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最大的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学最大的成功是学生乐学。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而新课程教学动态下的课堂观就是要求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师生共同参与、体验、合作、创新。可见,巧用“激趣”艺术,能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使其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学得成功。那么,如何创设这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乐学呢?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巧用“激趣”艺术。以下几种激趣方法是笔者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微探。
一、奇异生趣
小学生容易被新鲜、奇异的意境策划或新颖的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笔者抓住学生这一好奇特征,创设一种有潜在意义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启其心扉,促其思维。
如,教《自相矛盾》这则古代寓言时,为了激发学生情趣,新课伊始,笔者就让学生们推荐出班中最擅长画画、作诗、编剧等人选来。这一“开场白”让学生顿生好奇心,他们颇感疑惑地说“老师,这可不是什么美术课、音乐课、英语课……呀?怎么……?”笔者趋势诱导:“那大家想不想借机发挥一下你们的个性特长?”这时,学生们都显出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于是,笔者让他们临时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分别是编剧组(任务是把《自相矛盾》用语言和动作表演出来);美术组(任务是把《自相矛盾》的意思画下来);设计组(任务是把《自相矛盾》设计成板书);作诗组(任务是把《自相矛盾》改编成诗歌);翻译组(任务是把《自相矛盾》古文译成现在的用语)等,并推荐出兴趣小组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们团结协作,力求创新,用自己选择的形式表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阐述其中悟出的道理,学习氛围异常浓厚。
这样奇异的“开场白”既能使学生的好奇心迅速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又能使他们自觉地把知识的学习当成是一种“自我需要”。
二、情感引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要学的教材中蕴含着的情感所产生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笔者注重激发学生求知情趣,引导其自主欢乐地学习。
如,教《可爱的草塘》一文后,笔者让学生各自谈感受。虽说法不一,但彼此的情感是一致的:那就是对草塘的喜爱。为了让学生淋漓尽致地表达这种喜爱之情,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笔者改变传统的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而是从新的角度由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畅谈对“景色优美、特产丰富”的草塘的喜爱之情。学生自主性得以释放,结果发现他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对草塘的喜爱之情。有的说:“我以小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主题表达对草塘的喜爱之情。”有的说:“我以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草塘’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有的说:“我用广告词——‘草塘的美,才是真的美’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有的说:“我以小诗——茫茫草塘绿又美,春冬雨季趣无穷。小河清凌美如画,景美物丰留心中。”有的说:“我用歌曲——可爱的草塘呀,物产多富饶啊,野鸡像拔萝卜,鱼儿用勺舀哟;可爱的草塘呀,景色多诱人啊,河水清又甜啊,要呀要环保哟……”那动人的歌声在课堂里索绕,学生都沉浸在自主欢乐的学习氛围中,促成了彼此间的情感共鸣。
这样以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品尝到参与的甜头。
三、设置增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很清楚:“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摸到不懂的东西,使他们的面前出现疑问。”可见,设疑是相当重要的。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适宜地向学生“挑疑”,竭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兴趣,并有意识地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高峰。
如,教《跳水》一文,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学完了“跳水”全过程,都不禁为船长的沉着,镇静、智中生智所叹服。笔者决定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于是,笔者向学生设疑:“船长喊1、2、3时,如果孩子不跳,他真会开枪吗?为什么只用枪逼小孩,大家还有别的好办法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全班学生立即热闹起来,无疑,笔者的提问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笔者趋势发动他们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探讨,以发挥集体智慧。教室里气氛相当活跃,每个人都想拿出自己的才智,露一手让同学看看。只见有的争论不休,有的托着脑袋冥思苦想,还有的在纸上画着图。不一会儿就有许多小手举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老师,看我的办法是不是可行!”于是,笔者又找了几个代表发言,有的想出了用安全带系在小孩身上的办法;有的主张用升降吊车快速地把孩子救下来;有的说拨打110求助电话,要求在几分钟内派出直升飞机来解救……当然,这些建议遭遇到了一片反对声,认为在危急关头,根本没时间容你去准备,这些办法是不切合实际的。虽然这些方法有些幼稚,但也闪烁着学生们的奇思妙想、智慧火花。于是,笔者和学生们一起评析哪一种办法更有实效性、可行性。学生们很快又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极力想为解救小孩子而想出万无一失的巧办法来。大家经过全面分析,理解重点句子和情节含着的意思之后,最后统一认识,认为在当时特定的环境里,在紧急关头,只有船长的办法才是最佳的,才能使孩子转危为安。因為用枪逼小孩跳水,使他们没有了选择的余地,又因为船上的水手们的游泳技术高,所以,在几秒钟内把孩子救起来根本不是问题,这既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又训练了他们自身的思维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又如《养花》一文,笔者抓住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读中质疑。学生品读、揣摩后提出:作者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说‘忧’和‘泪’也是乐趣呢?问题的提出打破了学生头脑的平静,他们都疑神思索,笔者趁机提示学生联系全文来理解,结果是令人欣喜的,他们各抒己见,最终理解了乐趣的博大内容——赏心悦目是乐趣,多得知识是乐趣,付出辛劳是乐趣,分享成果是乐趣,当然,为心爱的东西挥洒汗和泪也是一种乐趣……真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这样设疑,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煽情增趣,易于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
