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要作品:《军歌嘹亮》《士兵突击》》《幸福像花儿一样》《为了新中国前进》《糊涂小天使》《铁腕省长》《孤军英雄》《战旗》《天堂向左》(暂定名)
“这个行业最大的魅力就是无中生有,把一个头脑里的想法通过努力变成现实,这事挺过瘾的。”——张谦
2012年接近年底时,几部军旅抗战题材剧力挽狂澜,以《孤军英雄》和《战旗》为典型,前者在央视八套创下今年收视第一的纪录,后者在江苏卫视独播,从第一集开始就稳坐收视头牌。两部戏,再一次把张谦从幕后推到了幕前。采访他时,是在八一电影制片厂门口的茶室,张谦的座椅背后的墙上有一副书法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开头的两句。1987年张谦进入八一厂至今,厂里那些泛着灰色的小楼,很难让人想象这里曾经引领过的时代辉煌,张谦现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电视部主任,但几乎他的每一部电视剧作品都是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这样做很辛苦但所幸每次市场都给了他不错的回馈。他因之前太过劳累身体透支正在调养中,让他再去回忆做《孤军英雄》的那段时光是痛苦的。但对于张谦这样的职业制片人来说,做每一部作品大概都会这样让人身心俱疲,但他会拿做《士兵突击》时遭遇的困难境地来说服因戏有各种难处想临阵脱逃的导演。张谦觉得,把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想法变成一部生动的作品,是梦想照进现实的过程,创作的魅力是这个行业最吸引他所在。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继续走的勇气。
《孤军英雄》和《战旗》这两部剧都达到了双赢,观众买账,口碑影响都赚到了。张谦说,光是做出好作品还不够,还要有一点运气,比如能不能播出和什么时候播。面对张谦,不能不提《士兵突击》。当年这个剧本在北京军区晃了几年都没人敢拍,可张谦和康洪雷都认同它,这种共鸣让他费尽心力融资拉班子上马,但就是这部谁都不疼的作品后来成了一个“不能碰的东西”,张谦说没有一部作品是完美的,可是只要有人说这部剧不好,马上会有人出来跟你理论。《士兵突击》没赔钱,但它赚的是至今都“独一无二”的影响力。
“制片人压力相对更大一些,曾经有个山西做煤矿的人问我,制片人到底是什么呢?我就一句话讲明白了,我说就是跟你这种有钱人谈艺术,跟搞艺术的谈钱。比如一个导演跟我说今天这个镜头要拍五遍,我说不行,最多三遍。大家一起想办法,达成一个不错的结果。这是根本。”张谦说。做制片人其实可以挺省劲,比如找十个编剧,分七八个组拍,走捷径。张谦没走过捷径,他说自己是最传统的做法,先抓一个好剧本,等剧本的品相有了,找投资,再拉班子。2013年春天,有一部年代戏《天堂向左》(暂定名)在湖南卫视播出,改编自慕容雪村的小说《天堂向左,深圳向右》,改编难度极大,讲述一群年轻人在成长中的爱情与背叛。张谦说他在深圳跟着刘惠宁做这个戏时,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似的天天带着邓超和董洁在湿冷的冬天绕着深圳周边跑。《孤军英雄》做得同样吃力,编剧是第一次写军人戏,孟凡也是第一次独立执导电视剧,李雪健只有半个月的档期。“班子很多人都是临时找的,有人开始抱怨说我破格用人,我火了,我说甭管破格不破格,这个戏弄好就行。你不知道能不能走到那一天,就那么熬着,等到播出那一天。”
曲高和寡的困惑
电视指南:作为制片人,做《孤军英雄》这种类型化的剧时最担心在哪里?张谦:电视剧毕竟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但这个戏有一点曲高和寡,我害怕出现这种情况,我也一直困惑,如果太追求故事的神秘感和情节的复杂性,就很难。《24小时》当时在中国播了,翻译成中文版,但收视率非常差,在电视上看这种片子,要动脑子才能看明白。《孤军英雄》就有这个隐忧,跟编剧导演反复沟通,我说千万不能皮太厚,播了4、5集观众还没弄明白来龙去脉。这个戏首先要“成”,成的意思就是保证一定的收视率,让电视台愿意把这个戏播下去,我们的付出和价值才能得以体现,电视剧是个大众的东西,口味对了,你才能有市场。其实是妥协观众。如果不这样,从制作角度说,我们会伤害一个大局,这个妥协是必要的。
