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中,存在个别学校教师人数少、资历浅和工作杂等实际困难,造成教研力度不够和质量不高。深圳市福田区信息技术教研组近年来借助网络教研构建教研共同体,开展了区域协作教研的探索与实践,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研质量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信息技术;区域教研;网络教研
深圳市福田区从成立信息技术教研组之后,就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和尝试,试图探索出区域内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的解决方法。福田区信息技术教研组确立了“围绕两个根本、抓住四个工作重点、实现三个目标”的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工作计划。“抓住两个根本”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四个工作重点”是推广网络教研,促进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规范课堂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优质课堂;开展多形式、富特色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建设为教学服务的实用课题,开展科学高效的教学科研,最终实现“教学工作方面有成效、教研工作方面有创新、科研工作方面有成果”三个目标。
一、创新区域网络教研的新常态,提高教学研究的时效性
(一)建立教研QQ群,实现无障碍沟通
区信息技术教研组成立之后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信息技术教研QQ群的创建。利用“QQ群”的强大功能,将现实中的教研活动有效延伸到网络,使评课、议课不再受限时空限制;“QQ群文件共享”轻松地实现了常用及优秀软件资源的共享;“QQ群邮件”高效地完成了公文的上传下达,也可以方便地完成简单的问卷调查;“QQ群相册”如实地记录了教研活动的点点滴滴。
信息技术教师们平时作为“群成员”在QQ群中展开积极的交流,讨论学科教学,共同切磋,相互启发,分享自己的教学方法、技巧和思路;教师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方面的困惑能够在群里迅速得到大家的技术指导和帮助;教研员和思路开阔的老师常常在群里发布代表新教育理念和方向的文章和信息;大家还在群里交流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生活感悟。“天天看一看,有空聊一聊”,真诚的沟通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二)建立兴趣小组微信群,促进校际交流
线上活动丰富多彩,线下活动也不能贫乏。为了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增强凝聚力,保持QQ群的生命力,我们利用微信群的灵活、便利的优势,在QQ群的基础上,另外成立了各种微信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线下活动。这些兴趣小组既有学科特色的教学研究、绘画与动画、摄影摄像、网络管理与程序设计等,又有文体类别的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学科特色兴趣小组,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的专题研讨,让大家走出独学无友,凭个体经验工作学习的困境;文体特色兴趣小组,各学校轮换坐庄式地组织活动,加强了校际之间的了解,建立了浓厚的感情,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的核心是爱,教研也不例外,从线下走上线上,我们消除了时空的限制;从线上走下线下,我们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
(三)建立教师个人空间,实现经验共享
QQ群和微信群沟通的优点在于及时快捷,但是缺点在于难以沉淀经验,积累成果。为此,区信息技术教研组利用区统建的MCS知识社区,实现教师个人空间和集体专题研讨相结合的网络教研。教师个人空间记录教师的网络工作日记和个人主页,教师可以以博客的方式讲述自己工作学习的酸甜苦辣,述说教学工作的体会和感受,记录教学中碰到的困难与思考等教研足迹。专题教研活动,是大家围绕着课例点评、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典型教育案例或热点教育主题“畅所欲言”,大家的集体智慧积蓄成为区域教研资源“蓄水池”。网络教研不仅有效拓宽了教研途径,有效消除了时空限制,形成系统的网络教研体系,让教研从浅层次的自发的研讨转变成更深入、更系统的教育教学研究,而且增强了全区教师的凝聚力,唤醒了他们的专业意识,让教学研讨成为教师生活的常态。
(四)建立协作式教与学平台,实现集体智慧沉淀
“上海市教育功臣”刘京海校长曾经说:“把优秀教师的经验转化为更多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师资提高的捷径。”基于信息技术教师年纪轻、教学经验不足且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的现状,集区骨干教师的力量来完成学科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资源,以供全区教师共享使用,也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捷径。
从2010年开始,区信息技术教师教研组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学习管理平台,开始探索基于网络平台实现传统集中备课的模式,开展了《构建区域性协作式教与学网络平台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打造“教师可持续建构并发展自己的知识,组成教研共同体,形成可以自由借鉴和运用的知识资源”的网络平台。该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协作式完成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建设,还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充分共享,教师能以“转载”的方式,轻松实现个性化应用。此外,该平台还增加了网上教学管理的功能,实现学生在线小组讨论学习与互动、快捷高效的在线检测与评价、学生作品管理与评价等功能。网络平台为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建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经验与教学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集体智慧也有力推进了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二、以校本研修活动为基础,构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
