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江山市贺村镇地处浙江西部金衢盆地的丘陵山区,属钱塘江上游。全镇有大小河道共55条,河网总长度830公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粗放型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河道治理往往偏重于灌溉和泄洪,护岸硬化现象严重,沿岸居民的生活污水、垃圾的排入,导致很多河道变成藏污纳垢的臭水沟,水生动物、植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笔者现就农村河道整治、生态河道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初浅的探讨。
1.河道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河道淤积严重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在农村实行以后,传统的水土良性循环方式“清淤作肥”成为了历史,导致河道淤积加速,河床普遍抬高,造成河道行洪、泄洪、滞洪和引水灌溉等水利防灾功能生态的失衡,出现“小洪大涝”、“大洪特涝”和干旱缺水甚至无水的生态灾害。
1.2河岸受损坍塌
农村河道大部分都是天然的土坡,没有进行护岸,由于长期受波浪的冲刷、人为损坏和水土自然流失,河道两岸坍损严重。部分河段河岸整块坍塌,导致河道断面缩小,河床抬高,行水不畅,河道生态形成恶性循环。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多数将河道两侧河堤保护范围的土地承包到户,农民惜地复耕指数较高,河边乱挖乱种现象较多,未能形成绿色植被保护河岸,致使河道护岸水土流失越来越糟。
1.3水体污染恶化
随着粗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使河网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水环境质量。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生猪养殖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的污染,从而导至河道的严重污染、水质恶化,不仅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严重影响河道及其两岸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一些对人类有益的或有潜在价值的物种消失。
1.4泄洪能力不足
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占用河道相当普遍,如占用河道或在河道的管理范围内进行建房、建设工业厂房和乱建养殖场等现象经常发生。部分河道不同程度地存在堤身单薄或没有护岸,防洪标准低,河网排涝能力不足,造成河道行洪排涝功能衰退。
2.生态河道建设内容
2.1建设含义
“生态河道”是指具有行洪、排涝、供水功能,在确保河岸工程具有防洪、抗洪的前提条件下,以恢复重建河流生态系统为目的,通过对河流及护岸工程的生态改造,河面、河坡长效保洁,采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工程措施,提高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逐步恢复“水草丛生,鱼虾繁衍” 、“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面貌。
2.2建设理念
在生态河道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河制宜、分步推进的原则。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原生态类河道。主要是穿越山边、田畈的小河小沟。对这类河道,我们要尽量保持其原来的自然形态,做好清淤除杂、水毁修复,保留原有的自然风貌。二是防洪类河道。主要是有防洪功能,保护村庄、工厂、学校的骨干河道。对这类河道要按照“宽处不缩窄,窄处要拓宽”的原则,按照相关防洪标准的要求进行建设,做到防洪安全与生态建设相兼顾,确保在标准洪水内的河道安全。三是景观休闲类河道。主要是跨越城镇、村庄内的河道。对这类河道,在建设中要突出生态性、亲水性、景观性,集防洪、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工程。
2.3建设内容
在护岸建设上,要摒弃单一的“硬化”护岸形式,注重河道的自然形态,护岸、护坡要注重美观与生态、成本与实用相结合。在常水位以下,建设生态型硬化护岸,以提高河岸的防冲、抗冲能力;可以采用土工格栅边坡加固技术、干砌护坡技术、利用植物根系加固边坡的技术、渗水混凝土技术、石笼、生态袋、生态砌块等方法。在常水位以上是河道水土保持植物绿化的亮点,是河道景观营造的主要区段,群落的构建应选择以当地能自然形成片林景观的树种为主,物种应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可适当增加常绿植物比例,以弥补洪水位以下植物群落景观在冬季萧条的缺陷。这样,水生植物与河边的灌乔木呼应配合,形成了有层次的植物生态景观。同时对环绕村镇的河道,要考虑一些人文景观的要素,以提升河道的品位。
3.生态河道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要切实加强生态河道建设的宣传工作,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生态河道的思想认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生态河道建设要求高、投入大,河道开挖还要涉及农户承包土地的政策处理,如果不提高村、队干部的认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就难以处理、协调好土地及附着物的补偿政策,很容易出现漫天要价的现象。因此,建设生态河道既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又需要统一思想认识,特别要统一基层领导干部的认识。只有提高了对建设生态河道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才能加大生态河道建设的工作力度,确保工程无障碍施工。