电视指南:所以还必须考虑市场需求。张谦:我后来总结经验,必须要考虑市场需求。这个戏我们的编剧和导演都是电影学院出来的,都是电影思维,不愿意妥协,这很好,但作为电视剧有弱点和特点,这方面,编剧和导演得向我妥协,我是连劝说,带嚷嚷,我说哥们,咱先让它出去让人能看见,否则错过播出时机,再播不知道什么时候了。后期做了一年,剪了6遍,正准备要剪第七遍的时候,我坚决不让改了。
电视指南:你是否开始思索一条不一样的军旅剧路子?张谦: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归根到底是找一个好故事,故事里面有好人物,故事很饱满,情节很曲折,这是我们最初对一个项目的判断。《士兵突击》是2006年做的,中间还做了《为了新中国前进》,《孤军英雄》这个戏完全是按照传统的人物创作,就是一个编剧有感觉了,挖掘了一个好故事,用了很多心血,做了几年,弄出一个稿子来。他希望在他的作品里体现出一种难得的对历史人物的追究。我第一部军旅戏做的是《军歌嘹亮》,我当时就跟一帮创作者说,为什么我们总做草莽和农民气质的英雄?也有很多军人经过军事训练,有智慧,对战争有深刻理解的军人,其实很多仗是他们打的,当然李云龙也是英雄,但是战争不是这样硬着头皮就能大胜仗的,要有充分的谋略和人格的魅力,我当时就觉得我们可以写一些这样的英雄。
回到创作本身的市场化运作
电视指南:你发过微博说,对影视行业来说,再多的资金,若内容做不好,全是白搭。市面上那些粗糙的剧,大概也不全是资金的问题。张谦:比如你挖个矿,有钱我投下去就能有用,恰恰创作不一样,影视真不是钱的事,“娱乐界的航母”这个词和概念听了很多年了,但是没过多少年,连个小舢板都见不着了。我们拍一个片子,要回到文化创作本身,还必须考虑投入产出,一个电视剧投资几千万,一下就能让一个小的影视公司垮了,负责任地讲,做精神文化的东西,就是让他盈利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都具备。外界条件和环境也需要改善,最需要改善的是创作,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是创作的问题, 电视指南:《孤军英雄》里的车道宽和《战旗》里的金戈,以及《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他们是顺应时代诞生的,还是电视剧创作发展的产物?张谦:我觉得是一种顺应,我们做影视行业有一个感受,其实真正的好舵手是能借助水的力量,怎样省力气,怎样选取角度,这是一种感觉,你不能马上理性分析,做这个行当,比如《士兵突击》,大家无形中就有那么一种认知,当时觉得社会是在一个缺乏信仰、浮躁,永远没有满足的感觉里,但是部队里还是
有这样的空间,兰小龙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他有很多的感悟在里边,否则他不会去写。他当时在部队,有感而发写了这个剧,这种感而发又引发我们的共鸣,于是我们本身也就带着观众进去了,我们也是观众的一员,于是决定做。
电视指南:现在的创作条件比《士兵突击》那时候强多了?张谦:当时我做《士兵突击》,民营公司和国营体制的都没人敢投这个戏,一帮小兵的事,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否则这个剧本不会再北京军区晃了那么多年。好多朋友替我担心,可是做这个戏之前我算过,虽然不会挣大钱但不会把身家性命搭上去,有了这个基本把握,大家就干吧,起码完成大家一个心愿,但结果很好,我好几部戏都是这样。这个行业最大的魅力就是无中生有,把一个头脑里的想法通过努力变成一个现实,这事挺过瘾的。
