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洛西:开弓没有回头箭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s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0月15日,佩洛西出席记者会,她表示民主党人不会就正式启动弹劾调查进行投票表决

  9月24日,美国众议院女议长南希·佩洛西宣布,众议院正式启动弹劾总统特朗普的调查,调查此前“吹哨人”举报的特朗普“通乌门”事件。其理由是,特朗普涉嫌向外国势力寻求政治帮助,违反宪法。由此,佩洛西开启了美国历史上第三次弹劾大战。
  和前两次弹劾一样,支持总统的一方都将弹劾贴上“政治迫害”和“党派利益”标签。不同的是,此前两次弹劾,众议院根据宪法程序发起全体议员投票,而此次佩洛西并未经过这道程序就正式宣布启动弹劾调查。特朗普团队抓住这一漏洞不放,拒绝配合调查。

佩洛西其人


  对佩洛西而言,发起弹劾,将会是她政治生命中的最后一搏。结局如何,关系到她作为美国政坛老将几十年耕耘铸就的形象和声望能否得以保全。
  出身于首都附近(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政治新贵家庭的佩洛西,在青少年时期正好目睹父亲政治事业的高峰期。父亲担任过五届国会众议员,还担任巴尔的摩市长12年。耳濡目染中,佩洛西对政治也形成了一套初步的理解。
  1976—1996年,佩洛西代表加州担任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委员,其间从1984年担任加州民主党主席,1987年竞选国会众议员成功,此后一直连任。从2007年到2011年1月,她担任国会众议院首位女议长。在美国历史上,这个职位还是第一次由女性担任。因此,2007年佩洛西宣誓就职时,被欢呼为女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
  2018年国会中期选举,民主党赢得众议院,佩洛西再度当选议长。如今已届79岁高龄的佩洛西,3年前就想退休,但为了制衡特朗普,她决定再干几年,未料主导了这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弹劾进程。
  在仅有的三次弹劾中,此次是唯一一次没有经过全体众议员投票就启动的。众议院共和党领袖凯文·麦卡锡(Kevin McCarthy)提出程序质疑,要求佩洛西进行全体众议员投票。佩洛西反驳说:“众议院现行规定,授给各委员会充分的权限,对管辖范围内的所有问题展开调查,包括进行弹劾调查。”
  实际上,佩洛西凭借自己在众议院多年的任职经历,不想冒这个险。一直以来,关于她压制不同意见的批评声不绝于耳。不但共和党人反对她,一些或激进或温和的民主党人,也不买她的账。因此,她不想逼民主党温和派进行具有政治风险的投票。在几次党内选举中,她也曾两度面临其他民主党人的强劲挑战,所以能守住这个位置,实属不易。
  特朗普的支持者认为,佩洛西是在利用宪法职权实施政治迫害,还僭越了程序。但是反观佩洛西在众议院的履职经历,作为民主党在众议院的常青树,她已经历了一次启动的和一次未启动的弹劾。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佩洛西似乎具有超越党派斗争的大局视野,也深谙原则与妥协之道。

