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方式变革。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应怎样转换,教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成为许多教师的困惑。不少教师甚至以为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过多地介入,就有“干预”之嫌,还有的地方明确规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最多只能用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全部交给学生。我想,这样理解未免有些过于机械和绝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是排斥教师的说和做,关键是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的问题。那么具体说来,教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呢?
1.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动机
一提到诱发学习动机,很多教师马上会想到精致的课件或精彩的导入,认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是靠学生喜欢的内容来吸引他们。固然,这是一些可行的办法,但要激起学生真正的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欲望,使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调查,研究的动机。更重要地来自学生发自内心,对调查、研究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更主要地来源于学生在阅读中对问题的发现,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同时能够做到创设条件保证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得到满足。因此,教师在导入并不要多地去刻意设计什么花样,而要直接切入实质性内容,要更加注重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同时,可以通过交流填写,展示卡片等活动,给每一 位学生提供均等的表现机会,从而达到激起每一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的目的。比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诵,细心品味,学生就会被这首诗轻盈的节奏、优美的意境及富有流动的画面的美所感染,当这种美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相融通时,自然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们开始主动阅读和研究徐志摩的诗文,走进他的人生世界。这就为进一步研究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又促进了课文的学习。
2.和盘托出教学设计,凸显活动的目的性
在单元学习的最开始,教师就将整个单元学习的内容、 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主要活动全盘托给学生。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同时,要和学生一起拟订学习计划,让学生更好地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把握学习目的,参与学习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每组织一项活动时要精心制定针对每一项活动的更为具体的活动目标和要求,要在活动开始时不厌其烦地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把握活动目的,增强其主体意识,同时保证每一项活动更加有效和具有针对性。
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当组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的活动时,常常出现学生大段大段地引用资料的现象。单纯地抄写、引用,虽然可适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很多学生并没有经过真正的积极思考,而是为应付完成任务。为让学生积极动脑,切实提高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语文教师要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目标,首先是针对自己感到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查阅,这一要求的提出,迫使学生在阅读中必须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其次要在查阅的资料中进行梳理、提炼,这样无论是在语言能力方面,还是在思考能力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了查阅资料的活动更加有效而不流于形式。
3.引导学生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讨论焦点化
语文科内涵丰富,既有丰富的艺术特性更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所以应该是“问题”最多的科目。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问题,更不知从什么地方找问题,似乎认为语文就是看一看文章听听讲解就可以了,而教师围绕课文提出的问题也不少,但最后都是自己归纳解决了,并没有能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没有注意到问题教学的双向性。我们经常讲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展开,以问题引导问题,以问题拓展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完成对课文的深入探索。但更重要,是我们教师要随时随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无论是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或发表个人见解时,还是学生们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时,教师应始终十分随意地,以一普通的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以他个人的经验和经历,丰富学生的思考,同时也在暗中适时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讨论更加焦点化。课堂要呈现浓厚的民主氛围。
4.融入血液的鼓励性评可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要随时随地小心翼翼地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教师不能在课堂中表现出焦虑烦燥与愤恕等情绪,要以和蔼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即使他是什么也写出的学习非常落后的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应构建起人格互重、平等自立、共同合作的学习框架和动作机制,从而以主人的身份去完成教学研究任务,让每一个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最优的发挥。
给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不是停留在口头或在需要做时才做的 一种点缀,它需要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已成为不需要教师刻意去提醒自己做的时候,新课程所倡导的民主教育思想才算真正深入到了我们的教育之中。
5.真心实意营造宽松、安全的氛围
创造力的培养来源于想像力,而一个人的自主性、想像力、创造力要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一个安全、宽松的教育环境是最基本的前提。但现实是在语文课堂中要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大胆地回答问题恐怕很难。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评价对学生的压力太大,我们的课堂存在着霸权现象。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给学生一种安全的感觉,没有营造一种自然的气氛,以致逼得学生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不好”,害怕真实地暴露和面对自己的过失,甚至為此说谎、编造成绩等。另一方面,更有很多学生因为评价暴露了自己的过失而失去尊严,受到惩罚甚至就此失去信心。