四、情景激趣
在教學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依据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手段再现课文情境,或语言描绘,或实物演示,或图像再现,或实验表现,或表演体会……这样就突破了书本知识所带来的局限性,以各种相关信息丰富了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便能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体验到学习之乐。
如,教《草船借箭》一文,在学生各自细读了课文后,笔者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扮演不同角色的情感朗读中,学生了解到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周瑜的阴险狡诈,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笔者利用多媒体再次展示了“草船借箭”整个过程,学生在感知了生动形象地画面后,都啧啧称赞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随后,笔者让学生凭借逼真的画面和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自由评论,说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里?“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一下子像炸开了锅,在全班交流讨论后畅所欲言:有的说,诸葛亮“神”在精通天文气象,能准确预测第三天四更时必有大雾;有的说,他“妙”在考虑周全,命令军士擂鼓呐喊,这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又是为了提示射箭的方向,(在雾大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曹操不敢轻易派兵出来,只叫弓弩手循声放箭);有的说,他“神”在对曹操的个性特点了如指掌,以便使“借箭”的计划得以成功实施;有的说,他“妙”在安排巧妥,让军士把二十条船用绳系相连,一字儿排开,两面受箭,这样做既为了统一行动,又为了多受箭,还能保持船体的平衡……多么精彩的解说,多么透彻的讲解,学生在演示、复述课文、动感图像等趣味性的“情景”帮助下,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了自演自悟,互评互得,激发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堂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创新能否得以真正体现,源于对课程教学的兴趣以及引导者的艺术调控。因此,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激趣手段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乐于创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请记住,激趣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如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可见,“激趣”在任何时候都是成功教学的永恒话题。
一、奇异生趣
小学生容易被新鲜、奇异的意境策划或新颖的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笔者抓住学生这一好奇特征,创设一种有潜在意义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启其心扉,促其思维。
如,教《自相矛盾》这则古代寓言时,为了激发学生情趣,新课伊始,笔者就让学生们推荐出班中最擅长画画、作诗、编剧等人选来。这一“开场白”让学生顿生好奇心,他们颇感疑惑地说“老师,这可不是什么美术课、音乐课、英语课……呀?怎么……?”笔者趋势诱导:“那大家想不想借机发挥一下你们的个性特长?”这时,学生们都显出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于是,笔者让他们临时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分别是编剧组(任务是把《自相矛盾》用语言和动作表演出来);美术组(任务是把《自相矛盾》的意思画下来);设计组(任务是把《自相矛盾》设计成板书);作诗组(任务是把《自相矛盾》改编成诗歌);翻译组(任务是把《自相矛盾》古文译成现在的用语)等,并推荐出兴趣小组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们团结协作,力求创新,用自己选择的形式表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阐述其中悟出的道理,学习氛围异常浓厚。
这样奇异的“开场白”既能使学生的好奇心迅速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又能使他们自觉地把知识的学习当成是一种“自我需要”。
二、情感引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要学的教材中蕴含着的情感所产生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笔者注重激发学生求知情趣,引导其自主欢乐地学习。
如,教《可爱的草塘》一文后,笔者让学生各自谈感受。虽说法不一,但彼此的情感是一致的:那就是对草塘的喜爱。为了让学生淋漓尽致地表达这种喜爱之情,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笔者改变传统的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而是从新的角度由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畅谈对“景色优美、特产丰富”的草塘的喜爱之情。学生自主性得以释放,结果发现他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对草塘的喜爱之情。有的说:“我以小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主题表达对草塘的喜爱之情。”有的说:“我以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草塘’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有的说:“我用广告词——‘草塘的美,才是真的美’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有的说:“我以小诗——茫茫草塘绿又美,春冬雨季趣无穷。小河清凌美如画,景美物丰留心中。”有的说:“我用歌曲——可爱的草塘呀,物产多富饶啊,野鸡像拔萝卜,鱼儿用勺舀哟;可爱的草塘呀,景色多诱人啊,河水清又甜啊,要呀要环保哟……”那动人的歌声在课堂里索绕,学生都沉浸在自主欢乐的学习氛围中,促成了彼此间的情感共鸣。
