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加速了我国银行业由垄断市场向完全竞争市场的过渡,强化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机制,促进了银行业体制改革与完善,产生了一系列的金融效应。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效应、金融创新效应、管理经营效应、人力资源效应等微观效应上,以及宏观政策效应、国际合作效应等宏观效应上。
【关键词】外资银行 进入中国 金融效应
一、市场竞争效应
过去我国银行业之间虽然有竞争,但竞争十分有限,金融垄断存在了很多年。面对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的经济形势,银行业的改革首先就要打破这种国有垄断的局面。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国内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和工具的供给和需求数量增加,企业有了选择的余地。我国银行在争夺国内优秀客户时有了竞争的对象。
外资银行凭借其全球统一授信体系、长期的合作文化以及强大的资金管理系统而为三资企业所认可,其客户目前主要集中在三资企业。虽然目前尚未出现客户大规模向外资银行流动的现象,但1996年12月中央银行允许浦东部分外资银行有条件地经营人民币业务后,上海的部分外资企业纷纷把融资对象转向外资银行,从而使本来经济效益就不高的国内金融机构更加难以获利。可见,中外资银行的客户竞争、特别是高端客户的竞争已经比较激烈。市场选择法则使那些目前国内经营良好的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可能成为外资金融机构以其高质量服务争取到的客户,结果留在国内银行的客户大多是“体弱多病”的企业,产生“劣客驱逐良客”现象。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通过迫使国内银行提高自身效率,从各方面增强自身竞争力,降低了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强化了竞争机制。
目前看来,在我国经营的外资银行大部分是世界排名前1000位的银行,其母行实力强大、资产雄厚。按照英国《银行家》杂志2004年的排名,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12家银行虽然也进入前1000位,但在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资本回报率方面都处于明显劣势。例如,此次排名前30位的银行中,我国的建设银行、工商银行虽然分别列为第21位和第25位,但是相对效益却是较差的,分别为0.54亿美元和3.21亿美元。而其他27家银行的税前平均利润为71亿美元。母行实力的强烈对比,使得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经营的起点较高、技术先进、经营成本较低,打破我国银行业市场多年以来形成的自然垄断局面,降低我国银行业市场高度集中的状况,促使国内银行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保护和扩大现有的市场份额,并试图通过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率来加以实现。
二、金融创新效应
与物质生产部门一样,技术和创新也是促进金融发展、提高金融业效率的重要手段。金融创新是在金融产品、支付体系及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形式方面的无法预见的创造和发展。主要表现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两方面。
首先,外资银行进入将改善我国银行业产品的供给。外资银行在传统银行业务和新兴银行业务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通过技术外溢,将使我国更快掌握先进的业务技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外资银行进入打破了我国传统的封闭型融资状态,促进了我国融资机制的转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银行业产品的供给。外资银行的贷款以利润和效益为目标,既增加了对我国三资企业和中资企业贷款,又使长期被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几乎拒之门外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拥有了向银行融资的机会。同时,外资银行会凭借其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来推销其丰富的金融产品,不断增长市场份额。根据我国入世承诺,随着外资银行逐步向国内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以及入世五年后可以向国内居民提供零售银行业务,国内银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另外,在华外资银行主要业务范围大致集中于:高增值业务、批发业务、金融衍生业务、投资及理财业务。而这些业务往往需要丰富的运作经验,是国内银行的薄弱环节。
其次,外资银行在金融服务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国内的中资银行已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联网,结算等中间业务较以前有较大进步。但外资银行更胜一筹,具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网络优势,对客户已经提供个性化服务。电子化技术的运用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外資银行在硬件和软件配置上的高水平弥补了其分支机构分散性的不足。这种技术上的优势对中资银行构成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也会促使本国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开拓新业务,提高竞争能力。
三、管理经营效应
外资银行进入促进了经营理念的转变。中资银行长期以来将存款和资产规模的扩张作为其主要经营目标,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银行的大量资源都用在拉存款和发放贷款上,但对存贷款的使用方式与效率则考虑得不多。外资银行基于成本效益的计算,确定客户选择战略,以优质服务获得高收益,其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和股东权益的最大化,进而影响到中资银行的经营理念。研究表明,部分中资银行已开始从追求存贷款规模的扩张向实现利润和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转移。