3.2搞好规划,分级实施
生态河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县级水利主管部门要科学做好长短结合的整治规划和具体实施的年度计划,并下达到各乡(镇)、村和河道、地段。各相关乡镇要根据县级部门的计划,及早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并组建项目法人,相关村要处理好土地政策,协调好地面附着物的处置工作,变规划总任务为逐年度的实施任务。
3.3多方合作,增加投入
县级水利部门,要认真做好项目的谋划,积极争取省以上补助资金,县级政府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研究出台《生态河道建设资金筹集办法》,可从以下几方面筹措:①从纳入财政管理的水资源费、水利工程水费及水土流失防治补偿费、水利建设基金、土地出让金提取部分中切出一块,用于生态河道的建设。②整合项目资金。县级政府可以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等项目整合起来,涉及河道整治的可以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标准实施。③河道建设涉及市政工程、工业园区建设、房产开发的,在同等享受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土地出让金返哺政策的基础上,可实行房地产开发与生态河道建设市场化综合运作。④明确乡(镇)、村应各自做好沿河土地、作物赔偿等相关政策的处理和补偿。因生态河道建设属社会公益性工程,在资金的投入上,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在土地、附着物政策处理上应以村队为主,乡(镇)为辅的 原则。
3.4部门协作,凝聚合力
要加强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重点是:水利技术部门要认真做好规划,制订下达每年的建设计划,分河道制订建设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发改部门要认真向上对接,做好项目的立项报批工作;规划、国土部门要严厉查处临河的违法建设;经贸部门要加强砖瓦厂淤泥制砖的指导与管理,并对淤泥制砖企业给以政策扶持、税收优惠,发挥淤泥制砖在生态河道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林业部门要制订绿化种植规范,提出选择树木种类意见,加强植物种植技术指导;环保部门要从严管理沿河企业污水的达标排放;农业部门要认真指导流域内农田的配方施肥工作,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河道长效管理是巩固建设成果,确保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虫叫蛙鸣”的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水岸环境。 [科]
1.河道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河道淤积严重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在农村实行以后,传统的水土良性循环方式“清淤作肥”成为了历史,导致河道淤积加速,河床普遍抬高,造成河道行洪、泄洪、滞洪和引水灌溉等水利防灾功能生态的失衡,出现“小洪大涝”、“大洪特涝”和干旱缺水甚至无水的生态灾害。
1.2河岸受损坍塌
农村河道大部分都是天然的土坡,没有进行护岸,由于长期受波浪的冲刷、人为损坏和水土自然流失,河道两岸坍损严重。部分河段河岸整块坍塌,导致河道断面缩小,河床抬高,行水不畅,河道生态形成恶性循环。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多数将河道两侧河堤保护范围的土地承包到户,农民惜地复耕指数较高,河边乱挖乱种现象较多,未能形成绿色植被保护河岸,致使河道护岸水土流失越来越糟。
1.3水体污染恶化
随着粗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使河网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水环境质量。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生猪养殖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的污染,从而导至河道的严重污染、水质恶化,不仅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严重影响河道及其两岸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一些对人类有益的或有潜在价值的物种消失。
1.4泄洪能力不足
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占用河道相当普遍,如占用河道或在河道的管理范围内进行建房、建设工业厂房和乱建养殖场等现象经常发生。部分河道不同程度地存在堤身单薄或没有护岸,防洪标准低,河网排涝能力不足,造成河道行洪排涝功能衰退。
2.生态河道建设内容
2.1建设含义
“生态河道”是指具有行洪、排涝、供水功能,在确保河岸工程具有防洪、抗洪的前提条件下,以恢复重建河流生态系统为目的,通过对河流及护岸工程的生态改造,河面、河坡长效保洁,采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工程措施,提高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逐步恢复“水草丛生,鱼虾繁衍” 、“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面貌。
