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瑰宝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ang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54年冬,惠阳县(今惠州市)惠东梁化银屎坑村修筑花树下水库时出土石磨一件,伴随石磨出土的有西周青铜鼎、唐代碗等。对此,广东省文化部门高度重视,随即派出省文物考古队及鉴定专家前往出土地点进行清理并鉴定,确定石磨为唐代石磨。同时认为该石磨做工精致、造型精美,在全国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和文物收藏价值。
  关键词:石磨;命名;纹饰;用途;赏析
  惠州市博物馆藏有一件石磨,通高29.9厘米,通宽45厘米,重28.38千克。因其磨身刻有“昆山片玉”四字,故称“昆山片玉”石磨。该石磨整体呈浅铁红褐色,形制与现代石磨相似,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石磨上部分保存完好,为圆柱形喇叭口,口沿内圈略凹,装饰成一周莲花瓣纹样。外璧中饰一圆形方孔钱币状浮雕,上阳刻对读“昆山片玉”四字,其中“山”字残缺,方孔正好为推磨把手,其对称处高浮雕一覆式莲花,作铺助推磨之用;下半部分磨盘沿口阴刻一周莲花瓣纹样,内壁打磨光滑,流口残缺,流口对称处浮雕一莲叶纹,采集时已断为两半。磨盘中的磨心略高于磨流外沿,外璧作孤腹内收,壁上半部刻开窗卷草云雷纹一周。饼形底足稍凹,上刻纵向曲线水波纹一周。石磨边沿部分虽有磕碰残缺、划花痕迹,但整体通透,造型典雅优美。
  “昆山片玉”石磨保存较好,整体端庄厚重,雕刻艺术精湛,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而且又具有明显的唐代艺术风格,是唐代石雕技艺代表性的一个器物[1]。它为研究古代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收藏和研究价值。石磨上所雕刻的文字和纹饰,对于器物的命名、鉴定以及确定该石磨年代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石磨命名初识
  “昆山片玉”四字,据查典籍,语出《晋书》卷五十二(郄诜列传):诜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2]郄诜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由此后人以“昆山片玉”比喻珍贵稀有之物或赞美人才的难能可贵。对此,早期史书《穆天子传》中有记载周穆王西巡昆仑,“群玉田山……取玉三乘,玉器服物,于是载玉万只”而归[3]。可见,石磨上所刻“昆山片玉”四字,所形容的就是一件在和田籽玉范围内最上乘的玉石,这里比喻为最好、最珍贵的东西。
  惠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石磨,无论其形、其色、其质及其工艺等,在当时都可视为万中选一的上品,十分符合该名称的喻意。而我们在日常文物鉴定工作中,参考器物本身铭文来给器物命名也较为常见。因此,石磨以其磨身所刻“昆山片玉”铭文命名为“昆山片玉”石磨是比较恰当的。
  2 石磨装饰纹辨识
  “昆山片玉”石磨上、下两部分口沿及器身最主要部位均装饰有精致的莲花瓣纹,其他地方装饰有卷草云雷纹及水波状纹,这些纹饰是鉴定石磨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石磨上装饰有莲花纹,在佛教文化中,莲也是佛的象征[4]。在古代,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净土莲宗的建立,佛教逐渐形成对莲花的完美崇拜,莲花也成为佛教的圣花。佛教从西汉末传入中国后,影响一直在扩大,隋唐两朝发展到最高峰[5]。尤其是唐代,恰逢中国佛教史上的鼎盛时期[6]。
  佛教在唐能兴盛的根本历史原因起于隋朝,据史料记载,隋文帝生于佛寺,长于尼姑之手,受佛教影响极大。他大力提倡佛教,几乎用佛教来统一国家的政策。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记载:隋主诏境内之民任听出家……营造经像……民间佛书,多于《六经》数十百倍[7]。可见隋文帝时,崇佛思想已深入民心。隋亡后江山易主,唐代佛教艺术更是继往开来,繁荣昌盛[8]。唐武则天时期,制颂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总度僧千人[9],特别是安史之乱后,统治者广建佛寺,以政府力量维持寺产,支持佛教的各种活动[10]。而此时,惠州地区的佛教也得到长足发展,有传教场所大云寺、开元寺、永福寺、明月寺及佛塔泗洲塔等,还有著名高僧如六祖慧能三传弟子希迁和惠州人智敫、怀迪。另一唐代高僧道世曾在他的《法苑珠林》描写循州(即惠州)城“南北百里,寺极丰渥”,佛教的兴旺可以想见。在唐朝统治者崇尚佛教的影响下,加上各地大力提倡佛教,以王公贵族为首,从士大夫到一般平民百姓,对佛教抱有极大兴趣也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为迎合当时统治者的喜好,采用当朝者信奉的佛教圣花——莲花来作为这件石磨的主要装饰纹饰,亦符合当时的历史情理。
