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方法及效果分析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an4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设计一套提高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稳定性的培训方案,并针对某高职院校07级部分毕业生实施该方案,从而验证其效果。方法:设计一套团体辅导方案,提高学生的积极应付方式和心理健康素质。随机抽取某高职院校07级毕业生128名进行为期半年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前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应付方式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测评。毕业两年后,追踪统计所有学生第一份工作时间长度数据。结果:结果表明,经过团体辅导的学生们第一份工作平均时间显著高于所有高职生的平均值。前后量表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这些学生在求助、情绪调控和勇于挑战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提高。结论:我们设计的团体辅导方案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应对压力的能力和心理健康素质,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稳定性。
  【关键词】就业稳定性;高职生;心理健康;应付方式
  
  一、前言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他们更为关心的应届毕业生到职后能否尽快适应环境,安心工作。企业的普遍反映是:应届毕业生可塑性强、头脑灵活,给企业带来活力和生机;但是他们心态不成熟,稳定性太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应届毕业生做第一份工作的时间平均只有5.6个月[1]。也就是,工作半年左右,一半左右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跳槽。这对于企业和学生本人而言,都是极大地资源浪费,也导致了很多企业不愿意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恶果。所以,了解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后的情况,进而探索一种有效的增加学生工作稳定性的培训和辅导体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成他们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使高职教育更适应企业需求,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及应用价值。
  前期的研究表明[2],毕业生的应对压力的能力和心理健康素质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稳定性。那些稳定性高的学生更多采取求助的方式而不是退避的方式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他们目标明确、勇于接受挑战,积极学习技能,情绪调控得当,更容易在枯燥的工作中体验到幸福感。所以,他们能在第一个工作岗位上更长久、更踏实的工作。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地处中原的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07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30名学生,最后的有效被试128名,其中男生68名,女生60名,平均年龄21.2岁。所学专业包括:理工、文科、艺术、医学。
  (二)工具
  本研究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量表》。
  肖计划等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包括62个条目,6个分量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相关研究表明,该调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3]。
  程科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量表》包括27个条目,6个分量表——幸福体验、人际和谐、积极乐学、情绪调控、目标追求、勇于挑战。相关研究表明,该调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4]。
  前期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应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高稳定的毕业生更多运用求助而非退避的方式应对压力;他们在幸福体验、积极乐学、情绪调控、目标追求、勇于挑战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偏高[2]。
  (三)方法
  在这些学生毕业前半年内进行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前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应付方式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两年后,追踪收集所有学生第一份工作稳定时间的数据。
  团体辅导的设计以提高学生们的应付方式和心理健康素质为原则,每半月一次,共12次,每次2小时,在大教室进行。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团体训练结合的方法,以多媒体教学为依托,结合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知识竞赛、案例分析、即兴演讲、歌曲欣赏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知、情、意多方位干预。干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提高大学生个体的心理资源,通过了解自我、分析自我,从而更加接纳自我、明确目标,学会培养坚强意志和塑造积极自信等个性;二是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资源,通过了解自己的社交心态和交际模式,在沟通交流中相互学习人际交往技能,从而增加自己的社会适应功能和团队合作精神。三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工作条理化训练,合理规划大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应对生活中各种困难和压力,提高自己的应对挫能力和完善自己的良好个性;四是通过学习艾理斯的情绪ABC理论,学习情绪调控训练实践,学会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适时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自己的情绪健康[5]。
  (四)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
  1.第一份工作稳定时间(X土S)及其比较:
  学生们(128人)第一份工作稳定时间为(12.5土3.20)个月;而应届毕业生做第一份工作的时间平均只有5.6个月。两者显著差异,T=26.567(p<.001)。
  2.团体辅导前后学生在《应付方式问卷》各因子得分(X土S)及比较:
  团体辅导前学生们(128人)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上的得分(X土S)分别为:11.46±1.68、16.46±1.76、7.62±1.60、15.67±1.71、17.48±1.81、17.96±1.46。
  团体辅导后,他们在以上因子上得分(X土S)分别为:11.56±1.40、16.50±1.08、8.59±2.43、16.00±1.35、16.12±1.90、18.00±1.51。
  T检验结果表明,求助因子上显著提高,t=2.60(p<<.01);退避因子显著降低,t=3.27(p<.001);其他因子无显著差异。
  3.团体辅导前后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得分(X土S)及比较:
  团体辅导前学生们(128人)在幸福体验、人际和谐、积极乐学、情绪调控、目标追求、勇于挑战因子上的得分(X土S)分别为:13.54±3.25、15.12±2.12、12.65±3.16、9.65±1.53、10.78±2.31、13.45±0.92。
  团体辅导后,他们在以上因子上的得分(X土S)分别为:13.78±2.50、15.24±3.93、12.87±2.13、12.76±2.67、10.72±1.77、15.76±1.83。
  T检验结果表明,情绪调控和勇于挑战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提高:t值分别为5.87(p<.001)、3.08(p<.01)。而在其他因子上则无显著变化。
  四、讨论
  高职与本科在人才培养上的最大不同是注重实践动手能力,注重针对企业需求培养人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模式,从而增加他们工作的稳定性?如何更顺利与企业对接,减少应届生盲目转换工作岗位情况的发生?
  本研究在此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得出了以下一些结论:我们设计的系列团体辅导提高了毕业生的应对压力的能力和心理健康素质,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稳定性。具体来说,首先,他们遇到工作当中更多的使用求助的方式而非逃避的方式应对压力,这在工作的适应期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当工作出现困境时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更强,从而心态更加平和;最后,当工作出现失误或者失败时,他们更加勇于挑战,在逆境中实现成功。
  
  参考文献
  [1]刘孟奇,邱俊荣,胡均力.在正式教育中提升就业力——大专毕业生就业力报告http://www.ntpu.edu.tw/admin/a7/files/a7_tec/20071018135506.doc.
  [2]张广磊.高职生就业稳定性情况调查及原因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1,9:26.
  [3]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1996,10(4):164-168.
  [4]程科,黄希庭.健全人格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结构初探[J].心理科学,2009(3):56-58.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稳定状况调查及对策分析(课题编号:WJ125YB120)。
  
  作者简介:张广磊(1975-),男,河南郑州人,应用心理学硕士,讲师,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学工办主任,研究方向:教育心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