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经杭州党政部门和民众的不懈努力,“西湖申遗”和“运河申遗”项目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批示:以此为契机,切实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世界文化遗产,展示中华文化,促迸杭州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并提升竞争力。
西湖的人文、山水世界闻名,文化景观与文明城市水乳交融,上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史迹。杭州之运河,以水运中心,漕运枢纽,立于千年不败的有利地位,成就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张鸿铭市长曾这样说:“杭州的幸福源自于杭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创新实践持续发展的成果为民共享。两项“世遗”都值得永久保护。”
而杭州“双世遗”的持久保护工程,比之于一般自然景观的保护,任务更艰巨。因为西湖与运河历史悠久而屡遭挫折,文化丰富而迭受破坏,景观密集而湖泊面积正逐渐缩小,区位优越而存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诸多难题。现阶段最大的困扰是城市化、工业化加速,都市圈扩大,居住人口、流动人口不断膨胀,特别是旺季和长假期间较平时更显得拥挤,西湖承受着远超乎生态承载力的巨大压力。工业化后,水运繁忙,水污染日益恶化,而运河既要保护遗产,又要延续原有的运输功能,担子空前繁重。作为“双遗产”城市的杭州,既要保护好西湖文化景观,又要保护运河的11个点段,遗产涉及面宽广,蕴含内容深厚,其持久的系统保护和适度开发任重道远。
要从根本上保护好“双世遗”、争取创新发展,势必需要联系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从全盘的治理现代化着眼。文化遗产问题往往与城市管理得失有关,城市文明建设的完善通常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名城名湖名河相得益彰,正是杭州历史文化的特征和社会面貌的特色,也是杭州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因此在设计“后申遗时代”的持久保护创新开发时,须以提升城市的整体文明为指导思想,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策划。
在“依法治国”的引领下,浙江省杭州市也相继提出“法治浙江”、“法治杭州”精神,依法保护文化遗产迎来了曙光。只有法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体制机制随之逐步完善,才能纲举目张,求得科学治理、有效保护。对于当前的治霾、治污、治堵等重大环境问题,亟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具体细则,力求正本清源,铁腕执法,使违法者偿付违犯法律的成本,达到惩前毖后、以保障公众利益生态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目的。除了严格遵照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外,城市也要根据自身情况补充制定切合实际的地方法规。唯有依靠法治,并加强制度化的科学管理,才能完成治理城市文明、保护文化遗产的繁重历史任务。
首先设置保护遗产的专业性长效机制,强化监测管理的权威性法治功能,保证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并行不悖。按例在市委、市政府总体负责下,责成一位市领导主持西湖遗产领导小组工作,建立办事机构,相关部门协力参与。当前可先交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听取各方有识之士的建议,草拟可行性方案,经领导审核后,制订具体规划,统筹推进。市人大按法律程序制订有关法规,并监督执法;市政协在议政时加以关注,严密督促。城市个性的凸显、城市精神的弘扬、城市品位的提升,都有赖于湖城融合,这样才能保持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高超境界,持久维护西湖文化景观的世界遗产高品位。
再就是强化权威性法治监督,这是依法治湖、治河与依法治城的重要工具和有力武器。我国对于如何具体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迄今尚缺少完备的《世界遗产保护法》,对明文规定的“文物”以外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缺乏保护意识。急需通过市人大立法程序,充分征询景区民众意见,审议核准为可行性的《西湖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成为地方法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洛杉矶市议会通过法案明令禁止:卡车不得在交通高峰时段进入高速公路和拥堵道路,并要求公务车、私家车、出租车以及其他所有交通工具都必须采用清洁燃料;对企业的污染问题要进行严格的法规化强制管理,比如要求一切机器设备和车辆都须采用清洁燃料,违者重罚;立法以后,严格执法,进而养成共同遵法的习惯,坚持数年,成效显著。他们“依法治霾”的成功经验,足以发人深省。总之,充分运用法规来规范出行秩序,从而扼止高排量尾气和烟雾污染,显得尤为重要。