必须承认由于竞争压力迫使中资银行在经营历史短、经营积累少的情况下投入很多资源进行高成本的技术改造,外资银行的进入在短期内增加了我国国内银行的经营成本。但是在长期来看,外资银行的进入给我国银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成本管理方法。外资银行的成本管理非常严谨,不仅有银行整体的成本管理,也有银行内部的成本管理,银行内部不同的产品、部门以及总分支机构之间均有严格的成本管理和核算体系。据了解,在华外资银行几乎都建立了预算和经费控制制度,对经费支出按照性质和金额设定不同的审批权限,除非特殊的临时性支出,否则不允许超预算的情况发生。剔除呆账准备和向总行缴纳管理费的影响,外资银行的业务管理费通常只占到营业总支出的10%-20%。但是过去中资银行通常只有整体成本管理,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费占营业总支出的40%以上。这几年在外资银行的影响以及自身改革的基础上已有所改进。
同时,外资银行进入增强了中资银行风险管理的意识。近年来,我国银行的内控制度、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公司治理都有了一定的改进,特别是风险意识得到加强。
四、人力资源效应
外资银行进入提高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并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外资银行注重机构的精简和人员的素质,注重管理中的科技含量,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通常会大量招募当地人才,这有利于我国学习和掌握外国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金融创新产品,培养银行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据估计,目前在北京和上海,外资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中大约有1/3来自中资银行,他们绝大多数是原银行各部门的业务骨干,1/3来自国外,1/3来自海外归国人员。外资银行通常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发掘,通过优厚的福利待遇、舒适的工作环境及出国培训等优越条件,吸引大量优秀人才。中资银行过去一味地追求网点的扩张和人员的数量,现在开始逐渐向“精简”和“素质”转变。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银行业人力资源的效率和完全竞争性。
五、宏观政策效应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及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会受到影响。同时,跨国银行的金融监管也对我国监管当局的监管政策提出了挑战。这些都构成了外资银行进入的宏观政策效应。
首先,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大了货币政策协调的难度和政策影响的不确定性。由于外资银行的增加,外资经营领域的扩大,国际市场供求变化和价格波动以及国际金融风波都直接影响到商品、货币、资本、外汇市场的均衡,从而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资银行本币和外币的业务限制放开后,将增加中央银行准确界定货币与信贷总量的困难,外资银行还可以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来抵消货币政策效果,从而减弱中央银行制定与测定货币政策目标的能力,使货币政策效果弱化。
其次,外资银行的进入对市场准入和审慎监管形成压力,加大了政府有效监管的难度。第一,业务创新的加快要求改变监管滞后局面。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及国际银行业综合化、全能化趋势的加强,中国现有的银行监管体制、监管方法、监管手段将难以适应,许多监管真空将会出现。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将可能大大削弱,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带来许多为我们所不熟悉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如何对这些尚不熟悉的業务实施有效监管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第二,管理模式的发展质疑传统的属地监管方式。由于在华外资银行的总部注册在境外,单靠我国中央银行的监管有时难以奏效,这就涉及到如何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等新问题。第三,外资银行经营策略调整影响监管部门的资源配置。外资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营运资金不到位、将境内的资金调入国外套利、少缴或漏缴存款准备金、转移利润逃避税收、超范围违规经营等问题。第四,风险日益复杂对风险监管技术提出挑战。外资银行对其母国经济变化敏感的特征,使得外资银行成为危机的传导器,给我国的金融监管带来挑战。
六、国际合作效应
外资银行进入本身就标志着我国的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更多联系,加强了我国和国外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不但促进了国外资金的“引进来”,同时促进了国内银行和企业的“走出去”。一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从根本上看,应归结于资本的投入和技术与制度的进步。外国投资可以提高我国国内的资金配置效率,改善资产形成的质量,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以跨国银行为主体的外资银行在我国引进外资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外资银行的进入本身标志着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的加强,并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这也为我国金融机构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利于我国银行开拓海外业务。
当然,以上所阐述的外资银行进入效应只是涉及了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较大的几个方面,其影响力远不止于此。可以说,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宏观效应在近几年已经有明显的表现。宏观政策的连续调整、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国际合作的不断加深都表明了这些宏观效应的存在。■
参考文献
[1]王元龙、林珣珣,当前中外资银行核心竞争力对比报告 中国外汇 2006年11期
