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治学魅力:惟孜孜汲汲,创新为纲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周尧和将中国道家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奉为治学的圭臬。“严谨、求实、创新”是周尧和治学的三大特质,并自始至终贯穿着他教书育人的历程。
周尧和1927年生于渤海之滨的名门,自幼好学。1950年从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尔后至天津南开大学任教。1953年国家遴选留苏学者,他一举中选进入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攻读研究生,寒窗三年,未回家一次。
听周先生讲,莫斯科漫长冬天的寒冷难以忍受,但他每天早起,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赶到学校学习、研究。作为铸造专业的研究生,需要自己混砂造型、化鋼浇铸、测温剖样,极其辛苦。“周先生以坚韧的意志、求知的激情、卓越的智慧,三年完成学业。以一篇关于铸钢件热裂的研究论文获得苏联副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后来成为苏联铸造专业教科书的经典内容。”弟子介万奇教授说:“周先生的治学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1957年周尧和回国之后,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久违的故土天津来到西安,成为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的奠基人。在当时大学以教学为主的大环境下,周先生和几位同事在西北工业大学开铸造技术科学研究的先河,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着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工作。周先生一篇“保温冒口”的研究论文被作为1979年中国铸造学会推荐的官方论文,在国际铸造会议上宣读,震撼国际学人。《光明日报》报道称,“周尧和在勇攀铸造的珠穆朗玛峰”。
“一个保温冒口做出了很深的学问。”弟子介万奇教授说,这一成果推动了铸造现代化的步伐,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成果198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周先生历来重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并力求把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弟子黄卫东教授说,周先生总是以敏锐的眼光关注着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的新需求,做对国家经济建设意义重大的课题,并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创造求新的魅力。
2 为师魅力:数国之梁栋,一代宗师
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周尧和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奉为师者的圭臬。周尧和学术技艺精湛,更是德才双馨的教育家。
1981年周尧和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首批博士生导师。从教大半个世纪以来,周尧和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他说,“我们西工大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流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
“从严、重导、求新”,是周尧和培养研究生的核心理念。
“周先生的‘严’是出了名的,作为先生的弟子,无不‘怕’先生。这不仅因为他不苟言笑的举止,更缘于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科研作风。”弟子王浩伟教授说,周先生的“严”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对科研和教学的高标准要求。他在为学生批阅论文时,连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学生们都知道平庸在他那里是通不过的。“学生做得不好时,先生肯定要指出来,当学生做得好的时候,他会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他总是要让学生做得更好。”
“周先生的身教就能让学生不能不严。”弟子介万奇教授对周先生的“重导”和“求新”感触尤深。他说,周先生的“重导”,是重视引导而不直接代替学生去做,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周先生并不注重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他更关注的是学生所做课题的创新点是什么。他要求学生一定要追求前沿的东西,要么在科学原理上有所创新,要么在工程上有所创新,即要解决实际问题。“周老师做的研究方向总是有点超前,有点标新立异,国内的同行大家们都密切关注着周老师在做什么。”
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周尧和还一直倡导“ECO精神”。“ECO”是“Excellent”“Cooperative”和“Original”三个词的缩写,就是要有出色的成果、合作的气氛和创新的思维。
周尧和门下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各有建树。周先生倾情培养了包括新中国第一位铸造博士在内的博士研究生50余名,一大批弟子都成了独当一面的学术带头人和总工程师,其中1人获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7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40余人在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任教授。——这是我国凝固科学领域中一支强大的学术力量,正在传承着周先生的学术思想,光大着周先生的科学精神。
3 人格魅力:仰先生懿德,江水泱泱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历来是中华仁人志士崇尚和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周尧和先生之所以令世人敬仰,正在于先生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一辈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
周尧和文静儒雅,谁也想不到1950年冬,在南开大学招募抗美援朝志愿兵的时候,他会报A名。往事如烟,周先生依然记得当年的情形,“我不是一时冲动,事实上报名前思想斗争还很激烈,主要是割舍不下自己十几年的学业。思考再三,还是觉得应该投笔从戎,所以就去报名了。”
1953年5月9日,留学苏联前夕,周尧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信仰,牢记铮铮誓言,践行庄严承诺,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都全部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科学和教育事业。
周尧和对自己的“鉴定”是:拙于交际、情商很低,思想保守、缺少魄力,不过是一个想努力做到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他人的人。
周尧和以他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在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先后被国务院、航空工业部、兵器工业部、全国教育工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优秀教师、“为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201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周尧和“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正如颁奖词所言,周尧和院士是“一位令人仰慕、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一位令学子追随、功勋卓著的一代宗师,中国铸造界的一面旗帜,中国科技界的一份骄傲”。
“青年是中国的未来,青年也是西北工业大学的未来。”周尧和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数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为年轻人搭建成长平台。他说:“青年人要成长成才,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就要甘为人梯,甘做铺路石。”他留下的,是对中国高等教育深沉的渴望和期待,更是对党的教育事业滚烫的心愿。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周尧和将中国道家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奉为治学的圭臬。“严谨、求实、创新”是周尧和治学的三大特质,并自始至终贯穿着他教书育人的历程。
