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基础教育“创新育人模式”实施研究专项课题编号:A类 2012JD030号)
【摘要】良好行为习惯是指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差,因而常出现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过错行为,作为教师有责任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原则:从小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正面说服启发诱导的原则;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同时,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自我教育法;格言教育法;榜样教育法;学校与社会、家庭相结合。
良好行为习惯是指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对小学生以后的成长乃至一生将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基础。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成,应当作为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来抓。
【关键词】培养;养成;习惯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是指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基础。
1明确要求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看见孩子们从同学的漂亮盒子里拿出彩色铅笔,摆弄一阵之后悄悄塞进自己的口袋里,不必大惊小怪——这不是偷窃……对孩子们做出的这种不当举动,教师必须采取特别明智的教育态度。”面对具有过错行为的学生,教师不应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而应通过合理的途径来教育学生,纠正其不良行为,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明确班级建设的目标要求。如集会集队时,一听到集合号响起就要立刻排队,而且还要做到“快速、安静、整齐”;放学时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能得在路上追逐玩耍,注意交通安全。又如在学习上,也向学生要求,做作业时要做到四点:①书写规范;②格式正确;③正确率高;④先完成作业,再玩耍;朗读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有感情。总之,我会根据不同阶段或不同情况,及时地向学生提出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明确并认真落实。
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生理和心理特点的限制,他们对一些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不能完全理解。但他们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的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的道德观念是学生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平时教师要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见到学生问早问好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模仿学习。长期以往,学生就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份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要求学生每天7:30回到教室,我就一定会7:20在教室观察;要求学生不在教学楼内大声喧哗,跟学生说话时我一定会轻声细语。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都会努力要求自己先做到。
有一次晚读时间铃声响了,扫清洁区的同学还没见回来,我就走到清洁区去看,发现很多同学都在玩,清洁区地面一片狼藉,这时我二话没说,拿起扫把开始扫地,这时“奇迹”出现了,玩的学生不玩了,打闹的学生不闹了,所有人都加入到清扫的队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很快就把清洁区打扫得干干净净。行动是无声的语言,不需任何鼓动性的语言,事实证明,教师不必声嘶力竭地去训斥学生。只要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榜样,注意自身修养,处处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教育学生,就可以塑造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这样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影响将更加深远。
3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强化行为习惯
小学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教师要善于用集体力量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的卫生评比,红领巾佩戴,纪律评比等等,都是班级之间的竞争,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参与活动。集体荣誉来源于每个同学,要靠大家共同维护,因此就形成了坏事有人管,好事有人评,事事有人管、人人都为集体荣誉争光,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
恶小而为之。不随手丢垃圾,将垃圾丢到指定的位置,见到垃圾随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佩戴好红领巾,学习用品摆放好,坐立姿势端正,书写规范,集会思想专注,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放学出校门有序等。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都建立在种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之上的。
4选用恰当的方法促使文明行为习惯早日养成
4.1自我教育法
辩证唯物的观点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人的成长和进步,主要在于自己的运动,在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所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必要的,是可行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心灵是为着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其次,需要班主任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如:一个孩子白天拿了同学5元钱,回到家后彻夜难眠,思前想后。第二天回到班上,主动向全班检讨自己的过失行为,表示今后自己再也不这样做了。这位同学通过自我反省,认识得到提高,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养成。
4.2格言教育法
高尔基曾经说过:“在用格言进行的思维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尽可能多地铭记一些有益的格言,用于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并学会运用这些闪光的语言去启迪学生思考,促使其改正不良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当学生懒惰时,可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加以启发,当学生沉溺于打扮外表上时,可用格言“假如没有内在的美加以充实,任何外表的美都不可能是完备的”进行启发。教师利用有利时机,选取恰当的格言启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己去想、去思考。这样做比空洞的说教或是乏味的训斥要好得多,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3榜样教育法
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影响学生的行为,以达到教育要求的一种教育方法。通过榜样人物的言行,把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形象化、具体化,具有直观教育的作用。常用的榜样有:革命导师、英雄模范人物,历史上伟大的人物、科学家、艺术家和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当然,学生身边的鲜活例子也行。
4.4学校与社会、家庭相结合
指学校与社会、家庭在教育青少年儿童的过程中应密切联系,共同合作。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社会不能遗弃他、嘲讽他,而应积极的帮助他,用温暖的话语激励他。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心中有相当高的地位,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家庭访问,是教师同家长交流学生情况,统一认识的常用工作方式。而家庭访问又常出现“走过场”“告状”等现象,从而造成师生对立。因而,我们提倡预约家访,就是把家访的内容和时间都事前和学生商量,并通过学生和家长预约。预约家访做好了,可以搞活家长、教师、学生间的关系,达到互相教育,紧密配合的目的。只有三方面紧密配合,学生的不良行为才能彻底得以制止,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真正得以养成。
