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一位老师都应当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在教育教学中用真诚的爱去感化学生;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学生;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学生,关爱学生……这样才能够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使学生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学习势态,使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汲取丰富的知识,从而投入到社会的大熔炉中锤炼自我,做个社会好公民,为社会发光发热,做贡献。
【关键词】健康的心理、真诚对待学生、行动指导学生、热情感化学生
【正 文】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个提法就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每一位老师更重要的是应当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用真诚的爱去感化学生;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学生;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学生,关爱学生……这样才能够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特别是低中年级的班主任更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地、细心地研究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学习势态,顺利迈过童年的门槛,步入知识的圣地和宫殿,进入人生辉煌的发展阶段,因此,要疏导好学生健康的心理,使他们不误入歧途,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做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用真诚对待学生
“真诚”是拨动学生心弦的钥匙。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首先要诚心赏识学生的才智和能力,真心维护他们的荣誉和自尊;要理解学生的心境和难处,高度信任他们。其次是要真诚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公平公正的评价学生,赏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的和谐愉悦的氛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很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虽然老师不是万能的,但是也不要不懂装懂,而应告诉学生实情,老师不会,愿意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甚至向学生请教,让学生当“小老师”来教老师,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中倡导的师生间的“角色互换”。通过师生的真诚相处、角色互换,学生也会逐步养成求真务实的作风,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中说真话、掏真勁、办真事,积极、自觉、大胆、主动地去做,把事做得更好。
二、以行动指导学生
“行动”是心理沟通的保障。要让学生心理上理解你,行动上跟着你,你自己就得站得正,行得好,走在先。以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为此,作为教师,在知识上要先人一步,深入一层,为学生所佩服;任何事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学生所敬仰;在生活上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为学生所感动。既能做一位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优秀教师,又能做一位善于当家、精于领导的管理行家里手。只有行得正,才能引导学生向正确的目标迈进。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等都有了张扬的空间,展示的平台时,他们就自然而然的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心理健全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用热情感化学生
“热情”是心理共融的催化剂。用“热情”触动学生的心扉,才能唤起深层次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因此,教师要努力在“情”字上下功夫,变无情管理为有情管理,设法创造一种以情感沟通为基础的心理效应场。这就是要求我们做到“三多”:对学生在学习上多指导、多培养;生活上多照顾、多体贴;他们有了错误要多理解、多帮助。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热情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爱需要教育,教育也更需要爱。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老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不是靠威严,更不能靠训斥,最靠得住的是老师和学生坦诚相对,用真诚的爱心对待学生,以率先垂范的行动指导学生,用炉火一样的热情感化学生,这样才能够在融融的爱意中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使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汲取丰富的知识,从而投入到社会的大熔炉中锤炼自我,做个社会好公民,为社会发光发热,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敏.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J].华夏教师,2018(35):65-66.
【关键词】健康的心理、真诚对待学生、行动指导学生、热情感化学生
【正 文】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个提法就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每一位老师更重要的是应当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用真诚的爱去感化学生;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学生;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学生,关爱学生……这样才能够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特别是低中年级的班主任更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地、细心地研究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学习势态,顺利迈过童年的门槛,步入知识的圣地和宫殿,进入人生辉煌的发展阶段,因此,要疏导好学生健康的心理,使他们不误入歧途,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做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用真诚对待学生
“真诚”是拨动学生心弦的钥匙。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首先要诚心赏识学生的才智和能力,真心维护他们的荣誉和自尊;要理解学生的心境和难处,高度信任他们。其次是要真诚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公平公正的评价学生,赏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的和谐愉悦的氛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很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虽然老师不是万能的,但是也不要不懂装懂,而应告诉学生实情,老师不会,愿意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甚至向学生请教,让学生当“小老师”来教老师,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中倡导的师生间的“角色互换”。通过师生的真诚相处、角色互换,学生也会逐步养成求真务实的作风,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中说真话、掏真勁、办真事,积极、自觉、大胆、主动地去做,把事做得更好。
二、以行动指导学生
“行动”是心理沟通的保障。要让学生心理上理解你,行动上跟着你,你自己就得站得正,行得好,走在先。以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为此,作为教师,在知识上要先人一步,深入一层,为学生所佩服;任何事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学生所敬仰;在生活上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为学生所感动。既能做一位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优秀教师,又能做一位善于当家、精于领导的管理行家里手。只有行得正,才能引导学生向正确的目标迈进。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等都有了张扬的空间,展示的平台时,他们就自然而然的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心理健全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用热情感化学生
“热情”是心理共融的催化剂。用“热情”触动学生的心扉,才能唤起深层次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因此,教师要努力在“情”字上下功夫,变无情管理为有情管理,设法创造一种以情感沟通为基础的心理效应场。这就是要求我们做到“三多”:对学生在学习上多指导、多培养;生活上多照顾、多体贴;他们有了错误要多理解、多帮助。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热情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爱需要教育,教育也更需要爱。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老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不是靠威严,更不能靠训斥,最靠得住的是老师和学生坦诚相对,用真诚的爱心对待学生,以率先垂范的行动指导学生,用炉火一样的热情感化学生,这样才能够在融融的爱意中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使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汲取丰富的知识,从而投入到社会的大熔炉中锤炼自我,做个社会好公民,为社会发光发热,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敏.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J].华夏教师,2018(3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