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学新探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tch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阿房宫赋》这篇文章的末尾,作者因文章写法及其他一些特殊原因,用了“后人”这种指代形式,同时不厌其烦地多次应用,使学生容易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惶惑之感。因此,在全面接触这篇文章之前,需要对这个问题加以明确,从而让学生先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再进行深入的学习。
  一、对命意安排的集中探讨
  在作者杜牧所处的晚唐时代,当朝皇帝纵情淫逸不理朝政。面对民怨鼎沸及邦危国衰的处境,作者的心情无比忧愤,这正是作者创作本文时的大致背景。平心而论,杜牧既然想敲响警钟,就得敲得响亮,就应该有明确的指向性。作者完全可以采用“吾辈”“我属”“吾侪”等第一人称的复数用语,把当时的帝王同古代的帝王联结成一体,从而达到真正的警醒有力的效果,起到真正的振聋发聩的作用。
  而作者并非如此,尽管可供选用的书面用语非常多,可是作者却一概弃置,而是选用了一个平淡无奇、毫无色彩的词语——“后人”。怎样理解这一问题?思考清楚这一点,可以说也就懂得了本文的真正命意。
  有的观点倾向于将此问题理解为作者炼字、炼句的需要。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作者非常注意“文以意为主”“以辞彩章句为辅”的原则,特别是“后人复哀后人”之下,接连使用四个“后人”,炼字、炼句的意图很明显。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依然应当注意到作者用“后人”二字背后的写作意图。实际的情况是,当时年仅23岁的杜牧尚未真正踏入仕途,并非统治集团内部成员,受到身份的限制,出于防止声音僭越的考虑,作者只能选择“后人”指代本朝统治者,暗含了丰富的历史警策效果。当然,作者也通过“后人”这个词的反复应用,使这种警策效果增添了含蓄深沉的特点。
  《阿房宫赋》的这一特殊命意安排,教师有必要使学生先行了解,以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
  二、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把握
  当了解了文章的特殊命意后,接下来的文章研习工作便可以逐步进行了。首先,教师要使学生自行了解文章大意,因为文句不是特别难理解,一些复杂之处,书下也有注释。所以,教师此时可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己归纳文章的一些语言现象,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点学生了解句式特征与文体特征。
  其次,教师要对文章中一些重要的句段加以精讲。《阿房宫赋》这篇赋体文章,在遣词造句方面独具匠心,语言显得非常和谐,气势既酣畅淋漓,又优美铿锵。如在“使负栋之柱……多于世人之言语”这一段中,作者接连用了六个排比句,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字字所列都是秦皇之暴虐,句句所写都是百姓之痛楚,读来真有锦心绣口之感。而这种雄浑的气势和饱满丰腴的意境,如果不经过教师的指点,只是让学生一读带过,未免暴殄天物了。
  再次,教师要给学生提出一些具体化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独立思考。如在“使天下之人……可怜焦土”这段文字中,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该句的修辞方法是什么?韵脚是什么?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每提出一个问题以后,便给学生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再进行总结。
  三、对文言之美的深度感知
  像《阿房宫赋》这样千古流传的文章,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学士的追捧,除了其意义深远之外,更与其文章本身的语言美有莫大关系。在文学文本中,语言或者词汇所一一对应的物象往往不将其作为重点概念,而是强调其中的意象与意味。这正如文学理论家叶燮所说:“世上事理,人人可言,但只有天才的文学家才能表现得尽善尽美。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要体会其中的美,体会它比之于现代汉语,所独具的简洁、典雅与凝练的魅力。”
  因此,教师要刻意带领学生了解本文语言自身的精彩之处。本文“一起而突兀;一结而无穷”,中间部分语言藻丽流动,也极富神采。如“三百(余里)”“二川”等词汇,均表达出阿房宫的广阔,说明秦皇的大兴土木;“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等词汇,说明秦皇的奢侈。文章还涉及到一些数词对比,强烈反衬出秦皇的一人之心与独夫之政,正是一人之心与独夫之政,造成了百姓离心与亡秦暗流的涌动。
  当把这些文言自身之美呈现到学生面前时,学生就更容易体会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历史教训。因此,当再次回到教师在课始强调的句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时,学生心中那份历史厚重感亦将不待宣说而自然深化。
  也就是说,文言之美往往体现在其语言的表现锤炼上,对文言文进行讲授也有必要“咬文嚼字”的进行,惟其如此,方能让学生由言入情、由情入意,与作者产生共鸣。
  接触一篇优秀的文章,总能给人以唇齿留香的感觉,《阿房宫赋》正是这样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正所谓好文不厌百回读,学生在学习此文时,容易为其琅琅上口的句式所感动。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如果采取“倒读法”“因果法”等策略,无疑能够让这种感动再多几分理性的色彩,从而真正促进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226100)
其他文献
从去年开始,全国大中城市70岁左右年龄的人群纷纷聚会,许多年轻人都不解,这些人在干啥?告诉大家,这些人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一批初、高中生,他们是年纪轻轻就离开各自的城市
'微观北大荒'新媒体平台是北大荒集团(农垦总局)党委宣传部注册和运行的网络宣传平台,自创建以来,以让集团(总局)党委的政策变成北大荒网民耳熟能详的故事,用带着露
色彩鲜艳的花卉芳香扑鼻,火红的樱桃番茄让您垂涎欲滴,硕果累累的香蕉树令您感到不可思议,南国的柑橘、柠檬、莲雾在这里开花结果……虽然室外已是数九寒天,大地已银装素裹,
中国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先民咏叹《诗经》到日臻完美的唐诗宋词元曲等,无不象一颗颗闪烁着异彩的恒星,永久地镶嵌在广袤的文学天空中。几千年来,它以其丰富的意蕴、凝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滋润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田。正因如此,新课改后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古典诗词,以期借此弘扬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润泽学生之心灵,陶冶学生之美好性情,提高学生之审美品位。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以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中节选了《雷雨》第二幕。这场戏展现了鲁侍萍和周朴园之间的恩怨与矛盾冲突,表现了两个人物的鲜明个性。长时间以来,语文教师总是引导学生围绕着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假问题展开讨论,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周朴园自私、奸诈、虚伪;鲁侍萍正直、善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倔强和做人的尊严。而且师生往往都能结合文本,深入分析周朴园因为内心世界的空虚、愧疚而显露出的人
所谓意境,就是主观情感通过艺术的手段与客观存在的物象相互交融所产生的艺术境界。这是文学创作者的能力之一,能将事物为我所用,并且饱含主体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时,就可充分把握意境,通过对作品写作背景的了解,对意象感情基调的把握,由自身的想象连贯意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进而获悉作者创造的情感形象。  一、由“人”知“境”  文章有时候是人内心的真实写照,而这个“人”其实就是作者。作者的生活阅历、态度,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