[2]叶欣,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 年第2 期
[3]李扬,《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外资银行 进入中国 金融效应
一、市场竞争效应
过去我国银行业之间虽然有竞争,但竞争十分有限,金融垄断存在了很多年。面对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的经济形势,银行业的改革首先就要打破这种国有垄断的局面。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国内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和工具的供给和需求数量增加,企业有了选择的余地。我国银行在争夺国内优秀客户时有了竞争的对象。
外资银行凭借其全球统一授信体系、长期的合作文化以及强大的资金管理系统而为三资企业所认可,其客户目前主要集中在三资企业。虽然目前尚未出现客户大规模向外资银行流动的现象,但1996年12月中央银行允许浦东部分外资银行有条件地经营人民币业务后,上海的部分外资企业纷纷把融资对象转向外资银行,从而使本来经济效益就不高的国内金融机构更加难以获利。可见,中外资银行的客户竞争、特别是高端客户的竞争已经比较激烈。市场选择法则使那些目前国内经营良好的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可能成为外资金融机构以其高质量服务争取到的客户,结果留在国内银行的客户大多是“体弱多病”的企业,产生“劣客驱逐良客”现象。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通过迫使国内银行提高自身效率,从各方面增强自身竞争力,降低了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强化了竞争机制。
目前看来,在我国经营的外资银行大部分是世界排名前1000位的银行,其母行实力强大、资产雄厚。按照英国《银行家》杂志2004年的排名,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12家银行虽然也进入前1000位,但在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资本回报率方面都处于明显劣势。例如,此次排名前30位的银行中,我国的建设银行、工商银行虽然分别列为第21位和第25位,但是相对效益却是较差的,分别为0.54亿美元和3.21亿美元。而其他27家银行的税前平均利润为71亿美元。母行实力的强烈对比,使得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经营的起点较高、技术先进、经营成本较低,打破我国银行业市场多年以来形成的自然垄断局面,降低我国银行业市场高度集中的状况,促使国内银行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保护和扩大现有的市场份额,并试图通过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率来加以实现。
二、金融创新效应
与物质生产部门一样,技术和创新也是促进金融发展、提高金融业效率的重要手段。金融创新是在金融产品、支付体系及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形式方面的无法预见的创造和发展。主要表现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两方面。
首先,外资银行进入将改善我国银行业产品的供给。外资银行在传统银行业务和新兴银行业务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通过技术外溢,将使我国更快掌握先进的业务技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外资银行进入打破了我国传统的封闭型融资状态,促进了我国融资机制的转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银行业产品的供给。外资银行的贷款以利润和效益为目标,既增加了对我国三资企业和中资企业贷款,又使长期被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几乎拒之门外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拥有了向银行融资的机会。同时,外资银行会凭借其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来推销其丰富的金融产品,不断增长市场份额。根据我国入世承诺,随着外资银行逐步向国内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以及入世五年后可以向国内居民提供零售银行业务,国内银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另外,在华外资银行主要业务范围大致集中于:高增值业务、批发业务、金融衍生业务、投资及理财业务。而这些业务往往需要丰富的运作经验,是国内银行的薄弱环节。
其次,外资银行在金融服务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国内的中资银行已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联网,结算等中间业务较以前有较大进步。但外资银行更胜一筹,具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网络优势,对客户已经提供个性化服务。电子化技术的运用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外資银行在硬件和软件配置上的高水平弥补了其分支机构分散性的不足。这种技术上的优势对中资银行构成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也会促使本国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开拓新业务,提高竞争能力。
三、管理经营效应
外资银行进入促进了经营理念的转变。中资银行长期以来将存款和资产规模的扩张作为其主要经营目标,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银行的大量资源都用在拉存款和发放贷款上,但对存贷款的使用方式与效率则考虑得不多。外资银行基于成本效益的计算,确定客户选择战略,以优质服务获得高收益,其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和股东权益的最大化,进而影响到中资银行的经营理念。研究表明,部分中资银行已开始从追求存贷款规模的扩张向实现利润和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转移。