杭州当前人均汽车拥有量达到全国首位,在全国空气较差的50个城市中也榜上有名。因此,为了缓解交通拥堵、改善空气质量杭州推行了“限牌”、“限行”新政,这本应受到广大市民欢迎,但不乐意配合者有之,议论纷纷杂音喧嚷也有之,甚至发生疯狂抢购、囤积车牌之类的病态行为,比之于洛杉矶公众的社会公共意识差距很大。所以我们要加强法治观念,及时由推行临时性的新政举措上升为专门性的“治霾法规”,并严加执法。中共十八大指明:推行法治,严格监督所有污染排放的规范管理,加强行政执法。可见倡导全社会全面采用清洁燃料迫在眉睫,需统筹兼顾城市治理与西湖、运河保护,完善立法,组建环保法庭,铁腕执法,推进民生工程与保护世界遗产的系统工程顺利推进。
依靠立法执法的硬性管理仅为“治理现代化”的外在方式,“治理现代化”的内核还在于贯彻“以人为本”,引导公众参与,组织各方协调、宣教监督,倡导有序的民主管理。只有硬性的法制与柔性的民意相辅相成、和谐契合、合理推进,才能达成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做好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自上而下的管治力量总是有限的,关键是提高干部、民众方方面面的觉悟和共识,发挥媒体、学校、社区等等平台的宣传教育作用。民众的积极参与,是办好一切事业的基础;舆论监督的有效发挥,尤为实现法治的重要保障。洛杉矶治霾的成功经验证实了这一点:“民主”、“民意”真正凝聚成共识时,力量无穷。
不论治霾、治水、治堵,还是文物保护、文明创新、“非遗”疏理,都会不断出现新问题,应对的成败均取决于人的素质高低。人的元素为一切要素之本,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更加迫切要求治理者的专业素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提倡“终身学习”的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类在职教育、轮流培训。
为了做好城市现代建设和完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务须从习总书记号召的“治理现代化”着手,即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由人治改为法治,由政策指导改为法制引导,由监管型改为服务型,由单纯自上而下改为上下结合、以民为本。由简单保管改为创新保护,由片面追求规模改为适度发展。总之,“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必先完善立法,尊重民意,有效执法,全民遵法,民众参与,健全监督,多方协调,依法履职,改革机制,创新服务,力求稳步推进科学治理体系,才能确保“后申遗时代”的杭城焕然一新、永葆昌盛。
西湖的人文、山水世界闻名,文化景观与文明城市水乳交融,上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史迹。杭州之运河,以水运中心,漕运枢纽,立于千年不败的有利地位,成就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张鸿铭市长曾这样说:“杭州的幸福源自于杭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创新实践持续发展的成果为民共享。两项“世遗”都值得永久保护。”
而杭州“双世遗”的持久保护工程,比之于一般自然景观的保护,任务更艰巨。因为西湖与运河历史悠久而屡遭挫折,文化丰富而迭受破坏,景观密集而湖泊面积正逐渐缩小,区位优越而存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诸多难题。现阶段最大的困扰是城市化、工业化加速,都市圈扩大,居住人口、流动人口不断膨胀,特别是旺季和长假期间较平时更显得拥挤,西湖承受着远超乎生态承载力的巨大压力。工业化后,水运繁忙,水污染日益恶化,而运河既要保护遗产,又要延续原有的运输功能,担子空前繁重。作为“双遗产”城市的杭州,既要保护好西湖文化景观,又要保护运河的11个点段,遗产涉及面宽广,蕴含内容深厚,其持久的系统保护和适度开发任重道远。
要从根本上保护好“双世遗”、争取创新发展,势必需要联系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从全盘的治理现代化着眼。文化遗产问题往往与城市管理得失有关,城市文明建设的完善通常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名城名湖名河相得益彰,正是杭州历史文化的特征和社会面貌的特色,也是杭州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因此在设计“后申遗时代”的持久保护创新开发时,须以提升城市的整体文明为指导思想,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策划。