信息技术教研组在市、区教科院教师发展部的大力支持下,以更新理念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师研修活动,构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举办科组长书面评课比赛,引导教研组长多角度分析课堂的目标设定、教学环节、学生参与度、学生知识建构、学生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细节,让学科组长的教研能力得到提高,并以点带面,促进各校教研能力的整体提升;举办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锻炼、展示的舞台,通过相互观摩、取长补短,提高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每学期分学段举行教研公开课评课研修活动,不仅成了教师迅速成长的舞台,课后评课的思想碰撞也让全体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提升,并将讨论延伸到QQ群中,更是大大拓展了大家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培训,邀请国内一流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为全区信息技术教师带来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并用全新的学习体验,引领教师们深入思考数字化时代的课程变革。
一系列长期、全面、细致的研修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专业的指引和广阔的舞台,让其享受职业的乐趣和意义,感受生命的价值,从而形成一支理念领先、专业过硬、合作高效的优秀教研队伍。
三、成立区级特色工作室,开展科学高效的教学科研工作
通过参与区名师和特色工作室的评选,成立多个具有学科特色的工作室,例如“机器人教育”“3D打印”“数字绘画”等,每个工作室招收近十名不同学校的教师为成员,围绕共同确定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和辐射至全区。
例如在“机器人教育”方面,为了探索有效的机器人教学模式,在市区教育局支持下,为实验学校购置机器人套装,并在区内多次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并编写实验教材。特色工作室成立后,汇集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多次开展区、市级公开研讨课,并借助“协作式教与学平台”积累的资源和课例,完成省版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小学、初中两分册的教材和教参的编写。
经过几年跨校的信息技术学科区域协作教研的实践,福田区信息技术教研在教学科研、教师教学比赛、学生信息竞赛等处处开花。信息技术教研团队承担了全区中小学科普教材《数字化生活》的编写工作,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共9册的系列科普教材已出版并在全省推廣使用。在市级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连续多年获优秀组织奖。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在论文及教学交流活动中获得全国及省、市一等奖,并有大量信息技术教研论文发表。信息技术教师辅导的学生活动也蓬勃发展,市级及区级的科技节、网络夏令营和创客节活动,省级乃至全国的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NOC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比赛中大批师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关键词:信息技术;区域教研;网络教研
深圳市福田区从成立信息技术教研组之后,就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和尝试,试图探索出区域内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的解决方法。福田区信息技术教研组确立了“围绕两个根本、抓住四个工作重点、实现三个目标”的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工作计划。“抓住两个根本”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四个工作重点”是推广网络教研,促进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规范课堂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优质课堂;开展多形式、富特色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建设为教学服务的实用课题,开展科学高效的教学科研,最终实现“教学工作方面有成效、教研工作方面有创新、科研工作方面有成果”三个目标。
一、创新区域网络教研的新常态,提高教学研究的时效性
(一)建立教研QQ群,实现无障碍沟通
区信息技术教研组成立之后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信息技术教研QQ群的创建。利用“QQ群”的强大功能,将现实中的教研活动有效延伸到网络,使评课、议课不再受限时空限制;“QQ群文件共享”轻松地实现了常用及优秀软件资源的共享;“QQ群邮件”高效地完成了公文的上传下达,也可以方便地完成简单的问卷调查;“QQ群相册”如实地记录了教研活动的点点滴滴。
信息技术教师们平时作为“群成员”在QQ群中展开积极的交流,讨论学科教学,共同切磋,相互启发,分享自己的教学方法、技巧和思路;教师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方面的困惑能够在群里迅速得到大家的技术指导和帮助;教研员和思路开阔的老师常常在群里发布代表新教育理念和方向的文章和信息;大家还在群里交流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生活感悟。“天天看一看,有空聊一聊”,真诚的沟通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二)建立兴趣小组微信群,促进校际交流
线上活动丰富多彩,线下活动也不能贫乏。为了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增强凝聚力,保持QQ群的生命力,我们利用微信群的灵活、便利的优势,在QQ群的基础上,另外成立了各种微信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线下活动。这些兴趣小组既有学科特色的教学研究、绘画与动画、摄影摄像、网络管理与程序设计等,又有文体类别的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学科特色兴趣小组,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的专题研讨,让大家走出独学无友,凭个体经验工作学习的困境;文体特色兴趣小组,各学校轮换坐庄式地组织活动,加强了校际之间的了解,建立了浓厚的感情,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的核心是爱,教研也不例外,从线下走上线上,我们消除了时空的限制;从线上走下线下,我们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
