理形成持久的内驱力,不断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二)以情感为纽带,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朝气蓬勃的精神,和蔼可亲的态度,生动活泼的讲解,形象逼真的示范来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不但有兴趣,而且会激励胆小怕羞的学生练习的勇气和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更加接近和信赖教师,使师生关系融洽。
2.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是消除师生间隔阂的重要一环。在学生中,既有爱面子性格孤僻的,也有爱出风头自由散漫的,教师应采取真诚、严肃、认真的态度去感染他们,对于违反课堂常规的学生,教师要爱护、关心他们,以理服人,使他们感到批评是善意的,在心中产生良性的“波纹效应”,建立民主、信任的師生关系。
(三)教材的改革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1.教材不仅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使学习内容弹性化。对于枯燥的内容加强趣味性、科学性、对抗性,变“无趣”教材为“有趣”教材,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体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学生在必须时能够及时而又恰当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祝蓓里、季浏主编《?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3]陈光磊,刘志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