在“依法治国”的引领下,浙江省杭州市也相继提出“法治浙江”、“法治杭州”精神,依法保护文化遗产迎来了曙光。只有法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体制机制随之逐步完善,才能纲举目张,求得科学治理、有效保护。对于当前的治霾、治污、治堵等重大环境问题,亟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具体细则,力求正本清源,铁腕执法,使违法者偿付违犯法律的成本,达到惩前毖后、以保障公众利益生态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目的。除了严格遵照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外,城市也要根据自身情况补充制定切合实际的地方法规。唯有依靠法治,并加强制度化的科学管理,才能完成治理城市文明、保护文化遗产的繁重历史任务。
首先设置保护遗产的专业性长效机制,强化监测管理的权威性法治功能,保证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并行不悖。按例在市委、市政府总体负责下,责成一位市领导主持西湖遗产领导小组工作,建立办事机构,相关部门协力参与。当前可先交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听取各方有识之士的建议,草拟可行性方案,经领导审核后,制订具体规划,统筹推进。市人大按法律程序制订有关法规,并监督执法;市政协在议政时加以关注,严密督促。城市个性的凸显、城市精神的弘扬、城市品位的提升,都有赖于湖城融合,这样才能保持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高超境界,持久维护西湖文化景观的世界遗产高品位。
再就是强化权威性法治监督,这是依法治湖、治河与依法治城的重要工具和有力武器。我国对于如何具体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迄今尚缺少完备的《世界遗产保护法》,对明文规定的“文物”以外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缺乏保护意识。急需通过市人大立法程序,充分征询景区民众意见,审议核准为可行性的《西湖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成为地方法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洛杉矶市议会通过法案明令禁止:卡车不得在交通高峰时段进入高速公路和拥堵道路,并要求公务车、私家车、出租车以及其他所有交通工具都必须采用清洁燃料;对企业的污染问题要进行严格的法规化强制管理,比如要求一切机器设备和车辆都须采用清洁燃料,违者重罚;立法以后,严格执法,进而养成共同遵法的习惯,坚持数年,成效显著。他们“依法治霾”的成功经验,足以发人深省。总之,充分运用法规来规范出行秩序,从而扼止高排量尾气和烟雾污染,显得尤为重要。
杭州当前人均汽车拥有量达到全国首位,在全国空气较差的50个城市中也榜上有名。因此,为了缓解交通拥堵、改善空气质量杭州推行了“限牌”、“限行”新政,这本应受到广大市民欢迎,但不乐意配合者有之,议论纷纷杂音喧嚷也有之,甚至发生疯狂抢购、囤积车牌之类的病态行为,比之于洛杉矶公众的社会公共意识差距很大。所以我们要加强法治观念,及时由推行临时性的新政举措上升为专门性的“治霾法规”,并严加执法。中共十八大指明:推行法治,严格监督所有污染排放的规范管理,加强行政执法。可见倡导全社会全面采用清洁燃料迫在眉睫,需统筹兼顾城市治理与西湖、运河保护,完善立法,组建环保法庭,铁腕执法,推进民生工程与保护世界遗产的系统工程顺利推进。
依靠立法执法的硬性管理仅为“治理现代化”的外在方式,“治理现代化”的内核还在于贯彻“以人为本”,引导公众参与,组织各方协调、宣教监督,倡导有序的民主管理。只有硬性的法制与柔性的民意相辅相成、和谐契合、合理推进,才能达成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做好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自上而下的管治力量总是有限的,关键是提高干部、民众方方面面的觉悟和共识,发挥媒体、学校、社区等等平台的宣传教育作用。民众的积极参与,是办好一切事业的基础;舆论监督的有效发挥,尤为实现法治的重要保障。洛杉矶治霾的成功经验证实了这一点:“民主”、“民意”真正凝聚成共识时,力量无穷。
不论治霾、治水、治堵,还是文物保护、文明创新、“非遗”疏理,都会不断出现新问题,应对的成败均取决于人的素质高低。人的元素为一切要素之本,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更加迫切要求治理者的专业素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提倡“终身学习”的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类在职教育、轮流培训。
为了做好城市现代建设和完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务须从习总书记号召的“治理现代化”着手,即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由人治改为法治,由政策指导改为法制引导,由监管型改为服务型,由单纯自上而下改为上下结合、以民为本。由简单保管改为创新保护,由片面追求规模改为适度发展。总之,“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必先完善立法,尊重民意,有效执法,全民遵法,民众参与,健全监督,多方协调,依法履职,改革机制,创新服务,力求稳步推进科学治理体系,才能确保“后申遗时代”的杭城焕然一新、永葆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