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是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也正是因为语文教学的这样一种性质,决定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必须带有着浓烈的感情色彩。正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正确地揣摩到文章、作者所要传递的情感体验,对孩子从直观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起到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 词语;感情色彩;写作特色
入境阅读要有作者意识,所谓作者意识,其实就是作为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在初步了解文章主旨之后,为了更为客观地理解文章主旨,而去主动地转化一种阅读视角,即试着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揣测、想象、推敲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的确,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色彩,理解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调动学生正确的情感共鸣,“入境”才是关键。
一、把握主旨,理解感情是基础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它们或赞扬、或批评、或反对、或抒发、或说明。但是无论是怎样的感情色彩,肯定不是老师主观臆想出来的,一定是基于文本,由文本来,回归到文本中去。因此,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是形成阅读思想感情的基础。比如《轮椅上的霍金》一课反映的就是霍金在遭受到接二连三的命运的打击下依旧身残志坚坚持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在记者的无心刺痛下仍然积极乐观的品质。有了这样的理解,教学时必然以此为基调设计教法。《船长》一文记叙了船长哈尔威在轮船即将沉没之际,忠于职守、沉着冷静,有序引导乘客和船员逃生,自己却和船共存亡的事情,赞扬了哈尔威忠于职守、沉着冷静,关心妇女和儿童的高贵品质。教师理解了文章的感情,教学时必然引导学生对于语言文字进行分析、去感受哈尔威英雄的形象,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二、品词析句,抒发感情是手段
文本的情感表达离不开作者巧妙的比喻、气势如虹的排比以及精妙的炼字。而教师要引導学生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必须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多媒体手段抒发出来,并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这一手段运用的好,课堂教学的氛围必然和谐,学生的听课热情必然高涨。例如,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林肯宽广的胸襟、平等待人品质的理解。在教学第二、三段所有参议员都因为林肯出生卑微而大笑不止的这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对于林肯高尚品质的感悟:“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如果你是想要羞辱林肯的参议员们,你会怎样来说这句话?想着重强调哪些词?为什么想这样去强调?孩子有的可能会重读“记住”,也有可能会重读“鞋匠的儿子”,通过品析词句,不难体会出这些参议员们的言外之意:你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的儿子,出身那么卑微,我们是上流社会的人,你和我们是有等级差别的。由此对于参议员们羞辱林肯的语言有了更深的体会。除此之外,在品析林肯的回答时,同样引导学生抓住不同的词句去理解。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感悟。学生可以抓住几个“一定”“永远”等词去大做文章,由此揣摩出林肯丝毫没有因为有一个鞋匠出身的父亲为耻,反而为荣。因为他的父亲最起码在给所有人做鞋时是一视同仁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将这几个词去掉加点词去品析表达效果,从而更加加深了学生对于林肯说这句话时语气如此之坚定的理解。最后在朗读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多种形式进行,力求做到披情入文。
三、创设情境,调动感情是目的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高度赞扬王维山水诗成就的。文学的情境感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有时白话文的情境美丝毫来的不比唐诗宋词差。因此在课堂上去创设相关的情境,引起学生的代入感也是必要的手段。比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在教学哈尔威船长命令的一句话“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引发学生走入情境,如果你是船长,在这样乱作一团的时刻,你会选择去开枪么?由此来加深学生对于哈尔威在危难之际沉着自若、尊重妇女和儿童的高尚品质。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在教学“白日放歌须纵酒”一句时,引发学生去想象:你觉得杜甫会叫上哪些人一起去纵情饮酒呢?孩子们纷纷回答出:那些年和杜甫一起因安史之乱而流落他乡的百姓们,那些为杜甫能重回故乡替他高兴的乡亲们等等。那杜甫畅饮之余又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唱些什么呢?以此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课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力或是巩固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在交流文本时如果能在“作者意识”方面多入手,培养学生更多的感同身受,真正做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情感细腻、洞察敏锐。学生眼里,每一篇文章都是发现探索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任慷.基础教育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年7月