这次没忍住


  1998年,民主党出身的总统克林顿遭弹劾时,佩洛西认为这是政治操作。当时民主党在众议院是少数党,担任少数党领袖的佩洛西在国会发表演讲称:“共和党多数派不是在公正地评判總统,而是在报复性地弹劾他。”
  对本党出身的总统如此,对共和党总统,她也同样具有大局意识。2004年,小布什争取连任之前,众议院的民主党大佬认为,小布什政府在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欺骗了国会,而且,总统以国家安全为由授权实施网络窃听,严重侵犯了美国人民的基本权利,民主党应对小布什发起弹劾。但是,佩洛西极力用大局思维稳住这部分同僚。
  在她看来,2006年国会中期选举就在眼前,自1994年选举全线溃败以来,民主党有望重新执掌国会。到那时候,民主党可以对小布什政府进行更为高效的监督。因此,当时弹劾总统,“想都别想”。
  就在她对本党同僚表态的一周前,她对《华盛顿邮报》说,民主党不会启动弹劾,因为弹劾的结局,谁都不知道。2006年国会中期选举后,民主党重新夺回了参众两院的控制权,之后,国会与白宫的博弈局面大为改变。当年11月,小布什突然宣布伊拉克政策的制定者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辞职。之后,小布什多次与佩洛西等批评伊拉克政策的民主党人会晤,就伊拉克政策听取意见。
  2007年宣誓就任议长后,佩洛西更是强力控制党内日益升高的弹劾小布什的呼声。其议长的位置也一度受到著名和平活动家辛迪·希恩(Cindy Sheehan)的挑战。
  深知弹劾总统的结局不甚明朗的她,之所以决定启动弹劾特朗普的调查,或许一方面是基于眼前的选举进程—如果不趁拜登还有民望,把特朗普针对民主党头号参选人父子的调查说成以权谋私,那么等拜登人气不行了,再归罪特朗普的法外调查,就说服力大减了。
佩洛西似乎具有超越党派斗争的大局视野,也深谙原则与妥协之道

  另一方面,佩洛西也有个人和党派利益考虑,想搬开“乌克兰调查美国权贵”这个巨大的威胁。事实上,随着两党互挖黑料的深入,佩洛西儿子保罗也被曝在一家与乌克兰有紧密关系的天然气公司工作。还有克林顿基金会,据说曾收到乌克兰前首富、钢铁大亨维克多·平楚克超过1000万美元的捐款。如果这些披露属实,对于民主党的反作用力,会比民主党指控特朗普施压乌克兰调查腐败行为对于共和党的杀伤力大得多。

尴尬的对决


  和美国历史上前几次弹劾总统相比,佩洛西此次启动的弹劾显得更加师出无名。   自2018年民主党重掌众议院后,民主党内弹劾特朗普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佩洛西一直都没有启动弹劾;大选在即,特朗普却揪住拜登儿子在乌克兰的经济问题,如果民主党不提前引爆这个定时炸弹,后果不堪设想。在这个意义上,此次启动弹劾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其所代表的法律价值。
  目前,特朗普下令政府人士谁也不得接受众议院调查的传唤。有评论说,这是特朗普在分裂民主党。民主党只在众议院的司法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对特朗普进行弹劾调查的程序与规则的决议,没有“同意开展弹劾调查”的众议院全体决议。如果全体表决的话,民主党很多议员甚至会反对,因为他们在共和党有势力的选区,2020年竞逐连任会更困难。所以,特朗普要求众议院先按规矩通过调查决议,政府才会配合。
  有人指责民主党在启动弹劾调查前,没有对其利弊进行风险评估。或许在民主党人看来,成败不是关键,他们更希望将其作为一个特朗普不得不分神去应对的过程,从而实现其曲线助选的终极追求。但推动漫长的弹劾进程,何尝不是在消耗民主党的政治势能?
  就程序而言,宪法门槛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侥幸迈过一道门槛,往往止步于第二道。根据美国宪法,对总统的弹劾,需要获得国会半数以上众议员的同意,方可启动,向参议院提交弹劾案。2018年国会中期选举后,民主党与共和党众议员人数比为235:199。目前约有145名民主党众议员支持弹劾特朗普,可见民主党人也不是悉数支持弹劾。
  而且,参议院仍然是共和党的天下,100个席位中,民主党与共和党的比例为47:53。根据宪法,要成功罢免总统,需要2/3以上的参议员同意。民主党要想在参议院获得67人的支持,难于上青天。由此看来,此次弹劾要实现罢免特朗普的目标不太现实,但是从政治上来说,恰逢选举季,倒是可以拖住特朗普,分散其参选扫票的精力。
  美国宪法学专家认为,两个权力机构之间的对决,或将触发一场宪法上的对抗,最终结局,即便是诉至最高法院,九位宪法守护神最终极有可能会“避免”卷入此类具有政治斗争性质的对抗。对对决的双方而言,胜负应当看民众的价值取向了;拔出萝卜带出泥,幕后亮点不断披露,已经不在原初的掌控范围了。

