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大同到大庆
1959年9月26日16时,在松嫩平原上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从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松辽平原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当时正值国庆10周年之际,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欧阳钦提议将大同改为大庆,将大庆油田作为一份特殊的厚礼献给成立10周年的新中国。
“大庆”,这个源于石油、取之国庆的名字,从此叫响全国,传扬世界。
为迅速开发大庆油田,1960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黑龙江省的大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从玉门、新疆、青海、四川等地石油管理局的37个石油厂矿、院校,抽调了几十个优秀的钻井队,几千名科技人员和转业官兵,共4万名职工来到松嫩平原,一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的石油大会战拉开了序幕。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大庆油田地质情况相当复杂,勘探开发难度超乎想像的大。当时又正值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会战大军生产和生活都遇到了极大困难。在取暖、过冬都成问题的情况下,他们自己动手挖土打夯建“干打垒”;在每天一个人只有五两粮食的情况下,他们自己挖野菜充饥,开荒种地,发展农副业生产;没有运输设备,他们靠人拉肩扛把60多吨的钻井设备搬到井场;没有水无法开钻,他们到河里凿冰取水,用桶拎、用盆端;没有搅拌机,为了提高泥浆比重制服井喷,他们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铁人王进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等著名的口号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喊出的。
就这样,仅用了3年多时间,大庆油田就建成了,这使中国成功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从此跨入了石油大国的行列。资料显示,1959年底时,我国石油产品销售量为504.9万吨,其中自产的仅205万吨,自给率为40.6%。1963年,我国原油年产量达到647.8万吨,其中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为439.3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67.8%。1966年,大庆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1976年,大庆原油产量登上了5000万吨台阶,跨入世界十大油田行列。
从秘密会战到“工业学大庆”
在大庆石油会战初期,出于战备和诸多因素的考虑,会战是在极其保密的状态下进行的,油田对外的称呼是“安达农垦总场”。随着中国石油实现基本自给的喜讯传遍大江南北,大庆石油会战的情况也应告知于国人了。
1963年12月3日,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庄严宣告:“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石油,不论在数量或者品种方面,基本上都可以自给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12月24日,大庆油田负责人康世恩应邀向北京市一万多名干部报告了大庆会战的情况,这是第一次公开进行的关于大庆石油会战的报告。12月25日,新华社对外发布了一条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成功的消息,第二天,中国所有的报纸都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一消息:《从国外进口“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返》。
1964年1月25日,《人民日报》以一版头条通栏刊出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工业学大庆”。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油田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中发[1964]78号文件),肯定了大庆的经验。从此,“工业学大庆”运动便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25万多人次访问大庆
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新华社记者袁木、范荣康合写的通讯《大庆精神 大庆人》,这是第一篇公开向全国报道大庆石油会战的长篇通讯。文章报道了大庆人吃大苦、耐大劳,为让祖国抛掉贫油帽子而忘我拼搏的感人事迹。同时,文章的“编后话”里,作者提出:“大庆精神,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文章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据说,毛泽东听了大庆会战情况汇报后,非常高兴,说政治局的同志都到大庆去看看。后来除他本人和林彪没去大庆外,其余的政治局成员和当时党政军界的头面人物都视察和访问过大庆。有的还不止一次。周恩来就曾去过三次。文化大革命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视察过大庆。根据原石油部副部长、原大庆油田党委书记陈烈民的回忆:“毛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号召后,全国共有125万多人次到大庆访问。”我记得从1964年到1966年文革前,到大庆的参观访问者每天都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大庆油田临时建设了两个巨大的接待站。组织数百人的接待班子,好吃好住免费招待川流不息的参访者。
“工业学大庆”运动的广泛开展,极大地鼓舞了工人们的革命精神,他们处处以大庆为榜样,开展比学赶帮、实行增产节约;像大庆人那样吃大苦、耐大劳,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学习大庆人、争当五好职工,掀起生产建设新高潮。“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成为了中国工人们的精神追求,大庆石油会战实践中形成的“三老四严”(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四个一样”(黑夜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等优良作风在我国工业企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涌现出一大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庆式企业”。
