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文就是语句非常优美的文章。美文之“美”,一是指形式美,包括遣词造句、音韵节律,品读再三,如行山阴道上,美不胜收。二是指内容美,慧眼独具,一语中的,或如石上清泉,悦人耳目;或如霹雳乍响,振聋发聩。所谓培养写作美文能力,是指培养学生作文能够做到思想感情真挚,意境优美,语言流畅,文字工丽,具有情感美、画面美、语言美、构思巧等完美创新的写作能力。
每年高考阅卷,总有不少教师慨叹美文太少。审视当前高中学生作文现状,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一)内容空洞贫乏,主题消极,立意不高。(二)行文艰涩,条理不清,书写潦草。(三)叙述类文章记流水账现象比较严重。(四)论述类文章所选论据过于陈旧。说理时不善于运用比喻说理、类比说理,论证方法单一。(五)文章布局或老套单一,套作严重;或平铺直叙,索然无味,内容和形式融合欠和谐。(六)语言苍白无力,词不达意。而那些真正的美文,诵之如行云流水,读之如金声玉振,观之如明霞散绮,能给人以美的启迪和心灵的震撼,二者迥然不同。
一、为什么要培养高中学生写作美文的能力
(一)美育教育的需要《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审美情趣就是指审美教育。没有审美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代新人。我们要通过写作美文这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客观事物获得正确的认识和升华,从而达到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
(二)思维品质培养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传统的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端是语言脱离思维。他说:“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纵观历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不难发现,对哲理思辨能力的考查从未间断过。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1999年),体现一分为二的观点,即记忆移植的优劣性;“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体现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观点;“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2004年),体现多角度看问题的观点。这样看来,在所有的写作能力培养中,思维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服务学生的写作,从而让学生写出更多的美文,成为中学语文老师的追求。
(三)更新习作教学理念的需要《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习作教学的新理念: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强调写作中要张扬个性的意识,主张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这些新理念将习作教学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引领高中作文教学在差异中实现质的飞跃,必将提升教师培养学生习作美文能力的空间。
二、培养高中学生习作美文能力的策略
(一)树大阅读理念,厚积才能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树大阅读理念,就是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诗文名著,这样,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屈原诗作《离骚》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表现出对腐朽势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进步理想的积极追求,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李白《蜀道难》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怀;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斗争的顽强意志和敢于冒险、勤勉自立的精神……无不闪烁着作者灵魂美丽的光辉。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是世界文化的精华、人类思想的宝库,语文教师要当好学生“书山”的导游、“学海”的舵手、生活的益友,引导学生从有益的读物中细心体悟人性之美,使学生得到至纯至真的情感熏染,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感悟生活中的人性之美,在写作中自然渗透真、善、美的情感。
(二)“作文”必先“做人”,强化人格教育著名教育理论家杨东平说:“中学作文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可以说,学生们的作文中出现的语言枯燥乏味、缺少个性、千人一面的状况,正是一种精神内核空虚和缺失的表现。因此,要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让人性的光辉闪耀在文章中,以“人品”导“文品”,以“人品”促“文品”,使高尚的人格能够现于作文中。
(三)触发学生感悟,追求和畅表达感悟是指人们对自然和社会中某种现象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感悟作文是以触发、培养和应用学生的感悟为目的的一种作文形式。要让学生深味人生百态,感悟世间真情;亲近自然景物,感悟山水清音;关注社会生活,感悟时代脉搏;钩沉历朝旧事,感悟历史变迁;缅怀历史人物,感悟人生真谛。以获得感悟为出发点,以表达感悟为终极目标,触发学生感悟,有“感”而写,有“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抒写本我真我,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四)引导观察生活,发掘美的素材别林斯基说:“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不是吗?古代诗人凭着他们的慧眼,捕捉到了一个个美的画面。王之涣登颧雀楼,发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呼号,表现了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王维初春送元二使安西,奉劝友人“更尽一杯酒”,表达了人们远别时的那种真挚关切的感情;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描绘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盎然春意……生活是美的宝库,但学生如果不注意观察,不善于捕捉,不懂得品味,美的瞬间就如过眼烟云、随风而逝。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品味生活,善于发掘美的素材,不断增强学生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感觉能力。
(五)讲究写作技巧,匠心才能独运
1.巧设美的结构,美文浑然天成。美的篇章不仅需要美的素材,还需要美的结构。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做到“言之有序”是学生每次写作前都必须认真思索的。作家柳青在回答“你每一次写作,感觉最困难的是在什么地方”这一问题时说:“最困难的是结构,或者说组织矛盾。”这说明组织好文章的结构,确实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因此,指导学生巧设美的结构,是培养学生习作美文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善于遣词造句,汇成诗意语言。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话强调了语言美、有文采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古今中外,在文学上有造诣的人无不对语言进行过反复锤炼。《人间词话》云:“‘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中学生更要养成修改、锤炼语言的习惯,力求在规范、准确的前提下,富有自己的个性:或形象生动、或典雅别致、或酣畅淋漓、或机智幽默。只有养成仔细斟酌、精益求精的用语习惯,优美的文字才会自然流淌于笔端。
3.善于运用典故,增强文章底蕴。在写作中,使用典故,借助历史与现实在相似性基础上的相互映照,表达一定的思想与情感,并能达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名篇佳句、文化名人……把我们有限的文化积淀化为鲜活的语言,把浅显的历史陈迹开发为有价值的典故,援古证今,为我所用,编织诗意,展示自我。当然,活用典故,不是简单的材料罗列、词语堆积,而是水乳交融、浑然天成地把情感思想的表达发挥到极致,这样,一定会写出诗意隽永的佳作来!
