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呐喊〉自序 》这篇文章就带有介绍自己生平和思想的意思。这里面反映出相应的时代背景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很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关键词】教学实录;《〈呐喊〉自序》;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思想发展的历程和创作《呐喊》的缘由;2.培养学生抓关键词语和段落,深入理解内涵的能力;3.指导学生有效阅读鲁迅作品,体会鲁迅救国救民的思想。
一、导入
一般读者总是想读其书、思其人,总是想对作者有所了解。当《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读者就在打听作者是谁,后来 《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上连载时,对作者的猜疑就更多了。再后来,鲁迅就把自己写的小说结集出版了,觉得很有必要向读者介绍自己。因此,这篇自序就带有介绍自己生平和思想的意思。这里面反映出相应的时代背景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很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二、分析文本
1.浏览文本,找出“自序”中交代《呐喊》创作缘由的段落和句子
明确:第1节——不能完全忘的一部分“梦”;第21节——金心异的“来访”。
2.“梦”在文中是指什么?为什么称为“梦”?
明确:第4段“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 亲……疾苦”理想和追求。一直未实现的叫“梦”。
3.梦的产生往往与个人的经历密不可分。通读文本,概括鲁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变化过程。
明确:地点、经历、思想变化。
(1)绍兴 医父病(侍亲疾) 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人生浮沉,世态炎凉,从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2)南京 走异路,逃异地(求新知) 追求新知,救国救民
(新的天地,恰是走异路的人创造出来的。正途上的人循规蹈矩,反而接触不到新的知识,新的学问)
(3)仙台 学医(攻医学) 救治病人,促进对维新的信仰
(画片上的中国人,让人印象深刻,鲁迅开始研究国民性的改造)
(4)东京 弃医从文(搞文艺) 改变国人的精神
出《新生》流产 无聊悲哀寂寞,促进自我反省
(以文艺来改变国民精神,也是为了维新。学医也是维新。)
(5)北京 抄古碑 生命暗暗消去,麻醉自己灵魂
与金心异谈话 希望不能抹杀,须听将令
4. 通过对鲁迅人生经历的分析,不难发现,他有过哪些“梦”。这些梦虽然破灭了,却映照出他怎样的内心。
明确: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5.这些好梦的破灭,使鲁迅陷入巨大的悲哀和寂寞,也使他对自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鲁迅反思后的结果是什么,是怎样的外在表现。
明确:结果。一是群众的麻木。先觉者的主张,往往是不为周围的人所理解的,这就是寂寞的根源,亦是改革者的艰难和悲哀之处。正是这种人生的体验,鲁迅写出了《药》的悲剧;二是认识到“自己并非英雄”。
外在表现是回到北京抄古碑,苦闷,找不到变革途径的彷徨。
6.在鲁迅先生启蒙无望的严酷现实面前,苦闷到要麻醉自己的灵魂。《新生》流产了,文艺之梦破灭了,后来作者到了北京,蛰居故都,一时找不到出路。这时候老朋友金心异来了,引出了富有深意,十分精彩的对话。齐读第21节。句子很长,意思很绕。特别是句中“我的确信”“希望”“我之必无的证明”“他之所谓可有”的意思很难理解。我们如果能把这四个关键词语弄懂了,句子也就明白了。我们试图联系上下文段,用原文来回答?
明確:
“我的确信”——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
“希望”——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我之必无的证明”——一间铁屋子,万难破毁的,大嚷,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但是无济于事;
“他之所谓可有”——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說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然而”是对上文的转折,是对自己从前想法、观点的否定,也是对下文的强调,说明自己抛弃了从前的认识,而接受了对方的观点。到此,这个句子意思就完全清楚了:我抛弃了自己从前的认识,接受了对方的观点,开始呐喊战斗。
8.“我抛弃了自己从前的认识,接受了对方的观点,开始呐喊战斗。”接受了对方什么观点呢?唤醒熟睡的人们,打破铁屋子。这里“熟睡的人们”和“铁屋子”各比喻什么?
明确:“麻木的民众”和“黑暗顽固的旧社会”。这样我们就分析提取出了《呐喊》写作的第一目的:唤醒麻木的民众,摧毁旧社会。
9.《呐喊》写作还有没有其他的目的呢?我们齐读23节,分析这个句子。
明确:“已”的意思是什么?(停止)。“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三重否定,不急于呐喊。“本以为”说明原来是不急于呐喊,现在要呐喊战斗。“但”字证明前面的意思不重要,关键是后面的话,还可以删掉“所以”前面的话,因为“所以”之前是原因,“所以”之后是结果。
我们整体把握后,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呐喊几声,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这是《呐喊》写作的第二个目的:鼓舞前驱者,使他们勇于冲锋陷阵。
11.现在我们依次概括归纳出三点。请看:1.唤醒麻木的民 众,摧毁旧社会;2.鼓舞前驱者,勇于冲锋陷阵;3.(呐喊当然须听将令),其中1、2点是为什么要呐喊,而3是说怎样呐喊。
三、总结
鲁迅的《呐喊》是他一生的积淀。他的小说不是娱乐人生的,他是要完成一个责任和使命:为了社会而艺术。他呐喊的目的是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实际上,鲁迅自己也是一个在黑暗里奔驰的猛士,他要把各位青年放到光明的彼岸。
北师大教授王富仁先生把鲁迅比作“中国文化的守夜人”,我以后还读到了很多比喻,仍觉得这个比喻最恰当。鲁迅的高大,正是因为他活在他不朽的文字中。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教学实录;《〈呐喊〉自序》;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思想发展的历程和创作《呐喊》的缘由;2.培养学生抓关键词语和段落,深入理解内涵的能力;3.指导学生有效阅读鲁迅作品,体会鲁迅救国救民的思想。
一、导入
一般读者总是想读其书、思其人,总是想对作者有所了解。当《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读者就在打听作者是谁,后来 《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上连载时,对作者的猜疑就更多了。再后来,鲁迅就把自己写的小说结集出版了,觉得很有必要向读者介绍自己。因此,这篇自序就带有介绍自己生平和思想的意思。这里面反映出相应的时代背景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很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二、分析文本
1.浏览文本,找出“自序”中交代《呐喊》创作缘由的段落和句子
明确:第1节——不能完全忘的一部分“梦”;第21节——金心异的“来访”。
2.“梦”在文中是指什么?为什么称为“梦”?
