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和重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体现。通过对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的進一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为了迎合新课标改革,众多小学语文教师不得不重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必须不断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难以开展,无法取得预期理想的效果。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或借鉴,并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原因
1.学生的兴趣不足
兴趣是学习中最大的动力,也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好的武器。具体地说,正是因为学生对朗读没有兴趣,才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积极地进行朗读,只是在应付教师安排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学生很难在朗读中付出情感,很难在朗读中进行感悟,最终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较低。
进一步说,小学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没有对朗读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具体地说,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机械地朗读课文,没有在朗读方式上创新,也没有在朗读内容上创新。这就导致学生在朗读中感到枯燥无聊,无法获得乐趣,自然也就无法提高兴趣。
2.朗读教学缺乏层次感和针对性
正是因为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从主观上只是将朗读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是用来为阅读教学服务的。这种错误观念直接导致教师没有正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
具体地说,教师没有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行安排和设计,导致朗读教学缺乏层次感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学生只是在机械化地朗读,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收获。
二、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从朗读内容和形式上创新
从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原因来看,教师要提高其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配合朗读教学工作,才能够提高有效性。
因此,教师首先需要从小学朗读教学的内容上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朗读训练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中的课文开展朗读教学。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范围和对象较为局限。同时,虽然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一定的丰富性,但其始终只是一本教科书,在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为局限。
基于此,学生在以教材课文为材料进行朗读练习时将不会得到较大的乐趣,无法感受到快乐,并且在机械重复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厌倦或抵触情绪,最终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朗读教学,只是在形式上敷衍教师的安排。
因此,教师必须对朗读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可以以课外的材料作为朗读教学的材料。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以《安徒生童话》作为朗读材料,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以中外名著作为材料,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三国演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对朗读的方式进行改革。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开展集体朗读,这种朗读方式效率较低,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展开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如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开展朗读比赛等。
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变得多样化和趣味化,能够在完成朗读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
2.制订有效的朗读目标
同时,教师必须在朗读教学中制定科学有效的朗读目标,能够引导学生在朗读教学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进而获得真实的收获,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众多教育学者将朗读教学的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即认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使课文读得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能够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基本朗读到深层次的感悟性朗读,进而引导学生能够在朗读过程中融入情感,在保证正确发音的同时对朗读的内容进行感悟。基于此,学生不但在朗读中能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普通话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完成了语言和素材积累,达到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总的来说,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它能够有力地支撑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因此,教师应该重点分析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原因,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和交流,完善朗读教学的计划,打造更高效率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许贤.中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编辑 谢尾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为了迎合新课标改革,众多小学语文教师不得不重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必须不断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难以开展,无法取得预期理想的效果。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或借鉴,并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原因
1.学生的兴趣不足
兴趣是学习中最大的动力,也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好的武器。具体地说,正是因为学生对朗读没有兴趣,才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积极地进行朗读,只是在应付教师安排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学生很难在朗读中付出情感,很难在朗读中进行感悟,最终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较低。
进一步说,小学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没有对朗读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具体地说,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机械地朗读课文,没有在朗读方式上创新,也没有在朗读内容上创新。这就导致学生在朗读中感到枯燥无聊,无法获得乐趣,自然也就无法提高兴趣。
2.朗读教学缺乏层次感和针对性
正是因为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从主观上只是将朗读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是用来为阅读教学服务的。这种错误观念直接导致教师没有正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
具体地说,教师没有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行安排和设计,导致朗读教学缺乏层次感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学生只是在机械化地朗读,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收获。
二、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从朗读内容和形式上创新
从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原因来看,教师要提高其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配合朗读教学工作,才能够提高有效性。
因此,教师首先需要从小学朗读教学的内容上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朗读训练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中的课文开展朗读教学。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范围和对象较为局限。同时,虽然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一定的丰富性,但其始终只是一本教科书,在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为局限。
基于此,学生在以教材课文为材料进行朗读练习时将不会得到较大的乐趣,无法感受到快乐,并且在机械重复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厌倦或抵触情绪,最终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朗读教学,只是在形式上敷衍教师的安排。
因此,教师必须对朗读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可以以课外的材料作为朗读教学的材料。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以《安徒生童话》作为朗读材料,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以中外名著作为材料,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三国演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对朗读的方式进行改革。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开展集体朗读,这种朗读方式效率较低,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展开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如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开展朗读比赛等。
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变得多样化和趣味化,能够在完成朗读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
2.制订有效的朗读目标
同时,教师必须在朗读教学中制定科学有效的朗读目标,能够引导学生在朗读教学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进而获得真实的收获,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众多教育学者将朗读教学的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即认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使课文读得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能够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基本朗读到深层次的感悟性朗读,进而引导学生能够在朗读过程中融入情感,在保证正确发音的同时对朗读的内容进行感悟。基于此,学生不但在朗读中能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普通话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完成了语言和素材积累,达到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总的来说,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它能够有力地支撑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因此,教师应该重点分析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原因,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和交流,完善朗读教学的计划,打造更高效率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许贤.中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