电视指南:有人说好演员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接烂剧,好导演也会因某种原因执导烂剧,但好的制片人不会,他不会把辛苦找来的投资用在垃圾项目上,这样说对吗?张谦:对的。就目前来看,我们还没有捆绑式概念,大家按集拿钱,但制片人一旦搞砸了,业内就会有多顾虑。到目前为止,我所有戏都挣钱了,但压力很大。导演演员他是情绪化的,我们是左右衡量。那年拍《幸福像花一样》,请四家电视台领导来看片出意见,结果四个电视台四个意见,听一家的就得得罪另外三家,最后我就是谁的意见都不听。现在条件好点了,压力大了,要求更高了,东西再好,确实有几分运气问题。没赶上好的播出时机,这种情况很多。
只要画出的是好画,怎么画的不重要
电视指南:做个好片子有什么捷径可循?张谦:政治上没问题,艺术上有追求,市场上走得通,观众又欢迎,这四点做到了,其他都不是问题。我们为什么爱看美国片,尽管很多前提是假的,但细节真实,情感真实,我们明明是真实的片子,为什么觉得假呢?就是细节
和情感、在人物动机上觉得假。现在我们都想找一个捷径,规律性的东西,做法很多种,但是在创作上必须是这样的,甭管什么画,只要这是个好画,证明你的方法是对的,如果你做的不是个好剧,说明你的方法是错的。
电视指南:探索一些新的类型的电视剧,对行业很重要。张谦:现在都是拿着定金签了合同,编剧才去写,不像以前了,这种竞争的态势对一个项目设计的含量越来越大。从公司角度来讲,他不会让你去追求标新立异,风险太大。
电视指南:从制作的角度,你怎样看当下的电视剧行业?张谦:以前是没条件制造条件也要上,现在是没条件等条件具备了再上,前浪死在沙滩上的事看得太多了,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序的生产环境,一年两万多集,电视台正常播出的五六千集,我看了一个统计,说今年电视剧收视率没过1的占90%。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一个小公司一部戏就可能砸了。这么多年,最初的预想和最后的结果都没有一样的,完全不一样。在投入和决策阶段,我们不能留余地,这样会降低风险,制片人要对资方负责。
“这个行业最大的魅力就是无中生有,把一个头脑里的想法通过努力变成现实,这事挺过瘾的。”——张谦
2012年接近年底时,几部军旅抗战题材剧力挽狂澜,以《孤军英雄》和《战旗》为典型,前者在央视八套创下今年收视第一的纪录,后者在江苏卫视独播,从第一集开始就稳坐收视头牌。两部戏,再一次把张谦从幕后推到了幕前。采访他时,是在八一电影制片厂门口的茶室,张谦的座椅背后的墙上有一副书法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开头的两句。1987年张谦进入八一厂至今,厂里那些泛着灰色的小楼,很难让人想象这里曾经引领过的时代辉煌,张谦现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电视部主任,但几乎他的每一部电视剧作品都是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这样做很辛苦但所幸每次市场都给了他不错的回馈。他因之前太过劳累身体透支正在调养中,让他再去回忆做《孤军英雄》的那段时光是痛苦的。但对于张谦这样的职业制片人来说,做每一部作品大概都会这样让人身心俱疲,但他会拿做《士兵突击》时遭遇的困难境地来说服因戏有各种难处想临阵脱逃的导演。张谦觉得,把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想法变成一部生动的作品,是梦想照进现实的过程,创作的魅力是这个行业最吸引他所在。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继续走的勇气。
《孤军英雄》和《战旗》这两部剧都达到了双赢,观众买账,口碑影响都赚到了。张谦说,光是做出好作品还不够,还要有一点运气,比如能不能播出和什么时候播。面对张谦,不能不提《士兵突击》。当年这个剧本在北京军区晃了几年都没人敢拍,可张谦和康洪雷都认同它,这种共鸣让他费尽心力融资拉班子上马,但就是这部谁都不疼的作品后来成了一个“不能碰的东西”,张谦说没有一部作品是完美的,可是只要有人说这部剧不好,马上会有人出来跟你理论。《士兵突击》没赔钱,但它赚的是至今都“独一无二”的影响力。