  石磨上另一种辅助装饰纹为卷草云雷纹,做工均匀、细腻,以简约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并带有抽象祥云,故有此名。卷草紋也称“卷叶纹”,以忍冬、兰花等植物枝茎构成连续图案,此纹饰常作辅助纹饰,盛行于唐、五代,日本人称之为“唐草”[11]。与此石磨纹饰类似,卷草纹主要以波状结构的连续形式出现,我们习惯称其为“忍冬纹”。此纹饰也是随着佛教艺术在我国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外来样式,在敦煌石窟中唐代壁画的佛教装饰中使用广泛,并影响到当时的世俗装饰,盛极一时。
  综合隋唐时期宗教背景及装饰纹饰特点,从大量敦煌壁画及瓷器装饰纹饰中得知,隋代器物主要以花草、莲花装饰为主,如忍冬纹、水波纹、卷叶纹[12]。初唐纹样以“S”形连续而变化丰富的卷草纹为主,隋代一直很流行的忍冬纹此时被唐代缠枝卷草纹所取代[13]。而佛教在中国历史上,自从隋唐一度隆盛后,宋元以降,佛教渐渐消沉下去,至清朝末年,更是佛教最衰颓时期[14]。由此,在当时最鼎盛时期采用象征佛教文化的莲花作为石磨的主要装饰纹样,以卷草纹作为辅助是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
  3 石磨用途考释
  古代石磨品种多、用途广。今天,我们看到的石磨多是作为磨制豆类、谷类等食品的工具,体积一般较大,不易搬动,需用人力或牲口拉动。惠州市博物馆馆藏石磨体型略小,可随意移动,用手轻摇石磨上部即可转动,且造型优美,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观赏性。这种类型的石磨,古代多用来磨制茶末、花椒面等。要弄清楚这件“昆山片玉”石磨的用途,我们不妨从当时社会风俗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考究。   唐代诗人钱起《与赵莒茶宴》诗曰:“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描写了古代文人雅士邀请朋友聚会,以茶相待,兴致极浓,史称茶话会。可以看出,唐代茶话会为人所喜爱,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形态,直至如今。另一则史料记载也证明惠州人当时普遍喜好喝茶,东晋斐渊《广州记》记载: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这里的“皋卢”即为苦丁茶,而出产“皋卢”的酉平县,就是惠州归善(欣乐)县前身[15]。据张友仁在民国《博罗县志》考证,酉平县在今惠阳平潭至惠东多祝之间,近梁化。到宋代,苏轼踏入惠州城后所写的第一篇作品《书卓锡泉》亦有记载:“……今游罗浮,酌泰禅师锡杖泉,则清远峡水又在其下矣。岭外唯惠人喜斗茶……”[16]在苏轼之后到惠的唐庚,则在《斗茶记》中记述了他本人在李氏山園易庵以龙泉水与几位惠州人斗茶的情形。还写了因应惠州饮茶之需用,外地茶商纷纷前来做茶叶生意,“茶随东客到,药附广船归”,茶风之盛,于此可见。也证明了惠州早在唐宋时就有饮茶历史,饮茶风气十分普遍。这些风俗习惯的出现,并能持续如此之久,必然会产生因喝茶而需要的工具。因此,在如此盛行饮茶的时期,研磨茶叶的工具亦随之产生。
  另据《画谩录》记载:“唐贞元(785)年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故谓之一串。”而三国魏张揖的《广雅》亦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姜葱芼之……”说明古人饮茶是将茶叶放在火炉上煎煮,而煎煮之前需先将茶叶碾成细末。这种饮茶前需将茶捣碎的过程,无疑促进了茶具的生产。那么,古代是否有饮茶工具?按唐文学家袭美的《茶具十咏》[17],以及唐范摅著《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之言[18],可见古代不但已有茶具,而且至少有24种。宋代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石转运图》则有对茶磨的直接描述文字,称其为:“抱坚质,怀直心,啖嚅英华……虽没齿无怨言。”这里的“坚”为石之特点,“啖嚅英华”暗指磨碎茶叶,“虽没齿无怨言”中没齿本指毕生、至死,此处指齿被磨平,因磨面皆凿齿槽以助碾磨,久磨齿必平。由此推断,古代确实有一种专门磨茶的工具,即为茶磨。
  古代有关茶磨的史料记载也很多,如宋庄季裕撰《鸡肋编》、宋自逊《茶磨》诗,还有宋唐庚寓居惠州时所作《斗茶记》,以及清赵希璜《斗茶赋》,对惠州民俗斗茶的情形作了详细叙述。特别是南宋著名画家刘松年还专门绘有《斗茶图》作品,画作中茶磨样式与“昆山片玉”石磨相似。直至20世纪50年代,惠州坊间仍然看到有人在斗茶,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和民间风俗特性,再从石磨制作特点分析(石磨底座内壁一周打磨非常光滑,应该是方便清扫研磨出来的茶末),因此推断石磨当时应为磨茶之用,古代名称或应为茶磨。
  4 结束语