弹劾之役,史有前鉴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要想通过弹劾来罢免总统,这条路非常艰难。即便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而且本党在参众两院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要想弹劾成功,也非常不易。
  在特朗普之前,美国历史上,任期内遇到弹劾的只有三位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克林顿和尼克松。不过,尼克松深陷“水门”事件,在弹劾启动之前,他自己宣布辞职。另外兩位,在当时都被对手认为是弹劾胜券在握,但最终弹劾都折戟于参议院。
  第一位是约翰逊,他是林肯遇刺后,根据宪法的接替顺序担任总统的。在南北战争前后,南北双方各自的代表—民主党和辉格党(今日的共和党)剑拔弩张的情况下,1864年,民主党人约翰逊获得林肯总统的提名担任副总统,足见其政治主张不像其南方朋友那样激进。同年,他脱离民主党加入共和党。继任总统后,约翰逊力主重建南方,从根源上防止分裂的再次发生。为此,他宣布大赦,赦免参战的南方种植园主,退回没收的财产。
  然而,实力得到恢复的南方,在一些激进势力的鼓噪下,实行复辟运动,在重建南方的名义下,试图在与北方的竞争中扳回一局。特别是对当时最高法院的几个标志性判决,南方都以或巧妙或激进的方式“回避”执行。这一举动,无疑惹怒了北方。1868年,共和党利用在众议院的多数优势启动了弹劾;到了参议院,共和党掌握46个席位,民主党仅有8席,根据当时北方共和党人对约翰逊政策的同仇敌忾程度,要想拿到36票、超过2/3的宪法门槛,是不难的,但是最终参议院投票中共和党只拿到35票。
  第二位全身而过的总统是克林顿,也是笑到最后。在众议院投票表决是否启动弹劾时,除了所有共和党议员表决同意之外,有31名民主党议员投了赞成票。当时在参议院,共和党和民主党议席之比是55席对45席,要凑足100席的2/3,只需要民主党12席倒戈就够了。有了众议院民主党人倒戈的先例,共和党人从道德的高度以为是必胜无疑,但是最终弹劾案未能在参议院过关。
  对很多人而言,批评总统的政策和弹劾总统,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前者可以起到监督与制衡的作用,而后者则是一个涉及维护宪法权威的严肃问题。尽管大部分议员会基于党派忠诚来投票,但是仍然有一些冷静的声音出于对宪法的尊重,而选择性地规避对事实进行评判。
  无论结局如何,毫无疑问,弹劾会继续损害两党在重大议题上的合作,这对于已经分裂的美国政治而言,不会是福音。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地球的磁场会以一种有些令人不安的规律翻转方向:磁北极向南极切换,反之亦然。人们对推动这种变化的过程知之甚少。科学家们已经知道的是,最后一次逆转发生在大约77.3万年前,但在星球的核心究竟发生了什么,依然不为人所知。  然而,一项新研究可能有助于我们了解其根本原因。这项新研究表明,磁场逆转所需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得多。这些发现将指出下一次翻转对人类的可能影响。漫长过程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
巴西里约,一名女子坐在Cantagalo贫民窟内一家旅馆的阳台上  3月21日,巴西前总统米歇尔·特梅尔(Michel Temer)因涉嫌贪腐,在位于圣保罗的家中被捕,随后被押往里约热内卢执行预防性监禁。此时距其结束总统任期,尚不足4个月。再联想尚在狱中服刑的前总统卢拉及被弹劾的前总统罗塞夫,不免让人猜测:巴西的前总统们,是否会陷入“韩式陷阱”?何为“韩式陷阱”  所谓“韩式陷阱”,是指自1987