周尧和1927年生于渤海之滨的名门,自幼好学。1950年从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尔后至天津南开大学任教。1953年国家遴选留苏学者,他一举中选进入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攻读研究生,寒窗三年,未回家一次。
听周先生讲,莫斯科漫长冬天的寒冷难以忍受,但他每天早起,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赶到学校学习、研究。作为铸造专业的研究生,需要自己混砂造型、化鋼浇铸、测温剖样,极其辛苦。“周先生以坚韧的意志、求知的激情、卓越的智慧,三年完成学业。以一篇关于铸钢件热裂的研究论文获得苏联副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后来成为苏联铸造专业教科书的经典内容。”弟子介万奇教授说:“周先生的治学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1957年周尧和回国之后,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久违的故土天津来到西安,成为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的奠基人。在当时大学以教学为主的大环境下,周先生和几位同事在西北工业大学开铸造技术科学研究的先河,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着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工作。周先生一篇“保温冒口”的研究论文被作为1979年中国铸造学会推荐的官方论文,在国际铸造会议上宣读,震撼国际学人。《光明日报》报道称,“周尧和在勇攀铸造的珠穆朗玛峰”。
“一个保温冒口做出了很深的学问。”弟子介万奇教授说,这一成果推动了铸造现代化的步伐,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成果198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周先生历来重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并力求把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弟子黄卫东教授说,周先生总是以敏锐的眼光关注着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的新需求,做对国家经济建设意义重大的课题,并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创造求新的魅力。
2 为师魅力:数国之梁栋,一代宗师
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周尧和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奉为师者的圭臬。周尧和学术技艺精湛,更是德才双馨的教育家。
1981年周尧和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首批博士生导师。从教大半个世纪以来,周尧和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他说,“我们西工大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流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
“从严、重导、求新”,是周尧和培养研究生的核心理念。
“周先生的‘严’是出了名的,作为先生的弟子,无不‘怕’先生。这不仅因为他不苟言笑的举止,更缘于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科研作风。”弟子王浩伟教授说,周先生的“严”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对科研和教学的高标准要求。他在为学生批阅论文时,连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学生们都知道平庸在他那里是通不过的。“学生做得不好时,先生肯定要指出来,当学生做得好的时候,他会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他总是要让学生做得更好。”
“周先生的身教就能让学生不能不严。”弟子介万奇教授对周先生的“重导”和“求新”感触尤深。他说,周先生的“重导”,是重视引导而不直接代替学生去做,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周先生并不注重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他更关注的是学生所做课题的创新点是什么。他要求学生一定要追求前沿的东西,要么在科学原理上有所创新,要么在工程上有所创新,即要解决实际问题。“周老师做的研究方向总是有点超前,有点标新立异,国内的同行大家们都密切关注着周老师在做什么。”
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周尧和还一直倡导“ECO精神”。“ECO”是“Excellent”“Cooperative”和“Original”三个词的缩写,就是要有出色的成果、合作的气氛和创新的思维。
周尧和门下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各有建树。周先生倾情培养了包括新中国第一位铸造博士在内的博士研究生50余名,一大批弟子都成了独当一面的学术带头人和总工程师,其中1人获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7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40余人在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任教授。——这是我国凝固科学领域中一支强大的学术力量,正在传承着周先生的学术思想,光大着周先生的科学精神。
3 人格魅力:仰先生懿德,江水泱泱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历来是中华仁人志士崇尚和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周尧和先生之所以令世人敬仰,正在于先生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一辈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
周尧和文静儒雅,谁也想不到1950年冬,在南开大学招募抗美援朝志愿兵的时候,他会报A名。往事如烟,周先生依然记得当年的情形,“我不是一时冲动,事实上报名前思想斗争还很激烈,主要是割舍不下自己十几年的学业。思考再三,还是觉得应该投笔从戎,所以就去报名了。”
1953年5月9日,留学苏联前夕,周尧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信仰,牢记铮铮誓言,践行庄严承诺,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都全部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科学和教育事业。
周尧和对自己的“鉴定”是:拙于交际、情商很低,思想保守、缺少魄力,不过是一个想努力做到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他人的人。
周尧和以他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在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先后被国务院、航空工业部、兵器工业部、全国教育工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优秀教师、“为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201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周尧和“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正如颁奖词所言,周尧和院士是“一位令人仰慕、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一位令学子追随、功勋卓著的一代宗师,中国铸造界的一面旗帜,中国科技界的一份骄傲”。
“青年是中国的未来,青年也是西北工业大学的未来。”周尧和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数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为年轻人搭建成长平台。他说:“青年人要成长成才,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就要甘为人梯,甘做铺路石。”他留下的,是对中国高等教育深沉的渴望和期待,更是对党的教育事业滚烫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