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为研究视角,传统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会计处理在弹性原则的基础上比较。本文通过真实活动操纵的原因和方法的研究,提出真实活动操纵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几种选择。
【关键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会计弹性
传统的盈余管理是公司经营者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空间来实现的,它是基于应计项目操控的盈余管理。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受到国际学术界青睐,但国内关于真实活动操控的研究极少,张俊瑞、李彬等(2008)首次验证了微盈公司相对于非微盈公司存在利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来实现保盈目的的真实活动操控行为。当前国际学术界关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的有限研究主要包括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的方式识别(经营活动、投资、财务活动)、影响因素(董事会独立性、CEO执业观念等)、经济后果(极大地降低长期获利能力、改变公司资本结构、相互影响、对公司未来绩效的长远影响、潜在成本)、投资者对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的反應、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相互影响及管理者对之选择的“啄序”理论等几个方面。
一、传统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会计处理不同
(1)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与会计处理。从Healy
(1985)、DeAngelo(1988)等学者以总应计项目为视角研究盈余管理以来,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会计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McNichols,2000)。应计项目操控是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变更等会计方法(例如少提坏帐费用、推迟摊销费用等等)来管理盈余。由于应计项目有回转的特性,企业调整应计项目而管理盈余的能力是有限的,会计弹性制约着管理盈余的程度。作者认为当期盈余操控可能受到前期应计项目调整的限制,并研究了在前期调整应计项目而在后期又转回时对盈余目标(平滑利润、降低债务成本和最小化所得税)的影响。Jiambalvo(1996)在评论中认为,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一定要关注以前会计政策的选择,因为前期的会计处理会对后期的盈余管理产生影响。(2)基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与会计弹性处理。Schipper(1989)是最先把真实活动操控包含在盈余管理内容中的学者之一,她提出盈余管理是“一种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而获取某些私有收益的行为,并认为‘真实’盈余管理通过适时性的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盈余,它也是盈余管理的范畴”。国外对公司利用真实活动管理盈余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投资行为操控上。Bens等(2002)发现公司为了减缓因行使股票期权而对每股盈余的稀释时,经理人员会减少研发开支和资本性支出。Roychowdhury(2006)认为公司通过降低研发开支和利用价格折扣等真实活动的操控方式来管理盈余,并构造了真实活动操控的评价模型,得出微盈公司通过操控真实活动来避免亏损的结论。作者在借鉴Barton和Simko(2002)的度量会计弹性方法的基础上,发现当会计弹性高时,经理更可能利用应计项目而不是削减研发费用开支(R&D)管理盈余;当会计弹性低时应计项目调整受限,经理更可能削减研发费用(R&D)管理盈余同时,会计弹性的量化仍显不足,因为会计弹性可能与行业特征高度相关DeFond(2002)。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考虑行业特征对会计弹性影响的基础上,以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揭示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
二、真实活动操纵的原因和方式
(1)由于会计准则的日益完善和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利
用会计处理方式(会计造假和应计利润管理)来管理盈余的空间将越来越小,风险也越来越大。(2)公司操控应计利润的能力可能受到公司经营和以前年度的应计利润的限制。因为从长期来看,公司的应计制会计利润等于现金制会计利润,应计利润的操控能力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3)应计利润管理一般发生在年末至盈余公告之前,公司不能确定对应计利润的管理是否被外部审计师发现及认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费用操控,例如减少研发开支、广告开支和员工培训开支等等;二是销售操控,例如异常地削价促销和放宽信用条件等等;三是生产操控,例如利用规模效应,大量生产产品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收益;四是出售固定资产和证券投资等;五是股票回购,提高每股盈余。