(三)建立教师个人空间,实现经验共享
QQ群和微信群沟通的优点在于及时快捷,但是缺点在于难以沉淀经验,积累成果。为此,区信息技术教研组利用区统建的MCS知识社区,实现教师个人空间和集体专题研讨相结合的网络教研。教师个人空间记录教师的网络工作日记和个人主页,教师可以以博客的方式讲述自己工作学习的酸甜苦辣,述说教学工作的体会和感受,记录教学中碰到的困难与思考等教研足迹。专题教研活动,是大家围绕着课例点评、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典型教育案例或热点教育主题“畅所欲言”,大家的集体智慧积蓄成为区域教研资源“蓄水池”。网络教研不仅有效拓宽了教研途径,有效消除了时空限制,形成系统的网络教研体系,让教研从浅层次的自发的研讨转变成更深入、更系统的教育教学研究,而且增强了全区教师的凝聚力,唤醒了他们的专业意识,让教学研讨成为教师生活的常态。
(四)建立协作式教与学平台,实现集体智慧沉淀
“上海市教育功臣”刘京海校长曾经说:“把优秀教师的经验转化为更多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师资提高的捷径。”基于信息技术教师年纪轻、教学经验不足且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的现状,集区骨干教师的力量来完成学科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资源,以供全区教师共享使用,也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捷径。
从2010年开始,区信息技术教师教研组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学习管理平台,开始探索基于网络平台实现传统集中备课的模式,开展了《构建区域性协作式教与学网络平台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打造“教师可持续建构并发展自己的知识,组成教研共同体,形成可以自由借鉴和运用的知识资源”的网络平台。该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协作式完成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建设,还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充分共享,教师能以“转载”的方式,轻松实现个性化应用。此外,该平台还增加了网上教学管理的功能,实现学生在线小组讨论学习与互动、快捷高效的在线检测与评价、学生作品管理与评价等功能。网络平台为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建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经验与教学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集体智慧也有力推进了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二、以校本研修活动为基础,构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
信息技术教研组在市、区教科院教师发展部的大力支持下,以更新理念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师研修活动,构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举办科组长书面评课比赛,引导教研组长多角度分析课堂的目标设定、教学环节、学生参与度、学生知识建构、学生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细节,让学科组长的教研能力得到提高,并以点带面,促进各校教研能力的整体提升;举办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锻炼、展示的舞台,通过相互观摩、取长补短,提高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每学期分学段举行教研公开课评课研修活动,不仅成了教师迅速成长的舞台,课后评课的思想碰撞也让全体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提升,并将讨论延伸到QQ群中,更是大大拓展了大家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培训,邀请国内一流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为全区信息技术教师带来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并用全新的学习体验,引领教师们深入思考数字化时代的课程变革。
一系列长期、全面、细致的研修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专业的指引和广阔的舞台,让其享受职业的乐趣和意义,感受生命的价值,从而形成一支理念领先、专业过硬、合作高效的优秀教研队伍。
三、成立区级特色工作室,开展科学高效的教学科研工作
通过参与区名师和特色工作室的评选,成立多个具有学科特色的工作室,例如“机器人教育”“3D打印”“数字绘画”等,每个工作室招收近十名不同学校的教师为成员,围绕共同确定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和辐射至全区。
例如在“机器人教育”方面,为了探索有效的机器人教学模式,在市区教育局支持下,为实验学校购置机器人套装,并在区内多次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并编写实验教材。特色工作室成立后,汇集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多次开展区、市级公开研讨课,并借助“协作式教与学平台”积累的资源和课例,完成省版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小学、初中两分册的教材和教参的编写。
经过几年跨校的信息技术学科区域协作教研的实践,福田区信息技术教研在教学科研、教师教学比赛、学生信息竞赛等处处开花。信息技术教研团队承担了全区中小学科普教材《数字化生活》的编写工作,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共9册的系列科普教材已出版并在全省推廣使用。在市级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连续多年获优秀组织奖。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在论文及教学交流活动中获得全国及省、市一等奖,并有大量信息技术教研论文发表。信息技术教师辅导的学生活动也蓬勃发展,市级及区级的科技节、网络夏令营和创客节活动,省级乃至全国的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NOC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比赛中大批师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