  惠州市博物馆馆藏“昆山片玉”石磨出土地梁化,古称梁化郡,据明万历《惠州府志》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前188),置南海郡博罗县,治归善梁化屯,历时约690年;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析南海置梁化郡,隋开皇十一年(591),废梁化郡置循州,期间历时80多年[19]。直至今日,梁化仍作为当地地名一直沿用。
  古代梁化为地方郡治所在地,历史上从设屯升格到郡,期间历时700多年,另惠州也是唐代朝廷官员贬谪之地,宰相张锡、杜元颖、牛僧孺,郭子仪女婿赵纵、义武军节度使浑镐、少府崔元受、中书舍人崔沆等人,先后谪居惠州,大批朝廷贬官的到来,加快了中原文化对惠州地区的输入[20]。据此可以推断,不少文人士大夫受唐代茶话会的社会风俗影响,以茶结友。为提高茶会品味,在此过程中,便寻找特殊材料,专门制作了这件研磨茶叶的石磨。此时又恰逢佛教在惠州兴起,地方官府为追随统治者所好,制作这件石磨器物时亦注入了佛教文化元素。另有史料表明,早在唐代,惠州就有将当地野象牙卖给官府,官府再赠送于长安达官贵人制作成“笏”(古代朝廷官员上朝时所持手板)的风俗[21]。因此也可推断,在隋唐废梁化郡而设立循州总管府后,当地官府发现当时社会风行茶话会,为讨好当朝上级官员,利用统治者崇佛思想,巧妙运用莲花纹为装饰元素,专门制作了这件精美的研茶石磨,或作为贡品。而当石磨制作完成后,刚好遇唐武帝灭佛,导致石磨流口破坏,“山”字也遭铲平,因而未能进贡给朝廷,这件石磨最终留在了惠东梁化。
  历经千年,这件在惠东梁化出土现藏于惠州市博物馆的古代石磨,结合其铭文、纹饰及伴随石磨一同出土的其他唐代器物、历史背景等推断,再经广东省彭如策、宋良壁两位文物专家鉴定,命名为唐“昆山片玉”石磨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石磨无论选材、做工还是装饰艺术性都比民间常见石磨更为精湛、讲究。唐“昆山片玉”石磨是研究唐代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的珍贵实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收藏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杰.惠州文物志[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240.
  [2](唐)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晋书[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339.
  [3](晋)郭璞.穆天子传[M].上海:上海广文书局,1981.
  [4]姚伟钧.中国文化中的佛像艺术[M].北京: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46.
  [5]范文澜.唐代佛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
  [6]郭明.中国佛教简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9.
  [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75)[M].北京:中华书局,1956:5449.
  [8]无碍.佛教的故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17.
  [9]刘昫.旧唐书(本纪第六)[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33.
  [10]邓书杰.隋唐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469.
  [11]古月.国粹图典:纹样[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6:80.
  [12]姚江波.中国古代瓷器鉴定[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54+72.
  [13]赵声良.敦煌石窟艺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142.
  [14]太虚.太虚佛学概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195.
  [15]徐志达,吴定球,何志成.惠州历史文化教育源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64.
  [16](宋)苏轼.东坡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3278.
  [17]萧丽华.唐代僧人饮茶诗研究[EB/OL].http://www.ishuocha.com/lishi/yj/11229.html,2016-01-24.
