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抬大轿

来源 :意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5948259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吧喝酒,一个男的贴到一个女的耳边说:“亲爱的,嫁给我吧。”女的说:“我要你八抬大轿迎娶我。”然后男的就跑走了,过了一会儿,一个服务员跑过来说:“小姐,有个先生在吧台大叫说要迎娶你。”

说中文就行


  有个同学去非洲援建,刚到工地接待他的施工员是个黑人,他就用英语跟人家交流,黑人沒作声。然后他又用法语,黑人还是没说话。然后他用手去比画。黑人终于开口了:瞎比画嘎哈,整个工地都中国人。
其他文献
穿衣梳妆停当,出发拜会朋友,这才是真正考验普通人个人风度的时候。  别急,登门之前准备好礼物先。这倒不费什么脑筋,《周礼》早就规定好了见什么样的人带什么样的礼,“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帝王)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普通的读书人之间以“雉”,也就是野鸡为礼物,这是别有深意的。因为雉这种动物奉行一夫一妻制,是守信义的象征,而且必须是死的,以表达“为君致死”之意,尽
丢三落四  媳妇经常丢三落四,我最不能容忍的是大门钥匙她也经常丢。  我昨天给她配了十把钥匙,谁知刚才她打电话来说钥匙又丢了!  我说:“没事,还有九把呢!”  她迟疑片刻,回答道:“我把十把钥匙都穿在一起了……”  快起作用了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我现在两个眼皮一起跳是什么意思?”“说明你的人身意外险快起作用了。”  张学良的张  公司新员工自我介绍:A:“大家好,我姓张,张学良的张。”B:
小时候看电影,每逢灯光变暗,男女主角彼此色眯眯打量,开始勾肩搭背时,就心头痒痒,想接下来一定有些好孩子不能看的场面……孰料镜头一黑,转过头来已是天亮,男主角光膀子裹被单睡在床上,女主角穿件不合体的男式衬衫,捧着早餐盘外加满脸甜蜜出现在床头。不问可知,他俩成其好事了;可中间发生了什么呢?自己脑补吧。  梁羽生先生写小说,也是这么个劲。男女主角历经坎坷,一拖再拖,终于不好意思再辜负读者,被迫洞房花烛时
古代春节有七天长假吗?  据《清史稿·礼志》记载,正月初一早晨天刚亮,文武百官就齐聚太和殿,给皇帝拜年。这一天,也意味着皇帝的长假结束了。清朝的皇帝,在腊月二十六“封笔”“封玺”,不再办公,在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开笔”“开玺”。就是说,皇帝过年只休息五天。  按现代的长假习惯,春节长假从除夕到初六,长达七天。我考证曾国藩日记,发现他作为朝廷官员,除了初一给皇帝拜年,其余日子也不上朝,并能从中看出
我之所以坚信用自己的生日做密碼十分安全,是因为从来没有人记得我的生日。  别问我过得好不好,你又不是没我支付宝。  俄罗斯方块教导我:合群你就会消失。  最让我心痛的,莫过于我的快递都坐过飞机了,而我没坐过。  周日根本没有24个小时,从下午两点你午睡开始,周日已经不存在了,虽然表面上看依然是周日,但实际上已经被周一操控。  不要说你这个人讲话就是太直,事实上你这个人就是不顾别人的感受。
曾經听过一个故事:有个男孩请女友吃烛光晚餐。点菜时,女友笑嘻嘻地看着菜单对男孩说:“你爱我到底有多深?”男孩的手上也有一本菜单,他很实在地回答:“哦,已经过水煮鱼了,但还没到龙虾那儿。”女孩点了水煮鱼,恨恨地吃得一干二净。  这个比喻有点怪,两个人的爱情用菜来类比尺度很难把握。  而且真的龙虾就比水煮鱼贵重吗?不见得吧!它也就贵在了价钱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爱情估计就能达到水煮鱼,龙蝦只不过
他提前答辩,结束学业,千里迢迢赶回来找她。以后两个人再也不用有距离,再也不用熬夜上MSN只为了说一句“晚上吃了鱼香肉丝”,再也不用做空中飞人,让两个人之间隔着时差。  他终于赶上最后一班机场大巴,跑到她家楼下,站在寒风中却满头大汗,不停呼喊着她的名字。他看着居民楼上的窗子都亮起了灯,她的屋子却一直沉寂着。之前是女孩追他,他总说要再想想,直到出国迫在眉睫,两人才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第一年,他们为了忽
为什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神回复:要不然怎么坠入爱河?  如何回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神回复:你不爱我,你不是人。  厨师和医生同是穿白大褂,怎么区别就那么大呢?  神回复:医生掌握人的生死,厨师掌握动物的生死。  我是一個簡单的女生,对于婚姻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有一个家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就知足了!  神回复:“大姐,你说的那个东西是不是叫房子啊?”  我最讨厌那些在朋友圈秀恩爱的
首先,在我们的回忆中,越近的时间流逝得越快。儿时的一个夏天仿佛无比漫长。而当我们成年以后,夏季的时光甚至在我们还没有留意到它到来的时候就悄悄溜走了。  同时,我们对“现在”的感受也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加速。一段无聊的旅程对孩子来说特别难熬,所以他们总是问:“到了吗?到了吗?”而成年人的耐心却要好得多。  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90年。心理学家让年轻人和老人做出对时间的比喻。年轻人想出来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