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约束与道德自觉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j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1月14日凌晨,新西兰南岛中部地区发生7.5级地震。这次地震确实厉害,以至于将当地整个海床彻底掀了起来,抬到比地面还要高两米的高度。这使得那些行动缓慢的生物遭了殃。放眼望去,海边到处是密密麻麻的鲍鱼和大龙虾。这场景,无疑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口福,他们可以免费吃大餐了。然而新西兰政府有规定:每人只能拿十个。一边是取之不尽的美味佳肴,一边是混乱的地震场面,当地居民该怎么办?
  结果令我们难以想象:当地居民非常守规矩,不去多吃多占。
  这个场景,很容易让我们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假如这种事情发生在我们这儿,那会是一种什么情景?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与我一样异脑同想:抢呗!甭说海滩上的鲍鱼和龙虾还是无主货,就是那些本来有主、偶尔出现一点小事故的东西,不是照样有让人疯狂的事发生?不信你去采访一下曾经在马路上遭遇到翻车的货车司机,哪一个都会是欲哭无泪。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有关资料,那真叫大开眼界:有抢橘子苹果的,有抢饮料啤酒的,有抢冬瓜包菜的,有抢日用品洗涤剂的,有抢柴油的,有抢鲜鱼的。有一辆拉橘子的大货车侧翻后,附近村民纷纷前去哄抢,闻声赶到的警察,都无法制止混乱的场面。警察急红了眼,以至于拔枪警告。前年我的一位朋友,在荣乌高速公路上,还遇到一辆装载禽类的运输车倾翻,数万只小鸡散落在路上和高速护坡上。附近村民闻讯纷纷前来抓小鸡,有人开着三轮车,有人拿着尼龙袋,成车成袋地往回装。就连那些被堵在路上的司机,也幸灾乐祸地加入到抓小鸡的行列。
  小的时候,曾经看到过有人去扒卡车上的煤块,甚至拿着带齿的钉耙往下扒。后来读《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觉得过去所见到的,都是一个“穷”字给闹的。一旦人们丰衣足食之后,那些偷鸡摸狗的勾当,自然就会烟消云散。然而事实并不如我所愿。如今的生活条件,绝不会因为意外所得几斤鸡蛋、几斤橘子或几瓶饮料而提高生活水准,但为什么有的人一有“机遇”,照样奋勇当先,见“益”勇为呢?盖因我们有的人有一种贪图便宜的心理作怪。不管这种物品价值如何,情理如何,法則如何,能占则占,能捞则捞。这种行为追求,其实似乎已经远离了穷富,甚至与需不需要无关,反正剜到篮子里就是菜。
  我又想起,季羡林老人回忆他在二战期间被困德国时看到的情景。1944年冬季,德国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食物短缺,燃料匮乏。由于地处中欧,冬季非常寒冷,缺乏燃料可能导致居民冻死。不得已,各地政府只得允许市民上山砍树。林业人员先在茫茫林海中搜寻那些老弱树或劣质树,然后在上面画一个红圈。又出台规定:“砍伐没有红圈的树,要受到处罚。”然而,当时德国的公务员早已尽数抽调到前线去了,市内找不到警察,全国近乎处于政权的真空状态,行政管理名存实亡。面对一边是无人监管的死规定,一边是冻得瑟瑟发抖的大活人,结果直到战争结束,全德国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乱砍滥伐的事件。季羡林老人为此感叹不已:德国人“具备了无政府的条件却没有无政府的现象”。
  可见,一个国家,一方面要有法律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无禁止即自由”;另一方面,还要有道德自覺,还要有全民综合道德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当法律形同虚设而且无人监管执行之时,公民素质道德自觉要比法律制约更重要,就像孔子所说的“慎独”一样。有人看着,无人看着,都能自觉遵守。这才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一个公民的最高境界。
其他文献
我有一个梦想,孕育了多年,万一实現了呢?  这个梦想就是,我想给老县城拍一部怀旧的微电影。  出生于山西的导演贾章柯,对老县城情有独钟。他拍摄了好多关于老县城的电影,在那些电影里,老县城尘土飞扬,县城里的小人物们,轮流上演着他们的命运故事。这个看起来内向的男人,拍了一部《三峡好人》,他把老县城的魂给招回来了。电影中的老县城,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发生的地方。有一次,我一个人去影院,看那部电影,胸口一阵
期刊
道德很重要毋庸置疑,無论治国还是修身都离不开。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多如牛毛,比如“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等等。不过,重要并不意味着重视。就像空气很重要,但污染空气的事,大家做得不少;身体也很重要,但危害身体健康的事几乎每天在做。如果没到危急存亡之秋,想必一个人很难痛定思痛。  道德之事也是如此。如果你总是和别人谈道德,别人不仅反