三、真实活动操控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通过日常经营与投资活动操控盈余:(1)降低可操控费用。Baber等(1991)以1977~1987年的438家美国工业公司超过销售收入1%的R&D研发费用为样本,研究发现公司通过降低研发费用来增加盈余。Dechow和Sloan(1991)以1974~1988年的405家美国制造类公司每年的巨额R&D研发费用为样本,指出高管恰好在任职末年的公司且同时R&D研发费用比上年显著下降,就可确认该公司存在潜在操控研发费用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证明CEO在他们任职末年会投入更少的研发费用以增加短期盈余。Perry和Grinaker(1994)以1972~1990年的99家存在R&D研发费用的公司为样本,用一个R&D研发费用期望模型估计出了研发费用的正常水平,然后用公司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减去估计的正常水平以得到异常研发费用,以此测度研发费用操控活动。(2)长期资产销售。Bartov(1993)以1987~1989共653家以资产销售收入作为主营业务收入的公司年度为样本,检验了长期资产销售收入、资产配置与资产销售前当期税前收入变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司会相机安排长期资产销售与投资活动,以期平滑盈余和减轻债务契约的压力。Black等(1998)以1985~1995年存在长期资产销售业务的共503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公司年度和696家英国公司年度作为样本,同样检测了公司当年度长期资产销售收益(或损失)及资产销售收入与售前当期税前盈余变更的关系,结论与Bartov(1993)相反,并无证据证明在这些国家的公司中存在通过资产销售操控来评价盈余的情况,这可能与这些国家属于英美法系(习惯法)有关。(3)对经营与投资活动通过可供选择的灵活会计处理方法实施分类操控。Healy和Wahlen(1999)提出“当管理层在财务报告过程中使用会计自由裁量权以及通过组合交易以期改变财务报告结果时,盈余管理便会发生”。Dye(2002)将组合交易描述为“分类操控”。已有一些文献证实了管理层会通过对多样化的商业交易分类组合操控来增加报告盈余或提高财务杠杆比率的实例。
四、结论与局限性
在考虑行业特征对会计弹性处理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在不同的会计弹性下真实活动操控程度的差异,验证了会计弹性处理与真实活动操控程度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拓展和丰富了盈余管理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另外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的方式选择和识别体现在其特征上管理层通过实际商业活动操控来管理盈余,这都将对公司经济后果和获利能力,改变公司资本结构和相互影响,对公司未来绩效的长远影响、潜在成本、投资者对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的反应都将产生长远影响。虽然本文借鉴常用的几种会计处理方法来度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但是仍具有一定的局限,对其他真实活动操控的行为还未全面考察和分析,需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陆正飞,魏涛.配股后业绩下降:盈余管理后果与真实业绩滑坡[J].会计研究.2006(8):52~59
[2]Daniel A.Cohen,Aiyesha Dey,Thomas Z.Lys.Real and Accru
-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 Oxley Peri
-ods.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efm?abstractid=813088.
2007(6)
[3]张瑞俊,李彬,刘东霖.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研究——基于保盈动机经验证据[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5)
[4]李国朝.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0(12下)
【关键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会计弹性
传统的盈余管理是公司经营者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空间来实现的,它是基于应计项目操控的盈余管理。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受到国际学术界青睐,但国内关于真实活动操控的研究极少,张俊瑞、李彬等(2008)首次验证了微盈公司相对于非微盈公司存在利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来实现保盈目的的真实活动操控行为。当前国际学术界关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的有限研究主要包括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的方式识别(经营活动、投资、财务活动)、影响因素(董事会独立性、CEO执业观念等)、经济后果(极大地降低长期获利能力、改变公司资本结构、相互影响、对公司未来绩效的长远影响、潜在成本)、投资者对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的反應、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相互影响及管理者对之选择的“啄序”理论等几个方面。
一、传统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会计处理不同
(1)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与会计处理。从Healy
(1985)、DeAngelo(1988)等学者以总应计项目为视角研究盈余管理以来,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会计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McNichols,2000)。应计项目操控是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变更等会计方法(例如少提坏帐费用、推迟摊销费用等等)来管理盈余。由于应计项目有回转的特性,企业调整应计项目而管理盈余的能力是有限的,会计弹性制约着管理盈余的程度。作者认为当期盈余操控可能受到前期应计项目调整的限制,并研究了在前期调整应计项目而在后期又转回时对盈余目标(平滑利润、降低债务成本和最小化所得税)的影响。Jiambalvo(1996)在评论中认为,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一定要关注以前会计政策的选择,因为前期的会计处理会对后期的盈余管理产生影响。(2)基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与会计弹性处理。Schipper(1989)是最先把真实活动操控包含在盈余管理内容中的学者之一,她提出盈余管理是“一种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而获取某些私有收益的行为,并认为‘真实’盈余管理通过适时性的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盈余,它也是盈余管理的范畴”。