2.2建设理念
在生态河道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河制宜、分步推进的原则。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原生态类河道。主要是穿越山边、田畈的小河小沟。对这类河道,我们要尽量保持其原来的自然形态,做好清淤除杂、水毁修复,保留原有的自然风貌。二是防洪类河道。主要是有防洪功能,保护村庄、工厂、学校的骨干河道。对这类河道要按照“宽处不缩窄,窄处要拓宽”的原则,按照相关防洪标准的要求进行建设,做到防洪安全与生态建设相兼顾,确保在标准洪水内的河道安全。三是景观休闲类河道。主要是跨越城镇、村庄内的河道。对这类河道,在建设中要突出生态性、亲水性、景观性,集防洪、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工程。
2.3建设内容
在护岸建设上,要摒弃单一的“硬化”护岸形式,注重河道的自然形态,护岸、护坡要注重美观与生态、成本与实用相结合。在常水位以下,建设生态型硬化护岸,以提高河岸的防冲、抗冲能力;可以采用土工格栅边坡加固技术、干砌护坡技术、利用植物根系加固边坡的技术、渗水混凝土技术、石笼、生态袋、生态砌块等方法。在常水位以上是河道水土保持植物绿化的亮点,是河道景观营造的主要区段,群落的构建应选择以当地能自然形成片林景观的树种为主,物种应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可适当增加常绿植物比例,以弥补洪水位以下植物群落景观在冬季萧条的缺陷。这样,水生植物与河边的灌乔木呼应配合,形成了有层次的植物生态景观。同时对环绕村镇的河道,要考虑一些人文景观的要素,以提升河道的品位。
3.生态河道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要切实加强生态河道建设的宣传工作,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生态河道的思想认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生态河道建设要求高、投入大,河道开挖还要涉及农户承包土地的政策处理,如果不提高村、队干部的认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就难以处理、协调好土地及附着物的补偿政策,很容易出现漫天要价的现象。因此,建设生态河道既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又需要统一思想认识,特别要统一基层领导干部的认识。只有提高了对建设生态河道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才能加大生态河道建设的工作力度,确保工程无障碍施工。
3.2搞好规划,分级实施
生态河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县级水利主管部门要科学做好长短结合的整治规划和具体实施的年度计划,并下达到各乡(镇)、村和河道、地段。各相关乡镇要根据县级部门的计划,及早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并组建项目法人,相关村要处理好土地政策,协调好地面附着物的处置工作,变规划总任务为逐年度的实施任务。
3.3多方合作,增加投入
县级水利部门,要认真做好项目的谋划,积极争取省以上补助资金,县级政府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研究出台《生态河道建设资金筹集办法》,可从以下几方面筹措:①从纳入财政管理的水资源费、水利工程水费及水土流失防治补偿费、水利建设基金、土地出让金提取部分中切出一块,用于生态河道的建设。②整合项目资金。县级政府可以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等项目整合起来,涉及河道整治的可以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标准实施。③河道建设涉及市政工程、工业园区建设、房产开发的,在同等享受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土地出让金返哺政策的基础上,可实行房地产开发与生态河道建设市场化综合运作。④明确乡(镇)、村应各自做好沿河土地、作物赔偿等相关政策的处理和补偿。因生态河道建设属社会公益性工程,在资金的投入上,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在土地、附着物政策处理上应以村队为主,乡(镇)为辅的 原则。
3.4部门协作,凝聚合力
要加强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重点是:水利技术部门要认真做好规划,制订下达每年的建设计划,分河道制订建设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发改部门要认真向上对接,做好项目的立项报批工作;规划、国土部门要严厉查处临河的违法建设;经贸部门要加强砖瓦厂淤泥制砖的指导与管理,并对淤泥制砖企业给以政策扶持、税收优惠,发挥淤泥制砖在生态河道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林业部门要制订绿化种植规范,提出选择树木种类意见,加强植物种植技术指导;环保部门要从严管理沿河企业污水的达标排放;农业部门要认真指导流域内农田的配方施肥工作,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河道长效管理是巩固建设成果,确保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虫叫蛙鸣”的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水岸环境。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