“制片人压力相对更大一些,曾经有个山西做煤矿的人问我,制片人到底是什么呢?我就一句话讲明白了,我说就是跟你这种有钱人谈艺术,跟搞艺术的谈钱。比如一个导演跟我说今天这个镜头要拍五遍,我说不行,最多三遍。大家一起想办法,达成一个不错的结果。这是根本。”张谦说。做制片人其实可以挺省劲,比如找十个编剧,分七八个组拍,走捷径。张谦没走过捷径,他说自己是最传统的做法,先抓一个好剧本,等剧本的品相有了,找投资,再拉班子。2013年春天,有一部年代戏《天堂向左》(暂定名)在湖南卫视播出,改编自慕容雪村的小说《天堂向左,深圳向右》,改编难度极大,讲述一群年轻人在成长中的爱情与背叛。张谦说他在深圳跟着刘惠宁做这个戏时,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似的天天带着邓超和董洁在湿冷的冬天绕着深圳周边跑。《孤军英雄》做得同样吃力,编剧是第一次写军人戏,孟凡也是第一次独立执导电视剧,李雪健只有半个月的档期。“班子很多人都是临时找的,有人开始抱怨说我破格用人,我火了,我说甭管破格不破格,这个戏弄好就行。你不知道能不能走到那一天,就那么熬着,等到播出那一天。”
曲高和寡的困惑
电视指南:作为制片人,做《孤军英雄》这种类型化的剧时最担心在哪里?张谦:电视剧毕竟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但这个戏有一点曲高和寡,我害怕出现这种情况,我也一直困惑,如果太追求故事的神秘感和情节的复杂性,就很难。《24小时》当时在中国播了,翻译成中文版,但收视率非常差,在电视上看这种片子,要动脑子才能看明白。《孤军英雄》就有这个隐忧,跟编剧导演反复沟通,我说千万不能皮太厚,播了4、5集观众还没弄明白来龙去脉。这个戏首先要“成”,成的意思就是保证一定的收视率,让电视台愿意把这个戏播下去,我们的付出和价值才能得以体现,电视剧是个大众的东西,口味对了,你才能有市场。其实是妥协观众。如果不这样,从制作角度说,我们会伤害一个大局,这个妥协是必要的。
电视指南:所以还必须考虑市场需求。张谦:我后来总结经验,必须要考虑市场需求。这个戏我们的编剧和导演都是电影学院出来的,都是电影思维,不愿意妥协,这很好,但作为电视剧有弱点和特点,这方面,编剧和导演得向我妥协,我是连劝说,带嚷嚷,我说哥们,咱先让它出去让人能看见,否则错过播出时机,再播不知道什么时候了。后期做了一年,剪了6遍,正准备要剪第七遍的时候,我坚决不让改了。
电视指南:你是否开始思索一条不一样的军旅剧路子?张谦: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归根到底是找一个好故事,故事里面有好人物,故事很饱满,情节很曲折,这是我们最初对一个项目的判断。《士兵突击》是2006年做的,中间还做了《为了新中国前进》,《孤军英雄》这个戏完全是按照传统的人物创作,就是一个编剧有感觉了,挖掘了一个好故事,用了很多心血,做了几年,弄出一个稿子来。他希望在他的作品里体现出一种难得的对历史人物的追究。我第一部军旅戏做的是《军歌嘹亮》,我当时就跟一帮创作者说,为什么我们总做草莽和农民气质的英雄?也有很多军人经过军事训练,有智慧,对战争有深刻理解的军人,其实很多仗是他们打的,当然李云龙也是英雄,但是战争不是这样硬着头皮就能大胜仗的,要有充分的谋略和人格的魅力,我当时就觉得我们可以写一些这样的英雄。
回到创作本身的市场化运作