期刊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希望国人养成独立、自由之理想人格,能够自尊、自治、自立,因为他“认定国民个人的素质是国家富强、独立、自由的前提”(高瑞泉语),所谓“社会国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如同酒里少了酒曲,面包了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脑筋:那种社会国家决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胡适《易卜生主义》)。那么,一百多年过去了,国人果真养成自由独立之人格了吗?  前年,曾随单位乒乓球队到某单位打比赛,比赛
期刊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大大衰落了,实权由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家大夫掌控,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范、中行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趙、韩、魏几家,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当初,智家掌门人智宣子要确定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劝他不如立另一个儿子智宵。智果认为智瑶优点固然很多,仪表魁伟,武勇善射,多才多艺,能说会道,性格刚毅果决,可就是道德品质不好,有才无德
期刊
上个周末,妹妹从老家打来电话,简单问候了几句,告诉我一条消息,她那在福州打工的儿子处了个外省的女朋友。外甥处对象了,我这个当舅舅的,自然打心底里高兴。于是,笑着回答:“你家楼房刚刚竣工,现在儿子又有对象了,这可是双喜临门啊。”听了这话,电话那头妹妹轻轻叹道:“好是好,只是女方家提出要十万元彩礼。盖房的借款还没还清呢,这下又冒出一个大难题。”“十万呀,这么多!”妹妹赶紧解释:十万元不算多,如果是本地
期刊
150年前,在美国流传出一篇奇文,这篇文章的标题叫《蜡烛制造工匠的请愿书》,代表蜡烛、灯蕊、灯笼、烛台、灯台、灯罩、动物油、树脂、酒精生产商向政府和民众呼吁,重开1845年和1851年大英帝国已废除的窗户税和玻璃税,禁止太阳入屋,以保证他们所在的照明行业的利益。在石油还没有大规模开采之前,这些产业曾主宰着城市的照明。当然,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太阳,而是当时初露头脚并被公众越来越认可的煤油灯。除了
期刊
如果我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个“大特务”,经常接受指令从事某种与身份不相符的活动,你会相信吗?然而,史书就这样白纸黑字地写着。  某年,曹寅向康熙汇報了苏杭织造捐资平抑米价和洪武陵墓塌陷这两件事,康熙在奏折上批示说:“知道了。此事奏明的是,尔再打听还有什么闲话,写折来奏。”  大学士熊赐履退休后一直住在江宁,康熙曾在曹寅进京时叮嘱他“存问”熊的有关情况。一年后,曹寅在奏折中这样汇报:“打听得熊赐履在
期刊
上海老街,也就是现在上海老城厢里方浜中路上的一段,其中,最最热闹的可能就要算从原庙门前立旗杆的地方,到广福寺这一带了。外地人以为到过“上海老街”,就算領略过上海老城厢的风情了。其实,上海老街与过去相比要逊色得多了。  我小的时候,就住在方浜中路293号,它的位置正好在旧校场路与馆驿街的当中。这是一处两层楼的街面房子,我1947年的冬天就出生在这所房子里。  这一段原先都是些小店铺,我记得293号的
期刊
俞平伯是“新红学派”创始人之一。自21岁起,俞平伯开始研究《红楼梦》,先后出版了《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等“红学”著作。不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红学热中,俞平伯却出奇地“缄默”。1979年,《红楼梦学刊》发行之际,出版社亲自上门邀请他担任顾问,被他当面谢绝。接着,他又拒绝了美国首届“《红楼梦》国际研讨会”的邀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要是公开场合,他总是保持“缄默”,闭口不谈《红楼梦》。  對于俞
期刊
过去曾经有一个笑话:一个痞子在人群中炫耀自己和秀才老爷说上话了。人问他都和秀才老爷说了些什么。痞子说,秀才老爷对我说,滚开!这虽是一个笑话,但也足见即使是个“痞子”,也巴不得沾“秀才老爷”的光。为什么?因为秀才老爷是当地的名人呀,有名气有地位,跟他扯上关系,自己不也就有名气有地位了?  实际上,咱也别嘲笑这位“痞子”,社会上挟名人自重的,委实不少,几乎算得上一种社会现象了。许多人以结识名人为荣,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