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文翻译应该掌握十字要诀:保留、替换、增补、删减、调换。其中“保留、替换、删减、调换”均为原材料的再加工,唯独“增补”是无中生有,最易让我们疏忽。一般说来,文言翻译的“增补”有以下几种方法。
造词法 通过“新造”词语,把原句中的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或多音节词,以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例: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大学》)
显然,两个加点的“恶”“好”都不能做形容词理解,因为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形容词是不能修饰形容词的。根据理解,前一个“恶”与“好”在这里做动词用,但书面语中要避免单音节动词,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两个单音节动词通过造词法变为双音节词。原句可这样翻译:好像厌恶臭气,好像喜好美丽的颜色那样(出自至诚),这就是所说的自我满足。
添补法 古文凝练,用词精简,故多省略。但我们在翻译时,要将省略部分添补出来,才能使句子表达更加完整。
1. 添加原文中省略的主语或宾语。
一般说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自述省”等形式。宾语的省略有动词宾语省略或介词宾语省略两种。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张良)以事,(项伯)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
2. 添加原文中省略的动词。
在文言文中,并列的句子中,如果其中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中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动词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句子的表达。例: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廉颇蔺相如列传》)
3. 添加原文中省略的介词。
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及介词“以”“自”等。当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充当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例:
教使者谓(于)单于,言“天子射(于)上林中……言武等在某泽中。”(《苏武传》)
4. 添加原文中省略的量词。
古汉语量词不完备,所以在文章中常常被省略。例: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在古汉语中,表示分数时分母、分子连写。“十九”即表示“十分之九”。
关联法 根据上下文判断句子的逻辑关系,把紧缩复句的关联词补充完整,这样,才能使翻译的语句更加通畅。例:
①(如果)非淡泊(就)无以明志,(如果)非宁静(就)无以致远。(《诫子书》)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不然)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这两个句子,如果不添加相应的关联词,虽然也能够字字对译,但句意就无法构成内在逻辑上的联系,也就无法通“达”了。
文言语句一般表达简古,省略普遍。为了准确清晰地表达原意,翻译时必须根据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作必要的增补,如果随意乱补,又会使译文累赘,所以在平日的学习中,应该多读古文,多背古文,寻找或借鉴文言翻译的规律。唯有如此,才能厚积薄发,使文言翻译文从字顺,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牛刀小试】
结合上述古文翻译的增补方法,翻译下面几段文字,增补内容用括号标注出来。
1. 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孟子·梁惠王下》)
2.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因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3.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
4. 君子谓:郑庄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郑庄公戒饬守臣》)
【参考答案】
1.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滕国)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孟子回答道:“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如果)(我)不得不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筑牢城墙,(滕国君臣)与百姓共同守卫,(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好办了。”
2. 哦!我怀疑有没有创造万物的上帝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地以为确实是有了。(但)(我)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难道确实没有上帝吗?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这两种说法,我是都不相信的。
3. 管仲说:“我(最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去做生意,分钱的时候多半留给我自己,(但是)鲍叔不认为我是贪心,(他)知道我很贫困;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但)(使得事情)更加困窘,(以致于)无法收拾,(但是)鲍叔不认识是我愚钝,(因为)他知道时机有利有不利。我曾经多(次)被皇上赐官又多(次)被罢免,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的时机;我曾经多(次)(随军)打仗多(次)偷跑,鲍叔不认为是我胆小怕死,(他)知道我有老母亲。公子纠(争王位)失败,召忽为之自杀,我也被囚禁起来,受尽凌辱,鲍叔不认为我(这样)很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觉得羞耻,(他知道)(我)羞耻的是我的功名不能在天下显扬。生我的人是我的父母,(但是)最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啊。”
4. 君子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上是符合礼(制)的。礼(制),是治理国家、稳定政权、安抚百姓,并有利于后世子孙的(大事)。许国不守法度就去讨伐它,(它)服罪了就宽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处理问题,(估量)自己的实力去行事,(看清)(形势)而后(行动),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造词法 通过“新造”词语,把原句中的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或多音节词,以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例: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大学》)
显然,两个加点的“恶”“好”都不能做形容词理解,因为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形容词是不能修饰形容词的。根据理解,前一个“恶”与“好”在这里做动词用,但书面语中要避免单音节动词,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两个单音节动词通过造词法变为双音节词。原句可这样翻译:好像厌恶臭气,好像喜好美丽的颜色那样(出自至诚),这就是所说的自我满足。
添补法 古文凝练,用词精简,故多省略。但我们在翻译时,要将省略部分添补出来,才能使句子表达更加完整。
1. 添加原文中省略的主语或宾语。
一般说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自述省”等形式。宾语的省略有动词宾语省略或介词宾语省略两种。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张良)以事,(项伯)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
2. 添加原文中省略的动词。
在文言文中,并列的句子中,如果其中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中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动词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句子的表达。例: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廉颇蔺相如列传》)
3. 添加原文中省略的介词。
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及介词“以”“自”等。当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充当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例:
教使者谓(于)单于,言“天子射(于)上林中……言武等在某泽中。”(《苏武传》)
4. 添加原文中省略的量词。
古汉语量词不完备,所以在文章中常常被省略。例: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在古汉语中,表示分数时分母、分子连写。“十九”即表示“十分之九”。
关联法 根据上下文判断句子的逻辑关系,把紧缩复句的关联词补充完整,这样,才能使翻译的语句更加通畅。例:
①(如果)非淡泊(就)无以明志,(如果)非宁静(就)无以致远。(《诫子书》)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不然)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这两个句子,如果不添加相应的关联词,虽然也能够字字对译,但句意就无法构成内在逻辑上的联系,也就无法通“达”了。
文言语句一般表达简古,省略普遍。为了准确清晰地表达原意,翻译时必须根据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作必要的增补,如果随意乱补,又会使译文累赘,所以在平日的学习中,应该多读古文,多背古文,寻找或借鉴文言翻译的规律。唯有如此,才能厚积薄发,使文言翻译文从字顺,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牛刀小试】
结合上述古文翻译的增补方法,翻译下面几段文字,增补内容用括号标注出来。
1. 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孟子·梁惠王下》)
2.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因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3.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
4. 君子谓:郑庄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郑庄公戒饬守臣》)
【参考答案】
1.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滕国)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孟子回答道:“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如果)(我)不得不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筑牢城墙,(滕国君臣)与百姓共同守卫,(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好办了。”
2. 哦!我怀疑有没有创造万物的上帝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地以为确实是有了。(但)(我)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难道确实没有上帝吗?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这两种说法,我是都不相信的。
3. 管仲说:“我(最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去做生意,分钱的时候多半留给我自己,(但是)鲍叔不认为我是贪心,(他)知道我很贫困;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但)(使得事情)更加困窘,(以致于)无法收拾,(但是)鲍叔不认识是我愚钝,(因为)他知道时机有利有不利。我曾经多(次)被皇上赐官又多(次)被罢免,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的时机;我曾经多(次)(随军)打仗多(次)偷跑,鲍叔不认为是我胆小怕死,(他)知道我有老母亲。公子纠(争王位)失败,召忽为之自杀,我也被囚禁起来,受尽凌辱,鲍叔不认为我(这样)很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觉得羞耻,(他知道)(我)羞耻的是我的功名不能在天下显扬。生我的人是我的父母,(但是)最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啊。”
4. 君子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上是符合礼(制)的。礼(制),是治理国家、稳定政权、安抚百姓,并有利于后世子孙的(大事)。许国不守法度就去讨伐它,(它)服罪了就宽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处理问题,(估量)自己的实力去行事,(看清)(形势)而后(行动),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