电视指南:你发过微博说,对影视行业来说,再多的资金,若内容做不好,全是白搭。市面上那些粗糙的剧,大概也不全是资金的问题。张谦:比如你挖个矿,有钱我投下去就能有用,恰恰创作不一样,影视真不是钱的事,“娱乐界的航母”这个词和概念听了很多年了,但是没过多少年,连个小舢板都见不着了。我们拍一个片子,要回到文化创作本身,还必须考虑投入产出,一个电视剧投资几千万,一下就能让一个小的影视公司垮了,负责任地讲,做精神文化的东西,就是让他盈利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都具备。外界条件和环境也需要改善,最需要改善的是创作,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是创作的问题, 电视指南:《孤军英雄》里的车道宽和《战旗》里的金戈,以及《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他们是顺应时代诞生的,还是电视剧创作发展的产物?张谦:我觉得是一种顺应,我们做影视行业有一个感受,其实真正的好舵手是能借助水的力量,怎样省力气,怎样选取角度,这是一种感觉,你不能马上理性分析,做这个行当,比如《士兵突击》,大家无形中就有那么一种认知,当时觉得社会是在一个缺乏信仰、浮躁,永远没有满足的感觉里,但是部队里还是
有这样的空间,兰小龙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他有很多的感悟在里边,否则他不会去写。他当时在部队,有感而发写了这个剧,这种感而发又引发我们的共鸣,于是我们本身也就带着观众进去了,我们也是观众的一员,于是决定做。
电视指南:现在的创作条件比《士兵突击》那时候强多了?张谦:当时我做《士兵突击》,民营公司和国营体制的都没人敢投这个戏,一帮小兵的事,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否则这个剧本不会再北京军区晃了那么多年。好多朋友替我担心,可是做这个戏之前我算过,虽然不会挣大钱但不会把身家性命搭上去,有了这个基本把握,大家就干吧,起码完成大家一个心愿,但结果很好,我好几部戏都是这样。这个行业最大的魅力就是无中生有,把一个头脑里的想法通过努力变成一个现实,这事挺过瘾的。
电视指南:有人说好演员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接烂剧,好导演也会因某种原因执导烂剧,但好的制片人不会,他不会把辛苦找来的投资用在垃圾项目上,这样说对吗?张谦:对的。就目前来看,我们还没有捆绑式概念,大家按集拿钱,但制片人一旦搞砸了,业内就会有多顾虑。到目前为止,我所有戏都挣钱了,但压力很大。导演演员他是情绪化的,我们是左右衡量。那年拍《幸福像花一样》,请四家电视台领导来看片出意见,结果四个电视台四个意见,听一家的就得得罪另外三家,最后我就是谁的意见都不听。现在条件好点了,压力大了,要求更高了,东西再好,确实有几分运气问题。没赶上好的播出时机,这种情况很多。
只要画出的是好画,怎么画的不重要
电视指南:做个好片子有什么捷径可循?张谦:政治上没问题,艺术上有追求,市场上走得通,观众又欢迎,这四点做到了,其他都不是问题。我们为什么爱看美国片,尽管很多前提是假的,但细节真实,情感真实,我们明明是真实的片子,为什么觉得假呢?就是细节
和情感、在人物动机上觉得假。现在我们都想找一个捷径,规律性的东西,做法很多种,但是在创作上必须是这样的,甭管什么画,只要这是个好画,证明你的方法是对的,如果你做的不是个好剧,说明你的方法是错的。
电视指南:探索一些新的类型的电视剧,对行业很重要。张谦:现在都是拿着定金签了合同,编剧才去写,不像以前了,这种竞争的态势对一个项目设计的含量越来越大。从公司角度来讲,他不会让你去追求标新立异,风险太大。
电视指南:从制作的角度,你怎样看当下的电视剧行业?张谦:以前是没条件制造条件也要上,现在是没条件等条件具备了再上,前浪死在沙滩上的事看得太多了,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序的生产环境,一年两万多集,电视台正常播出的五六千集,我看了一个统计,说今年电视剧收视率没过1的占90%。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一个小公司一部戏就可能砸了。这么多年,最初的预想和最后的结果都没有一样的,完全不一样。在投入和决策阶段,我们不能留余地,这样会降低风险,制片人要对资方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