4.重视文章修改,书写规范汉字。古今文章大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视文章修改的美谈。欧阳修改文章是“书而傅之屋壁,出入观省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手稿,在反复读了两百遍后才定稿付印。对高中生而言,平时养成勤修改的习惯对学生写作美文能力的形成也是大有帮助的。另外,力求书写美。语文教师宜从学生进入中学开始起指导学生认真临帖练习硬笔书法。因为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
5.运用表达手法,巧手炼成美文。首先是情景交融法。情景交融,就是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作文的缀句连篇中,倾注情感,营造诗意。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们写作也应是这样,作文则情满于文,造句则意溢于句。其次是虚实相生法。虚与实本身是一对哲学范畴的概念,在抒情性较强的作文中,表现为实景和虚景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实景能使所描写的形象得到集中充分的表现,虚景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果只实不虚,势必拥塞呆板,令人窒息;如果只虚不实,便空洞无物,不着边际;只有虚实相生,才能产生无穷的意味和悠远的境界。最后是物象妙合法。古人将“诗意”、“意境”的有无,作为衡量抒情作品艺术高低、质量好坏的标准。所谓诗意和意境,无非是巧妙调动视、听、嗅、味、触等诸多审美感觉器官,摄取远近高低各种角度的画面,立体、全方位地再现大自然物象,使笔下的景物和读者的审美理想“妙合无垠”,产生盎然的诗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玉秋.中学生作文学习与人的发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江少川.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吴立岗.苏联教育家改革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韦雄)
每年高考阅卷,总有不少教师慨叹美文太少。审视当前高中学生作文现状,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一)内容空洞贫乏,主题消极,立意不高。(二)行文艰涩,条理不清,书写潦草。(三)叙述类文章记流水账现象比较严重。(四)论述类文章所选论据过于陈旧。说理时不善于运用比喻说理、类比说理,论证方法单一。(五)文章布局或老套单一,套作严重;或平铺直叙,索然无味,内容和形式融合欠和谐。(六)语言苍白无力,词不达意。而那些真正的美文,诵之如行云流水,读之如金声玉振,观之如明霞散绮,能给人以美的启迪和心灵的震撼,二者迥然不同。
一、为什么要培养高中学生写作美文的能力
(一)美育教育的需要《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审美情趣就是指审美教育。没有审美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代新人。我们要通过写作美文这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客观事物获得正确的认识和升华,从而达到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
(二)思维品质培养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传统的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端是语言脱离思维。他说:“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纵观历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不难发现,对哲理思辨能力的考查从未间断过。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1999年),体现一分为二的观点,即记忆移植的优劣性;“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体现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观点;“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2004年),体现多角度看问题的观点。这样看来,在所有的写作能力培养中,思维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服务学生的写作,从而让学生写出更多的美文,成为中学语文老师的追求。
(三)更新习作教学理念的需要《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习作教学的新理念: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强调写作中要张扬个性的意识,主张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这些新理念将习作教学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引领高中作文教学在差异中实现质的飞跃,必将提升教师培养学生习作美文能力的空间。
二、培养高中学生习作美文能力的策略
(一)树大阅读理念,厚积才能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树大阅读理念,就是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诗文名著,这样,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屈原诗作《离骚》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表现出对腐朽势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进步理想的积极追求,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李白《蜀道难》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怀;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斗争的顽强意志和敢于冒险、勤勉自立的精神……无不闪烁着作者灵魂美丽的光辉。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是世界文化的精华、人类思想的宝库,语文教师要当好学生“书山”的导游、“学海”的舵手、生活的益友,引导学生从有益的读物中细心体悟人性之美,使学生得到至纯至真的情感熏染,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感悟生活中的人性之美,在写作中自然渗透真、善、美的情感。