1959年9月26日16时,在松嫩平原上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从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松辽平原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当时正值国庆10周年之际,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欧阳钦提议将大同改为大庆,将大庆油田作为一份特殊的厚礼献给成立10周年的新中国。
“大庆”,这个源于石油、取之国庆的名字,从此叫响全国,传扬世界。
为迅速开发大庆油田,1960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黑龙江省的大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从玉门、新疆、青海、四川等地石油管理局的37个石油厂矿、院校,抽调了几十个优秀的钻井队,几千名科技人员和转业官兵,共4万名职工来到松嫩平原,一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的石油大会战拉开了序幕。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大庆油田地质情况相当复杂,勘探开发难度超乎想像的大。当时又正值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会战大军生产和生活都遇到了极大困难。在取暖、过冬都成问题的情况下,他们自己动手挖土打夯建“干打垒”;在每天一个人只有五两粮食的情况下,他们自己挖野菜充饥,开荒种地,发展农副业生产;没有运输设备,他们靠人拉肩扛把60多吨的钻井设备搬到井场;没有水无法开钻,他们到河里凿冰取水,用桶拎、用盆端;没有搅拌机,为了提高泥浆比重制服井喷,他们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铁人王进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等著名的口号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喊出的。
就这样,仅用了3年多时间,大庆油田就建成了,这使中国成功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从此跨入了石油大国的行列。资料显示,1959年底时,我国石油产品销售量为504.9万吨,其中自产的仅205万吨,自给率为40.6%。1963年,我国原油年产量达到647.8万吨,其中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为439.3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67.8%。1966年,大庆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1976年,大庆原油产量登上了5000万吨台阶,跨入世界十大油田行列。
从秘密会战到“工业学大庆”
在大庆石油会战初期,出于战备和诸多因素的考虑,会战是在极其保密的状态下进行的,油田对外的称呼是“安达农垦总场”。随着中国石油实现基本自给的喜讯传遍大江南北,大庆石油会战的情况也应告知于国人了。
1963年12月3日,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庄严宣告:“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石油,不论在数量或者品种方面,基本上都可以自给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12月24日,大庆油田负责人康世恩应邀向北京市一万多名干部报告了大庆会战的情况,这是第一次公开进行的关于大庆石油会战的报告。12月25日,新华社对外发布了一条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成功的消息,第二天,中国所有的报纸都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一消息:《从国外进口“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返》。
1964年1月25日,《人民日报》以一版头条通栏刊出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工业学大庆”。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油田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中发[1964]78号文件),肯定了大庆的经验。从此,“工业学大庆”运动便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25万多人次访问大庆
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新华社记者袁木、范荣康合写的通讯《大庆精神 大庆人》,这是第一篇公开向全国报道大庆石油会战的长篇通讯。文章报道了大庆人吃大苦、耐大劳,为让祖国抛掉贫油帽子而忘我拼搏的感人事迹。同时,文章的“编后话”里,作者提出:“大庆精神,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文章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据说,毛泽东听了大庆会战情况汇报后,非常高兴,说政治局的同志都到大庆去看看。后来除他本人和林彪没去大庆外,其余的政治局成员和当时党政军界的头面人物都视察和访问过大庆。有的还不止一次。周恩来就曾去过三次。文化大革命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视察过大庆。根据原石油部副部长、原大庆油田党委书记陈烈民的回忆:“毛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号召后,全国共有125万多人次到大庆访问。”我记得从1964年到1966年文革前,到大庆的参观访问者每天都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大庆油田临时建设了两个巨大的接待站。组织数百人的接待班子,好吃好住免费招待川流不息的参访者。
“工业学大庆”运动的广泛开展,极大地鼓舞了工人们的革命精神,他们处处以大庆为榜样,开展比学赶帮、实行增产节约;像大庆人那样吃大苦、耐大劳,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学习大庆人、争当五好职工,掀起生产建设新高潮。“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成为了中国工人们的精神追求,大庆石油会战实践中形成的“三老四严”(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四个一样”(黑夜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等优良作风在我国工业企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涌现出一大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庆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