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集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有丰富的德育资源。文章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通过朗读,情感熏陶,巧用作者的背景简介,挖掘教材内容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语文学科中注重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德行水平,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关键字:德育 语文教学 渗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陶行知把教育学理论归结为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这“做人”的基本含义就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语文这一学科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既具有思想性、趣味性,又富有形象性,此外语文课也含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因素。在语文学科中注重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德行水平,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从语文德育心理来看,重点抓住学生的德育心理倾向和应该达到的德育心理水平,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和从事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心理保证。《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它阐明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任务和要求。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加强与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坚持“文”与“道”的统一,坚持语文保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值得教育者认真探索的。
1.以朗读育人
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占据着十分重要地位。“感人心者,莫先乎于人”,文章不是无情物,声情并茂的朗读教学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它是表现情感、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手段,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和领悟,有利于提高阅读、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有语言而思想,有形式而内容,既弄懂辞章,又通晓义理,从而确立信念,鼓励学生把信念付诸于实践。例如,学习《将相和》,课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环环相扣,贯串的中心是蔺相如“先国家之急”的思想。为此,他可以延叱秦王,甘就汤镬,而保全了国宝,他不惜以“颈血溅大王”,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他一再对廉颇忍让,是为了国家的团结稳定。蔺相如这种义薄云天的爱国情怀,要在教学中转化为学生的信念,从而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民族做贡献。叶圣陶说:“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的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之影响。
2情感熏陶育人
教学课文应该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的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3、巧用作者的背景简介育人
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不仅以自己的文章感染读者,而且以自身的经历来给读者以极大的启示。因此,在上新课之前,首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溶于其中。如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对学生熟悉的作家鲁迅,补充介绍他的弃医从文经历,让学生明白:鲁迅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呼醒国民,拯救祖国。此外,教材中还描写了不少历史人物中的爱国志士,他们身上凝聚着深厚的爱国之情、至死不渝的报国之志。这些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如不计个人恩怨,一心维护国家利益的蔺相如;竭忠为国,勇于改过的廉颇,这两个人物给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大家的好榜样,在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之间有了小矛盾,就纷纷效仿廉蔺的高风亮节,这样同学之间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自身也养成了良好的美德。
4挖掘教材育人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思想教育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为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如讲授人教版第八册第22课《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组织学生向家长了解父母小时候所生活的状况,之后讨论如果自己当时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怎么样,如果在没有水喝的地方你会怎么做,先让学生自己发言,然后教学文中深层的含义,让学生能对军人以及革命领导人产生敬佩之情,借此来培养学生要为他人着想的情操。这样在潛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了要尽自己的力量,做一些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情,让自己成为乐于助人且无私奉献的人。
总之,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发挥学科优势,不断探索,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字:德育 语文教学 渗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陶行知把教育学理论归结为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这“做人”的基本含义就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语文这一学科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既具有思想性、趣味性,又富有形象性,此外语文课也含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因素。在语文学科中注重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德行水平,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从语文德育心理来看,重点抓住学生的德育心理倾向和应该达到的德育心理水平,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和从事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心理保证。《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它阐明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任务和要求。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加强与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坚持“文”与“道”的统一,坚持语文保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值得教育者认真探索的。
1.以朗读育人
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占据着十分重要地位。“感人心者,莫先乎于人”,文章不是无情物,声情并茂的朗读教学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它是表现情感、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手段,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和领悟,有利于提高阅读、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有语言而思想,有形式而内容,既弄懂辞章,又通晓义理,从而确立信念,鼓励学生把信念付诸于实践。例如,学习《将相和》,课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环环相扣,贯串的中心是蔺相如“先国家之急”的思想。为此,他可以延叱秦王,甘就汤镬,而保全了国宝,他不惜以“颈血溅大王”,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他一再对廉颇忍让,是为了国家的团结稳定。蔺相如这种义薄云天的爱国情怀,要在教学中转化为学生的信念,从而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民族做贡献。叶圣陶说:“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的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之影响。
2情感熏陶育人
教学课文应该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的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3、巧用作者的背景简介育人
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不仅以自己的文章感染读者,而且以自身的经历来给读者以极大的启示。因此,在上新课之前,首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溶于其中。如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对学生熟悉的作家鲁迅,补充介绍他的弃医从文经历,让学生明白:鲁迅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呼醒国民,拯救祖国。此外,教材中还描写了不少历史人物中的爱国志士,他们身上凝聚着深厚的爱国之情、至死不渝的报国之志。这些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如不计个人恩怨,一心维护国家利益的蔺相如;竭忠为国,勇于改过的廉颇,这两个人物给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大家的好榜样,在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之间有了小矛盾,就纷纷效仿廉蔺的高风亮节,这样同学之间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自身也养成了良好的美德。
4挖掘教材育人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思想教育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为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如讲授人教版第八册第22课《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组织学生向家长了解父母小时候所生活的状况,之后讨论如果自己当时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怎么样,如果在没有水喝的地方你会怎么做,先让学生自己发言,然后教学文中深层的含义,让学生能对军人以及革命领导人产生敬佩之情,借此来培养学生要为他人着想的情操。这样在潛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了要尽自己的力量,做一些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情,让自己成为乐于助人且无私奉献的人。
总之,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发挥学科优势,不断探索,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