作为教师,善于运用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在不良行为刚刚冒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其发展,将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良好行为习惯是指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差,因而常出现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过错行为,作为教师有责任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原则:从小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正面说服启发诱导的原则;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同时,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自我教育法;格言教育法;榜样教育法;学校与社会、家庭相结合。
良好行为习惯是指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对小学生以后的成长乃至一生将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基础。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成,应当作为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来抓。
【关键词】培养;养成;习惯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是指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基础。
1明确要求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看见孩子们从同学的漂亮盒子里拿出彩色铅笔,摆弄一阵之后悄悄塞进自己的口袋里,不必大惊小怪——这不是偷窃……对孩子们做出的这种不当举动,教师必须采取特别明智的教育态度。”面对具有过错行为的学生,教师不应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而应通过合理的途径来教育学生,纠正其不良行为,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明确班级建设的目标要求。如集会集队时,一听到集合号响起就要立刻排队,而且还要做到“快速、安静、整齐”;放学时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能得在路上追逐玩耍,注意交通安全。又如在学习上,也向学生要求,做作业时要做到四点:①书写规范;②格式正确;③正确率高;④先完成作业,再玩耍;朗读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有感情。总之,我会根据不同阶段或不同情况,及时地向学生提出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明确并认真落实。
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生理和心理特点的限制,他们对一些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不能完全理解。但他们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的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的道德观念是学生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平时教师要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见到学生问早问好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模仿学习。长期以往,学生就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份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要求学生每天7:30回到教室,我就一定会7:20在教室观察;要求学生不在教学楼内大声喧哗,跟学生说话时我一定会轻声细语。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都会努力要求自己先做到。
有一次晚读时间铃声响了,扫清洁区的同学还没见回来,我就走到清洁区去看,发现很多同学都在玩,清洁区地面一片狼藉,这时我二话没说,拿起扫把开始扫地,这时“奇迹”出现了,玩的学生不玩了,打闹的学生不闹了,所有人都加入到清扫的队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很快就把清洁区打扫得干干净净。行动是无声的语言,不需任何鼓动性的语言,事实证明,教师不必声嘶力竭地去训斥学生。只要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榜样,注意自身修养,处处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教育学生,就可以塑造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这样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影响将更加深远。
3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强化行为习惯
小学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教师要善于用集体力量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的卫生评比,红领巾佩戴,纪律评比等等,都是班级之间的竞争,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参与活动。集体荣誉来源于每个同学,要靠大家共同维护,因此就形成了坏事有人管,好事有人评,事事有人管、人人都为集体荣誉争光,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
恶小而为之。不随手丢垃圾,将垃圾丢到指定的位置,见到垃圾随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佩戴好红领巾,学习用品摆放好,坐立姿势端正,书写规范,集会思想专注,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放学出校门有序等。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都建立在种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之上的。
4选用恰当的方法促使文明行为习惯早日养成
4.1自我教育法
辩证唯物的观点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人的成长和进步,主要在于自己的运动,在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所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必要的,是可行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心灵是为着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其次,需要班主任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如:一个孩子白天拿了同学5元钱,回到家后彻夜难眠,思前想后。第二天回到班上,主动向全班检讨自己的过失行为,表示今后自己再也不这样做了。这位同学通过自我反省,认识得到提高,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养成。
4.2格言教育法
高尔基曾经说过:“在用格言进行的思维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尽可能多地铭记一些有益的格言,用于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并学会运用这些闪光的语言去启迪学生思考,促使其改正不良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当学生懒惰时,可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加以启发,当学生沉溺于打扮外表上时,可用格言“假如没有内在的美加以充实,任何外表的美都不可能是完备的”进行启发。教师利用有利时机,选取恰当的格言启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己去想、去思考。这样做比空洞的说教或是乏味的训斥要好得多,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3榜样教育法
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影响学生的行为,以达到教育要求的一种教育方法。通过榜样人物的言行,把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形象化、具体化,具有直观教育的作用。常用的榜样有:革命导师、英雄模范人物,历史上伟大的人物、科学家、艺术家和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当然,学生身边的鲜活例子也行。
4.4学校与社会、家庭相结合
指学校与社会、家庭在教育青少年儿童的过程中应密切联系,共同合作。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社会不能遗弃他、嘲讽他,而应积极的帮助他,用温暖的话语激励他。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心中有相当高的地位,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家庭访问,是教师同家长交流学生情况,统一认识的常用工作方式。而家庭访问又常出现“走过场”“告状”等现象,从而造成师生对立。因而,我们提倡预约家访,就是把家访的内容和时间都事前和学生商量,并通过学生和家长预约。预约家访做好了,可以搞活家长、教师、学生间的关系,达到互相教育,紧密配合的目的。只有三方面紧密配合,学生的不良行为才能彻底得以制止,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真正得以养成。
作为教师,善于运用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在不良行为刚刚冒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其发展,将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