必须承认由于竞争压力迫使中资银行在经营历史短、经营积累少的情况下投入很多资源进行高成本的技术改造,外资银行的进入在短期内增加了我国国内银行的经营成本。但是在长期来看,外资银行的进入给我国银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成本管理方法。外资银行的成本管理非常严谨,不仅有银行整体的成本管理,也有银行内部的成本管理,银行内部不同的产品、部门以及总分支机构之间均有严格的成本管理和核算体系。据了解,在华外资银行几乎都建立了预算和经费控制制度,对经费支出按照性质和金额设定不同的审批权限,除非特殊的临时性支出,否则不允许超预算的情况发生。剔除呆账准备和向总行缴纳管理费的影响,外资银行的业务管理费通常只占到营业总支出的10%-20%。但是过去中资银行通常只有整体成本管理,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费占营业总支出的40%以上。这几年在外资银行的影响以及自身改革的基础上已有所改进。
同时,外资银行进入增强了中资银行风险管理的意识。近年来,我国银行的内控制度、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公司治理都有了一定的改进,特别是风险意识得到加强。
四、人力资源效应
外资银行进入提高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并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外资银行注重机构的精简和人员的素质,注重管理中的科技含量,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通常会大量招募当地人才,这有利于我国学习和掌握外国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金融创新产品,培养银行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据估计,目前在北京和上海,外资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中大约有1/3来自中资银行,他们绝大多数是原银行各部门的业务骨干,1/3来自国外,1/3来自海外归国人员。外资银行通常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发掘,通过优厚的福利待遇、舒适的工作环境及出国培训等优越条件,吸引大量优秀人才。中资银行过去一味地追求网点的扩张和人员的数量,现在开始逐渐向“精简”和“素质”转变。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银行业人力资源的效率和完全竞争性。
五、宏观政策效应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及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会受到影响。同时,跨国银行的金融监管也对我国监管当局的监管政策提出了挑战。这些都构成了外资银行进入的宏观政策效应。
首先,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大了货币政策协调的难度和政策影响的不确定性。由于外资银行的增加,外资经营领域的扩大,国际市场供求变化和价格波动以及国际金融风波都直接影响到商品、货币、资本、外汇市场的均衡,从而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资银行本币和外币的业务限制放开后,将增加中央银行准确界定货币与信贷总量的困难,外资银行还可以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来抵消货币政策效果,从而减弱中央银行制定与测定货币政策目标的能力,使货币政策效果弱化。
其次,外资银行的进入对市场准入和审慎监管形成压力,加大了政府有效监管的难度。第一,业务创新的加快要求改变监管滞后局面。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及国际银行业综合化、全能化趋势的加强,中国现有的银行监管体制、监管方法、监管手段将难以适应,许多监管真空将会出现。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将可能大大削弱,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带来许多为我们所不熟悉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如何对这些尚不熟悉的業务实施有效监管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第二,管理模式的发展质疑传统的属地监管方式。由于在华外资银行的总部注册在境外,单靠我国中央银行的监管有时难以奏效,这就涉及到如何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等新问题。第三,外资银行经营策略调整影响监管部门的资源配置。外资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营运资金不到位、将境内的资金调入国外套利、少缴或漏缴存款准备金、转移利润逃避税收、超范围违规经营等问题。第四,风险日益复杂对风险监管技术提出挑战。外资银行对其母国经济变化敏感的特征,使得外资银行成为危机的传导器,给我国的金融监管带来挑战。
六、国际合作效应
外资银行进入本身就标志着我国的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更多联系,加强了我国和国外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不但促进了国外资金的“引进来”,同时促进了国内银行和企业的“走出去”。一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从根本上看,应归结于资本的投入和技术与制度的进步。外国投资可以提高我国国内的资金配置效率,改善资产形成的质量,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以跨国银行为主体的外资银行在我国引进外资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外资银行的进入本身标志着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的加强,并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这也为我国金融机构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利于我国银行开拓海外业务。
当然,以上所阐述的外资银行进入效应只是涉及了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较大的几个方面,其影响力远不止于此。可以说,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宏观效应在近几年已经有明显的表现。宏观政策的连续调整、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国际合作的不断加深都表明了这些宏观效应的存在。■
参考文献
[1]王元龙、林珣珣,当前中外资银行核心竞争力对比报告 中国外汇 2006年11期
[2]叶欣,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 年第2 期
[3]李扬,《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