(二)“作文”必先“做人”,强化人格教育著名教育理论家杨东平说:“中学作文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可以说,学生们的作文中出现的语言枯燥乏味、缺少个性、千人一面的状况,正是一种精神内核空虚和缺失的表现。因此,要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让人性的光辉闪耀在文章中,以“人品”导“文品”,以“人品”促“文品”,使高尚的人格能够现于作文中。
(三)触发学生感悟,追求和畅表达感悟是指人们对自然和社会中某种现象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感悟作文是以触发、培养和应用学生的感悟为目的的一种作文形式。要让学生深味人生百态,感悟世间真情;亲近自然景物,感悟山水清音;关注社会生活,感悟时代脉搏;钩沉历朝旧事,感悟历史变迁;缅怀历史人物,感悟人生真谛。以获得感悟为出发点,以表达感悟为终极目标,触发学生感悟,有“感”而写,有“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抒写本我真我,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四)引导观察生活,发掘美的素材别林斯基说:“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不是吗?古代诗人凭着他们的慧眼,捕捉到了一个个美的画面。王之涣登颧雀楼,发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呼号,表现了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王维初春送元二使安西,奉劝友人“更尽一杯酒”,表达了人们远别时的那种真挚关切的感情;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描绘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盎然春意……生活是美的宝库,但学生如果不注意观察,不善于捕捉,不懂得品味,美的瞬间就如过眼烟云、随风而逝。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品味生活,善于发掘美的素材,不断增强学生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感觉能力。
(五)讲究写作技巧,匠心才能独运
1.巧设美的结构,美文浑然天成。美的篇章不仅需要美的素材,还需要美的结构。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做到“言之有序”是学生每次写作前都必须认真思索的。作家柳青在回答“你每一次写作,感觉最困难的是在什么地方”这一问题时说:“最困难的是结构,或者说组织矛盾。”这说明组织好文章的结构,确实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因此,指导学生巧设美的结构,是培养学生习作美文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善于遣词造句,汇成诗意语言。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话强调了语言美、有文采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古今中外,在文学上有造诣的人无不对语言进行过反复锤炼。《人间词话》云:“‘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中学生更要养成修改、锤炼语言的习惯,力求在规范、准确的前提下,富有自己的个性:或形象生动、或典雅别致、或酣畅淋漓、或机智幽默。只有养成仔细斟酌、精益求精的用语习惯,优美的文字才会自然流淌于笔端。
3.善于运用典故,增强文章底蕴。在写作中,使用典故,借助历史与现实在相似性基础上的相互映照,表达一定的思想与情感,并能达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名篇佳句、文化名人……把我们有限的文化积淀化为鲜活的语言,把浅显的历史陈迹开发为有价值的典故,援古证今,为我所用,编织诗意,展示自我。当然,活用典故,不是简单的材料罗列、词语堆积,而是水乳交融、浑然天成地把情感思想的表达发挥到极致,这样,一定会写出诗意隽永的佳作来!
4.重视文章修改,书写规范汉字。古今文章大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视文章修改的美谈。欧阳修改文章是“书而傅之屋壁,出入观省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手稿,在反复读了两百遍后才定稿付印。对高中生而言,平时养成勤修改的习惯对学生写作美文能力的形成也是大有帮助的。另外,力求书写美。语文教师宜从学生进入中学开始起指导学生认真临帖练习硬笔书法。因为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
5.运用表达手法,巧手炼成美文。首先是情景交融法。情景交融,就是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作文的缀句连篇中,倾注情感,营造诗意。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们写作也应是这样,作文则情满于文,造句则意溢于句。其次是虚实相生法。虚与实本身是一对哲学范畴的概念,在抒情性较强的作文中,表现为实景和虚景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实景能使所描写的形象得到集中充分的表现,虚景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果只实不虚,势必拥塞呆板,令人窒息;如果只虚不实,便空洞无物,不着边际;只有虚实相生,才能产生无穷的意味和悠远的境界。最后是物象妙合法。古人将“诗意”、“意境”的有无,作为衡量抒情作品艺术高低、质量好坏的标准。所谓诗意和意境,无非是巧妙调动视、听、嗅、味、触等诸多审美感觉器官,摄取远近高低各种角度的画面,立体、全方位地再现大自然物象,使笔下的景物和读者的审美理想“妙合无垠”,产生盎然的诗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玉秋.中学生作文学习与人的发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江少川.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吴立岗.苏联教育家改革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