国外对公司利用真实活动管理盈余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投资行为操控上。Bens等(2002)发现公司为了减缓因行使股票期权而对每股盈余的稀释时,经理人员会减少研发开支和资本性支出。Roychowdhury(2006)认为公司通过降低研发开支和利用价格折扣等真实活动的操控方式来管理盈余,并构造了真实活动操控的评价模型,得出微盈公司通过操控真实活动来避免亏损的结论。作者在借鉴Barton和Simko(2002)的度量会计弹性方法的基础上,发现当会计弹性高时,经理更可能利用应计项目而不是削减研发费用开支(R&D)管理盈余;当会计弹性低时应计项目调整受限,经理更可能削减研发费用(R&D)管理盈余同时,会计弹性的量化仍显不足,因为会计弹性可能与行业特征高度相关DeFond(2002)。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考虑行业特征对会计弹性影响的基础上,以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揭示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
二、真实活动操纵的原因和方式
(1)由于会计准则的日益完善和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利
用会计处理方式(会计造假和应计利润管理)来管理盈余的空间将越来越小,风险也越来越大。(2)公司操控应计利润的能力可能受到公司经营和以前年度的应计利润的限制。因为从长期来看,公司的应计制会计利润等于现金制会计利润,应计利润的操控能力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3)应计利润管理一般发生在年末至盈余公告之前,公司不能确定对应计利润的管理是否被外部审计师发现及认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费用操控,例如减少研发开支、广告开支和员工培训开支等等;二是销售操控,例如异常地削价促销和放宽信用条件等等;三是生产操控,例如利用规模效应,大量生产产品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收益;四是出售固定资产和证券投资等;五是股票回购,提高每股盈余。
三、真实活动操控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通过日常经营与投资活动操控盈余:(1)降低可操控费用。Baber等(1991)以1977~1987年的438家美国工业公司超过销售收入1%的R&D研发费用为样本,研究发现公司通过降低研发费用来增加盈余。Dechow和Sloan(1991)以1974~1988年的405家美国制造类公司每年的巨额R&D研发费用为样本,指出高管恰好在任职末年的公司且同时R&D研发费用比上年显著下降,就可确认该公司存在潜在操控研发费用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证明CEO在他们任职末年会投入更少的研发费用以增加短期盈余。Perry和Grinaker(1994)以1972~1990年的99家存在R&D研发费用的公司为样本,用一个R&D研发费用期望模型估计出了研发费用的正常水平,然后用公司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减去估计的正常水平以得到异常研发费用,以此测度研发费用操控活动。(2)长期资产销售。Bartov(1993)以1987~1989共653家以资产销售收入作为主营业务收入的公司年度为样本,检验了长期资产销售收入、资产配置与资产销售前当期税前收入变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司会相机安排长期资产销售与投资活动,以期平滑盈余和减轻债务契约的压力。Black等(1998)以1985~1995年存在长期资产销售业务的共503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公司年度和696家英国公司年度作为样本,同样检测了公司当年度长期资产销售收益(或损失)及资产销售收入与售前当期税前盈余变更的关系,结论与Bartov(1993)相反,并无证据证明在这些国家的公司中存在通过资产销售操控来评价盈余的情况,这可能与这些国家属于英美法系(习惯法)有关。(3)对经营与投资活动通过可供选择的灵活会计处理方法实施分类操控。Healy和Wahlen(1999)提出“当管理层在财务报告过程中使用会计自由裁量权以及通过组合交易以期改变财务报告结果时,盈余管理便会发生”。Dye(2002)将组合交易描述为“分类操控”。已有一些文献证实了管理层会通过对多样化的商业交易分类组合操控来增加报告盈余或提高财务杠杆比率的实例。
四、结论与局限性
在考虑行业特征对会计弹性处理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在不同的会计弹性下真实活动操控程度的差异,验证了会计弹性处理与真实活动操控程度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拓展和丰富了盈余管理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另外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的方式选择和识别体现在其特征上管理层通过实际商业活动操控来管理盈余,这都将对公司经济后果和获利能力,改变公司资本结构和相互影响,对公司未来绩效的长远影响、潜在成本、投资者对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的反应都将产生长远影响。虽然本文借鉴常用的几种会计处理方法来度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但是仍具有一定的局限,对其他真实活动操控的行为还未全面考察和分析,需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陆正飞,魏涛.配股后业绩下降:盈余管理后果与真实业绩滑坡[J].会计研究.2006(8):52~59
[2]Daniel A.Cohen,Aiyesha Dey,Thomas Z.Lys.Real and Accru
-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 Oxley Peri
-ods.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efm?abstractid=813088.
2007(6)
[3]张瑞俊,李彬,刘东霖.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研究——基于保盈动机经验证据[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5)
[4]李国朝.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0(12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