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对学生施行德育教育的综合性学科。古人云:“学有余力,则从文”,先学做人再做事,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育人,广大教师应该对这一学科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把它看成一门知识性的课程,更要看成是教育人的课程。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本文将做具体讨论。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 激发 学习兴趣
无论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在学生的一生当中,《品德与社会课》都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讲解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需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跟实际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教师只是单纯性地讲解知识,这样小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味,以至于不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的知识点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的特点是生动形象,可以把动画、图片和声音加以整合,从而可以为学生与教师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很多情况下,多媒体可以把实际当中不好用话语表达的事物形象生动地体现出来,小学生具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不够,因此,需要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热情,效果将是不错的。由于小学生比较喜欢新鲜的事物,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尽可能地制作一些有趣的教学课件,使静止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形象化,使小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从而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也得以提高并能够产生无比喜悦的心情。
二、营造较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
要想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较好的学习氛围是不可缺少的,较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一个最理想的学习状态,它能够把小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激发和感染出来,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应当认识到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情景教学的方法,不断地鼓励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这门课程,在一定的情景当中,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具有感染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运用听音乐、观看录像带、游戏、实物演示等方式,为小学生创设一个非常形象和生动的学习情境,以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保持一个最理想的学习状态。
三、在生活当中激发兴趣
由于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的心理,对新鲜的事物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的自制力是比较差的,而小学生考虑问题的根源是生活,在生活当中他们能够发现各种问题,而《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生活性。因此,在实施教学的时候,需要遵循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逻辑,关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不断地鼓励小学生在自身的体会中学习,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发现问题,然后再去解决问题。运用自己所学习到的《品德与社会》的知识对现实当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使课程的学习跟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小学生可以在生活当中学习,在学习当中生活,实现自我的不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前提条件,按照小学生的生活习惯,把实际的生活当做小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资源,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不断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联系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和失败。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五、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幽默感和色彩
相声演员讲究的是说学逗唱,教师的语言也是一门艺术,不仅要简洁明了,富有逻辑性和启发性,同时又要富有幽默感和色彩。幽默,会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课堂气氛轻松愉悦,便于开展教学。幽默感也要把握尺度,不能偏离了主题,也不能过多,它只是调节气氛的试剂。富有色彩的语言,就需要教师平时多积累,多学习,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六、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将品德课看做“副科”,不像语文、数学、英语那样重视,针对这种现实,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因为它结合了思想品德、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等各方面的知识,与其他的学科也是有联系的。另一方面,我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措施是将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是指对课下收集整理信息、小组交流合作、调查研究几方面内容进行打分,五六年级还要进行课前提问。让学生之间产生一种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七、让学生尝试,体验成功
美国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对于小学生来说,体验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教材中安排了一些调查、收集、研究等活动,有些教师觉得麻烦或学生做不好,就省略了这部分内容,其时这又阻碍了学生发展的。麻烦不是问题,做不好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体验这个过程。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已经不能单以说教为手段,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黄紫清.让品德与社会教学流光溢彩[J].新课程研究,2009.
[2]王智胜,林海涛.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真正地活起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
[3]朱小连.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J].学周刊,2011.
(责编 张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 激发 学习兴趣
无论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在学生的一生当中,《品德与社会课》都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讲解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需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跟实际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教师只是单纯性地讲解知识,这样小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味,以至于不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的知识点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的特点是生动形象,可以把动画、图片和声音加以整合,从而可以为学生与教师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很多情况下,多媒体可以把实际当中不好用话语表达的事物形象生动地体现出来,小学生具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不够,因此,需要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热情,效果将是不错的。由于小学生比较喜欢新鲜的事物,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尽可能地制作一些有趣的教学课件,使静止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形象化,使小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从而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也得以提高并能够产生无比喜悦的心情。
二、营造较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
要想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较好的学习氛围是不可缺少的,较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一个最理想的学习状态,它能够把小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激发和感染出来,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应当认识到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情景教学的方法,不断地鼓励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这门课程,在一定的情景当中,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具有感染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运用听音乐、观看录像带、游戏、实物演示等方式,为小学生创设一个非常形象和生动的学习情境,以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保持一个最理想的学习状态。
三、在生活当中激发兴趣
由于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的心理,对新鲜的事物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的自制力是比较差的,而小学生考虑问题的根源是生活,在生活当中他们能够发现各种问题,而《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生活性。因此,在实施教学的时候,需要遵循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逻辑,关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不断地鼓励小学生在自身的体会中学习,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发现问题,然后再去解决问题。运用自己所学习到的《品德与社会》的知识对现实当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使课程的学习跟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小学生可以在生活当中学习,在学习当中生活,实现自我的不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前提条件,按照小学生的生活习惯,把实际的生活当做小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资源,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不断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联系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和失败。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五、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幽默感和色彩
相声演员讲究的是说学逗唱,教师的语言也是一门艺术,不仅要简洁明了,富有逻辑性和启发性,同时又要富有幽默感和色彩。幽默,会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课堂气氛轻松愉悦,便于开展教学。幽默感也要把握尺度,不能偏离了主题,也不能过多,它只是调节气氛的试剂。富有色彩的语言,就需要教师平时多积累,多学习,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六、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将品德课看做“副科”,不像语文、数学、英语那样重视,针对这种现实,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因为它结合了思想品德、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等各方面的知识,与其他的学科也是有联系的。另一方面,我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措施是将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是指对课下收集整理信息、小组交流合作、调查研究几方面内容进行打分,五六年级还要进行课前提问。让学生之间产生一种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七、让学生尝试,体验成功
美国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对于小学生来说,体验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教材中安排了一些调查、收集、研究等活动,有些教师觉得麻烦或学生做不好,就省略了这部分内容,其时这又阻碍了学生发展的。麻烦不是问题,做不好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体验这个过程。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已经不能单以说教为手段,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黄紫清.让品德与社会教学流光溢彩[J].新课程研究,2009.
[2]王智胜,林海涛.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真正地活起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
[3]朱小连.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J].学周刊,2011.
(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