明确:第4段“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 亲……疾苦”理想和追求。一直未实现的叫“梦”。
3.梦的产生往往与个人的经历密不可分。通读文本,概括鲁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变化过程。
明确:地点、经历、思想变化。
(1)绍兴 医父病(侍亲疾) 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人生浮沉,世态炎凉,从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2)南京 走异路,逃异地(求新知) 追求新知,救国救民
(新的天地,恰是走异路的人创造出来的。正途上的人循规蹈矩,反而接触不到新的知识,新的学问)
(3)仙台 学医(攻医学) 救治病人,促进对维新的信仰
(画片上的中国人,让人印象深刻,鲁迅开始研究国民性的改造)
(4)东京 弃医从文(搞文艺) 改变国人的精神
出《新生》流产 无聊悲哀寂寞,促进自我反省
(以文艺来改变国民精神,也是为了维新。学医也是维新。)
(5)北京 抄古碑 生命暗暗消去,麻醉自己灵魂
与金心异谈话 希望不能抹杀,须听将令
4. 通过对鲁迅人生经历的分析,不难发现,他有过哪些“梦”。这些梦虽然破灭了,却映照出他怎样的内心。
明确: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5.这些好梦的破灭,使鲁迅陷入巨大的悲哀和寂寞,也使他对自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鲁迅反思后的结果是什么,是怎样的外在表现。
明确:结果。一是群众的麻木。先觉者的主张,往往是不为周围的人所理解的,这就是寂寞的根源,亦是改革者的艰难和悲哀之处。正是这种人生的体验,鲁迅写出了《药》的悲剧;二是认识到“自己并非英雄”。
外在表现是回到北京抄古碑,苦闷,找不到变革途径的彷徨。
6.在鲁迅先生启蒙无望的严酷现实面前,苦闷到要麻醉自己的灵魂。《新生》流产了,文艺之梦破灭了,后来作者到了北京,蛰居故都,一时找不到出路。这时候老朋友金心异来了,引出了富有深意,十分精彩的对话。齐读第21节。句子很长,意思很绕。特别是句中“我的确信”“希望”“我之必无的证明”“他之所谓可有”的意思很难理解。我们如果能把这四个关键词语弄懂了,句子也就明白了。我们试图联系上下文段,用原文来回答?
明確:
“我的确信”——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
“希望”——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我之必无的证明”——一间铁屋子,万难破毁的,大嚷,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但是无济于事;
“他之所谓可有”——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說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然而”是对上文的转折,是对自己从前想法、观点的否定,也是对下文的强调,说明自己抛弃了从前的认识,而接受了对方的观点。到此,这个句子意思就完全清楚了:我抛弃了自己从前的认识,接受了对方的观点,开始呐喊战斗。
8.“我抛弃了自己从前的认识,接受了对方的观点,开始呐喊战斗。”接受了对方什么观点呢?唤醒熟睡的人们,打破铁屋子。这里“熟睡的人们”和“铁屋子”各比喻什么?
明确:“麻木的民众”和“黑暗顽固的旧社会”。这样我们就分析提取出了《呐喊》写作的第一目的:唤醒麻木的民众,摧毁旧社会。
9.《呐喊》写作还有没有其他的目的呢?我们齐读23节,分析这个句子。
明确:“已”的意思是什么?(停止)。“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三重否定,不急于呐喊。“本以为”说明原来是不急于呐喊,现在要呐喊战斗。“但”字证明前面的意思不重要,关键是后面的话,还可以删掉“所以”前面的话,因为“所以”之前是原因,“所以”之后是结果。
我们整体把握后,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呐喊几声,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这是《呐喊》写作的第二个目的:鼓舞前驱者,使他们勇于冲锋陷阵。
11.现在我们依次概括归纳出三点。请看:1.唤醒麻木的民 众,摧毁旧社会;2.鼓舞前驱者,勇于冲锋陷阵;3.(呐喊当然须听将令),其中1、2点是为什么要呐喊,而3是说怎样呐喊。
三、总结
鲁迅的《呐喊》是他一生的积淀。他的小说不是娱乐人生的,他是要完成一个责任和使命:为了社会而艺术。他呐喊的目的是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实际上,鲁迅自己也是一个在黑暗里奔驰的猛士,他要把各位青年放到光明的彼岸。
北师大教授王富仁先生把鲁迅比作“中国文化的守夜人”,我以后还读到了很多比喻,仍觉得这个比喻最恰当。鲁迅的高大,正是因为他活在他不朽的文字中。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