【关键词】 词语;感情色彩;写作特色
入境阅读要有作者意识,所谓作者意识,其实就是作为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在初步了解文章主旨之后,为了更为客观地理解文章主旨,而去主动地转化一种阅读视角,即试着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揣测、想象、推敲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的确,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色彩,理解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调动学生正确的情感共鸣,“入境”才是关键。
一、把握主旨,理解感情是基础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它们或赞扬、或批评、或反对、或抒发、或说明。但是无论是怎样的感情色彩,肯定不是老师主观臆想出来的,一定是基于文本,由文本来,回归到文本中去。因此,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是形成阅读思想感情的基础。比如《轮椅上的霍金》一课反映的就是霍金在遭受到接二连三的命运的打击下依旧身残志坚坚持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在记者的无心刺痛下仍然积极乐观的品质。有了这样的理解,教学时必然以此为基调设计教法。《船长》一文记叙了船长哈尔威在轮船即将沉没之际,忠于职守、沉着冷静,有序引导乘客和船员逃生,自己却和船共存亡的事情,赞扬了哈尔威忠于职守、沉着冷静,关心妇女和儿童的高贵品质。教师理解了文章的感情,教学时必然引导学生对于语言文字进行分析、去感受哈尔威英雄的形象,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二、品词析句,抒发感情是手段
文本的情感表达离不开作者巧妙的比喻、气势如虹的排比以及精妙的炼字。而教师要引導学生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必须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多媒体手段抒发出来,并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这一手段运用的好,课堂教学的氛围必然和谐,学生的听课热情必然高涨。例如,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林肯宽广的胸襟、平等待人品质的理解。在教学第二、三段所有参议员都因为林肯出生卑微而大笑不止的这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对于林肯高尚品质的感悟:“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如果你是想要羞辱林肯的参议员们,你会怎样来说这句话?想着重强调哪些词?为什么想这样去强调?孩子有的可能会重读“记住”,也有可能会重读“鞋匠的儿子”,通过品析词句,不难体会出这些参议员们的言外之意:你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的儿子,出身那么卑微,我们是上流社会的人,你和我们是有等级差别的。由此对于参议员们羞辱林肯的语言有了更深的体会。除此之外,在品析林肯的回答时,同样引导学生抓住不同的词句去理解。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感悟。学生可以抓住几个“一定”“永远”等词去大做文章,由此揣摩出林肯丝毫没有因为有一个鞋匠出身的父亲为耻,反而为荣。因为他的父亲最起码在给所有人做鞋时是一视同仁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将这几个词去掉加点词去品析表达效果,从而更加加深了学生对于林肯说这句话时语气如此之坚定的理解。最后在朗读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多种形式进行,力求做到披情入文。
三、创设情境,调动感情是目的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高度赞扬王维山水诗成就的。文学的情境感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有时白话文的情境美丝毫来的不比唐诗宋词差。因此在课堂上去创设相关的情境,引起学生的代入感也是必要的手段。比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在教学哈尔威船长命令的一句话“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引发学生走入情境,如果你是船长,在这样乱作一团的时刻,你会选择去开枪么?由此来加深学生对于哈尔威在危难之际沉着自若、尊重妇女和儿童的高尚品质。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在教学“白日放歌须纵酒”一句时,引发学生去想象:你觉得杜甫会叫上哪些人一起去纵情饮酒呢?孩子们纷纷回答出:那些年和杜甫一起因安史之乱而流落他乡的百姓们,那些为杜甫能重回故乡替他高兴的乡亲们等等。那杜甫畅饮之余又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唱些什么呢?以此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课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力或是巩固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在交流文本时如果能在“作者意识”方面多入手,培养学生更多的感同身受,真正做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情感细腻、洞察敏锐。学生眼里,每一篇文章都是发现探索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任慷.基础教育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