这样以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品尝到参与的甜头。
三、设置增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很清楚:“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摸到不懂的东西,使他们的面前出现疑问。”可见,设疑是相当重要的。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适宜地向学生“挑疑”,竭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兴趣,并有意识地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高峰。
如,教《跳水》一文,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学完了“跳水”全过程,都不禁为船长的沉着,镇静、智中生智所叹服。笔者决定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于是,笔者向学生设疑:“船长喊1、2、3时,如果孩子不跳,他真会开枪吗?为什么只用枪逼小孩,大家还有别的好办法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全班学生立即热闹起来,无疑,笔者的提问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笔者趋势发动他们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探讨,以发挥集体智慧。教室里气氛相当活跃,每个人都想拿出自己的才智,露一手让同学看看。只见有的争论不休,有的托着脑袋冥思苦想,还有的在纸上画着图。不一会儿就有许多小手举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老师,看我的办法是不是可行!”于是,笔者又找了几个代表发言,有的想出了用安全带系在小孩身上的办法;有的主张用升降吊车快速地把孩子救下来;有的说拨打110求助电话,要求在几分钟内派出直升飞机来解救……当然,这些建议遭遇到了一片反对声,认为在危急关头,根本没时间容你去准备,这些办法是不切合实际的。虽然这些方法有些幼稚,但也闪烁着学生们的奇思妙想、智慧火花。于是,笔者和学生们一起评析哪一种办法更有实效性、可行性。学生们很快又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极力想为解救小孩子而想出万无一失的巧办法来。大家经过全面分析,理解重点句子和情节含着的意思之后,最后统一认识,认为在当时特定的环境里,在紧急关头,只有船长的办法才是最佳的,才能使孩子转危为安。因為用枪逼小孩跳水,使他们没有了选择的余地,又因为船上的水手们的游泳技术高,所以,在几秒钟内把孩子救起来根本不是问题,这既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又训练了他们自身的思维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又如《养花》一文,笔者抓住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读中质疑。学生品读、揣摩后提出:作者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说‘忧’和‘泪’也是乐趣呢?问题的提出打破了学生头脑的平静,他们都疑神思索,笔者趁机提示学生联系全文来理解,结果是令人欣喜的,他们各抒己见,最终理解了乐趣的博大内容——赏心悦目是乐趣,多得知识是乐趣,付出辛劳是乐趣,分享成果是乐趣,当然,为心爱的东西挥洒汗和泪也是一种乐趣……真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这样设疑,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煽情增趣,易于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
四、情景激趣
在教學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依据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手段再现课文情境,或语言描绘,或实物演示,或图像再现,或实验表现,或表演体会……这样就突破了书本知识所带来的局限性,以各种相关信息丰富了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便能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体验到学习之乐。
如,教《草船借箭》一文,在学生各自细读了课文后,笔者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扮演不同角色的情感朗读中,学生了解到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周瑜的阴险狡诈,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笔者利用多媒体再次展示了“草船借箭”整个过程,学生在感知了生动形象地画面后,都啧啧称赞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随后,笔者让学生凭借逼真的画面和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自由评论,说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里?“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一下子像炸开了锅,在全班交流讨论后畅所欲言:有的说,诸葛亮“神”在精通天文气象,能准确预测第三天四更时必有大雾;有的说,他“妙”在考虑周全,命令军士擂鼓呐喊,这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又是为了提示射箭的方向,(在雾大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曹操不敢轻易派兵出来,只叫弓弩手循声放箭);有的说,他“神”在对曹操的个性特点了如指掌,以便使“借箭”的计划得以成功实施;有的说,他“妙”在安排巧妥,让军士把二十条船用绳系相连,一字儿排开,两面受箭,这样做既为了统一行动,又为了多受箭,还能保持船体的平衡……多么精彩的解说,多么透彻的讲解,学生在演示、复述课文、动感图像等趣味性的“情景”帮助下,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了自演自悟,互评互得,激发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堂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创新能否得以真正体现,源于对课程教学的兴趣以及引导者的艺术调控。因此,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激趣手段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乐于创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请记住,激趣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如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可见,“激趣”在任何时候都是成功教学的永恒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