  [18](唐)范摅.云溪友议[EB/OL].http://www.guoxuedashi.com/a/4686g/51850n.html.
  [19](明)林国相,程有守.惠州府志[M].万历四十五年增刻本.
  [20]惠州市惠城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惠州志·艺文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4:1.
  [21]徐志达,吴定球,何志成.惠州历史文化教育源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18.
其他文献
摘 要:平遥漆器和成都漆器作为中国重要的漆器种类,历史悠久,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工艺特色和装饰技法,漆器装饰纹样各有特色。文章通过对平遥漆器和成都漆器的装饰纹样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域文化对漆器装饰纹样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平遥漆器;成都漆器;地域文化  1 平遥漆器与成都漆器的历史概述  平遥漆器起源于春秋时期,兴盛于唐代,明清时达到鼎盛时期。平遥推光漆器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在
期刊
摘 要: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研学旅行,各类研学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博物馆作为其中的重要力量,其教育功能日益突显。博物馆将自身资源整合成课程体系,成为研学教育的关键环节,对于助推研学旅行的开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课程;教学方法;课程体系  2016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1],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中。而在如今
期刊
摘 要:2008年,山东博物馆新入藏一件流失英、日两国十四载的北朝蝉冠菩萨像。在国际社会营造的考古遗产归还原属国的伦理氛围、考古学家良好的职业伦理操守、媒体社会伦理责任的坚守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这件菩萨像通过协商对话最终由日方无偿捐还中国山东省,成为近年来考古遗产顺利归还原属国的成功案例。  关键词:考古遗产;归还原属国;伦理问题;山东北朝蝉冠菩萨像  2008年,山东博物馆新入藏一件精美的北朝蝉冠
期刊
摘 要:烈士纪念建筑的保护与管理是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是激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量的重要源泉。文章以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为例,阐述了传承红色文化视域下烈士纪念建筑保护与管理。  关键词:红色文化视域;烈士纪念建筑;管理  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章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为例,从陈列展览、文物保护和研究、文创工作、互联网传播等方面就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进行了有关探讨。  关键词:文物;活起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探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说:“要让收藏在禁宫里
期刊
摘 要:宋代是我国玉雕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高潮时期。北宋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玉雕行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宋代众多的玉雕作品中有一部分俏色巧雕玉器,可谓独具匠心、巧夺天工。今天,我国各地的博物馆中收藏有一些宋代的俏色巧雕玉器,如连云港市博物馆就收藏有一件精美的宋代俏色巧雕的蟠螭纹玉璧,这些玉器普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非常值得我们去保护和研究。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1961年,侯一民创作了布面油彩《刘少奇与安源矿工》。在时代烙印的背后,我们能感知该油画的社会底蕴。赏析油画应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较高的艺术审美观和独立的艺术思想。当我们在博物馆或美术馆看到一幅好画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再去看看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因为一幅好画若是出自一位名声显赫的画家之笔,就如同好的产品同时具有了质量保证,其价值更令人瞩目。侯一民杰出的代表作油画《刘少奇与安源矿工》在中国美术
期刊
奇石,系指天然形成的形状不一般的石头,其材质、造型、色彩及花纹不同寻常,能够满足人们的猎奇或审美习性,可供观赏收藏把玩,如中国四大奇石:“东坡肉形石”“岁月”“中华神鹰”“小鸡出壳”。  奇石在我国历史上又称为怪石、象形石、雅石、供石、案石、几石、玩石、巧石、丑石、趣石、珍石、异石、孤赏石等,我国台湾及港、澳称雅石,日本称水石,韩国称寿石。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石均可称为奇石。  奇
期刊
摘 要:伴随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非遗传承的关注,非遗传承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传承人进高校是近年来针对非遗传承人群的新举措。文章主要以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来探讨新传承方式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方式;传承人;高校培训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是一种寻根性的文化,它以一种活态形式在代际相传中延续至今。非遗
期刊
摘 要: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种特殊的产物,它记载了整个家族的兴衰发展,具有重要的保存文献的价值。四川资州《王氏族谱》所记载的关于族规家法、人口迁徙、人口发展繁衍等情况,在教育学、人口学和研究移民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可供当代借鉴和开发的。  关键词:《王氏族谱》;家谱;研究价值  家谱,又叫族谱、世谱、宗谱、谱牒、家谍等,它是记载本宗族世系和事迹的史类文献。南宋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