以上只是笔者的几点看法,或许并不全面。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能够做的事,应该做的事有很多很多。当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全身地投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时;当他以满腔的爱心和责任感细心呵护着每一位学生时,他能够体验到教学不是在完成一项工作或任务,而是在进行一项快乐的创造性活动,他将赢得社会和学生对他的最崇高的尊敬。
1.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动机
一提到诱发学习动机,很多教师马上会想到精致的课件或精彩的导入,认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是靠学生喜欢的内容来吸引他们。固然,这是一些可行的办法,但要激起学生真正的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欲望,使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调查,研究的动机。更重要地来自学生发自内心,对调查、研究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更主要地来源于学生在阅读中对问题的发现,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同时能够做到创设条件保证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得到满足。因此,教师在导入并不要多地去刻意设计什么花样,而要直接切入实质性内容,要更加注重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同时,可以通过交流填写,展示卡片等活动,给每一 位学生提供均等的表现机会,从而达到激起每一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的目的。比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诵,细心品味,学生就会被这首诗轻盈的节奏、优美的意境及富有流动的画面的美所感染,当这种美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相融通时,自然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们开始主动阅读和研究徐志摩的诗文,走进他的人生世界。这就为进一步研究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又促进了课文的学习。
2.和盘托出教学设计,凸显活动的目的性
在单元学习的最开始,教师就将整个单元学习的内容、 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主要活动全盘托给学生。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同时,要和学生一起拟订学习计划,让学生更好地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把握学习目的,参与学习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每组织一项活动时要精心制定针对每一项活动的更为具体的活动目标和要求,要在活动开始时不厌其烦地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把握活动目的,增强其主体意识,同时保证每一项活动更加有效和具有针对性。
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当组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的活动时,常常出现学生大段大段地引用资料的现象。单纯地抄写、引用,虽然可适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很多学生并没有经过真正的积极思考,而是为应付完成任务。为让学生积极动脑,切实提高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语文教师要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目标,首先是针对自己感到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查阅,这一要求的提出,迫使学生在阅读中必须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其次要在查阅的资料中进行梳理、提炼,这样无论是在语言能力方面,还是在思考能力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了查阅资料的活动更加有效而不流于形式。
3.引导学生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讨论焦点化
语文科内涵丰富,既有丰富的艺术特性更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所以应该是“问题”最多的科目。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问题,更不知从什么地方找问题,似乎认为语文就是看一看文章听听讲解就可以了,而教师围绕课文提出的问题也不少,但最后都是自己归纳解决了,并没有能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没有注意到问题教学的双向性。我们经常讲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展开,以问题引导问题,以问题拓展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完成对课文的深入探索。但更重要,是我们教师要随时随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无论是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或发表个人见解时,还是学生们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时,教师应始终十分随意地,以一普通的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以他个人的经验和经历,丰富学生的思考,同时也在暗中适时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讨论更加焦点化。课堂要呈现浓厚的民主氛围。
4.融入血液的鼓励性评可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要随时随地小心翼翼地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教师不能在课堂中表现出焦虑烦燥与愤恕等情绪,要以和蔼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即使他是什么也写出的学习非常落后的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应构建起人格互重、平等自立、共同合作的学习框架和动作机制,从而以主人的身份去完成教学研究任务,让每一个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最优的发挥。
给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不是停留在口头或在需要做时才做的 一种点缀,它需要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已成为不需要教师刻意去提醒自己做的时候,新课程所倡导的民主教育思想才算真正深入到了我们的教育之中。
5.真心实意营造宽松、安全的氛围
创造力的培养来源于想像力,而一个人的自主性、想像力、创造力要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一个安全、宽松的教育环境是最基本的前提。但现实是在语文课堂中要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大胆地回答问题恐怕很难。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评价对学生的压力太大,我们的课堂存在着霸权现象。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给学生一种安全的感觉,没有营造一种自然的气氛,以致逼得学生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不好”,害怕真实地暴露和面对自己的过失,甚至為此说谎、编造成绩等。另一方面,更有很多学生因为评价暴露了自己的过失而失去尊严,受到惩罚甚至就此失去信心。
以上只是笔者的几点看法,或许并不全面。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能够做的事,应该做的事有很多很多。当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全身地投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时;当他以满腔的爱心和责任感细心呵护着每一位学生时,他能够体验到教学不是在完成一项工作或任务,而是在进行一项快乐的创造性活动,他将赢得社会和学生对他的最崇高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