T.N.斯里纳特最近正式迈入印度中产阶级,因为他买下了一辆新的本田Activa 4G摩托车。厌倦了孟买糟糕的通勤火车,这个28岁的保险业务员成为家里第一个拥有自己摩托车的人。他贷了6.4万卢比(约合1000美元),从孟买市中心的一个经销商手里买到了这辆摩托车,这笔贷款的偿还期是两年。不过这笔开销占到了他月薪的十分之一,这可比坐火车贵多了,说这话时他满脸的骄傲。印度的中产春风?  无论是孟买,还是明
“一回到工作岗位上,他们就塞给我一大堆文件。”税务专家理查德·卡希尔说道,这就是他在第二个宝宝出生后重返国际大公司工作的经历。英国在职奶爸压力山大  说起他的前雇主,理查德表示:“他们其实就是想说,他们很不爽我。”  2015年之后,英国政府出台政策允许父母共享育儿假。在这项政策的鼓励下,理查德决定请假在家照顾刚出生的宝宝。但根据英国下议院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理查德接下来的遭遇其实非常典型,很多希
随着飞机落地,我们抵达了德国的首都柏林。出了机场,搭上出租车,去往酒店的路上,我们看到外面的景色,从什么都没有,到渐渐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建筑。  那时大约是下午五六点钟,太阳已经开始慢慢落下。落日的余晖闪耀在大量使用玻璃幕墙的现代化建筑上,使得建筑上一个个都倒映着这个城市的一部分。  到达酒店之后,去到房间,把我们那些笨重的行李放了下来,然后我们便出发去吃晚饭了。说到德国的菜,想到的肯定是像
去年10月16日,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影片《间谍之桥》在北美上映。影片改编自一位名叫詹姆斯·多诺万的美国律师的真人真事。1960年,美军U-2侦察机在苏联上空被击落,执行秘密任务的飞行员弗朗西斯·加里·鲍尔斯被俘。“间谍之桥”是指冷战时期位于东德的格利尼克大桥,1962年,美国在那里换回了鲍尔斯。然而,鲍尔斯在回国后却饱受质疑。加里·鲍尔斯与U-2侦察机飞越苏联上空遇到麻烦  1960年5月1
“庞蒂尼亚公国”  “右手第二条路,一直向前,直到天明。这就是彼得告诉温迪到‘永无乡’去的路。”这是《彼得潘》里的段落,但“永无乡”真的存在吗?哪一张地图可以找到它?  孩童大概率会嘲笑这样的问题,但如果请教一位历经世事变迁的老人,或许他会铺开世界地图,拾起放大镜告诉你:“唔……据说,很久以前,在这里有过一个小国家……”  更确切地说,是“微型主权”。它们大多位于岛屿和沙漠,利用地理上的独特优势,
丹麦哥本哈根市的新港运河  丹麦人,据说是世界上幸福感最强的一撮人。除了“惬意”(Hygge)之外,别无他想。  为了营造出Hygge的氛围,丹麦人不遗余力地每天说几百次Hygge、造出一大堆以Hygge为词根的词,他们还年年以“让你觉得最Hygge的事”的名目,搞一些调查。  在一份调查里,最Hygge的前五名分别是:热饮、蜡烛、壁炉、圣诞和桌游—仿佛来自童话王国的丹麦人每天都活在童话里,满脑子
1895年在美国东海岸城市巴尔的摩的一条传闻并不准确,当时那条街上都在传洛阿内家族企业要倒闭了。  为了证明谣言子虚乌有,当时的家族企业领导人贾维斯·洛阿内在船帆、遮阳篷、帐篷、公司旗帜和运货马车敞篷上都贴了声明,甚至还专门派传单来澄清事实。声明上写道:“不管有多少人以为是真的——洛阿内企业并没有倒闭。”谣言的来源很可能是竞争对手,声明上还补充了这么一句——尽管有人非常热切地希望我们倒闭。洛阿内家
《魔童降世》剧照  魔童降世,生逢其时!  暑期档万马齐喑,接二连三的大撤退后,《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魔童降世》)成了唯一一抹亮色。  大胆创新是它称王的最大荣光。  哪吒的故事,经过无数次的讲述,已近枯竭,但这次还能翻出花样来,委实不易,以至于业界和影迷纷纷高喊:国漫崛起!国漫复兴!  但它真的可以胜任一个艺术门类据此崛起的使命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重新审视“国漫崛起”这一概念,不难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