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表演在现代文教学中较为多见,但很少被引入到严肃的古文教学中。因为有晦涩的语言关卡,学生很难自如地表演。其实恰好相反,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表演来解决语言关。本文作者就试着运用“模特”表演、情景表演、吟唱表演等三种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下背熟古文,牢记文言词义,甚至反其道,从情感出发,品味语言。
【关键词】“模特”表演 情景表演 吟唱表演 文言词义 语言特色
古诗文呆板乏味,不仅有大量的诵记内容,而且在欣赏作品之前,学生还必须过一个语言障碍关,方可尽情领略其内涵之美。然而古诗文阅读恰恰在中考语文卷中有着其不容忽视的地位。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古文,让古文课堂也生动活泼起来?我想我们不妨引入表演。
其实课堂表演在现代文教学中已屡见不鲜,而将课堂表演运用到古文教学中,也同样能让学生轻松跨过语言障碍,去感受精炼言语的独特魅力,而且也能在背诵的同时尽情享受经典文化之美。
一、以“模特”表演展示文言词义
文言词汇的积累一直是古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很多时候,教师会对课文进行大量的讲解。然而长期如此,使学生听得多,想得少,容易产生依赖感,甚至厌烦、畏惧的心理。
在学习《核舟记》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迅速地理解文意,识记文言词义,我便请上五位学生到讲台前作临时模特,而全班学生则调用原有的词汇积累或手头的工具书,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文,然后用译文指导五位表演者摆出相应的造型。
于是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经过一番热烈的指点后,核舟中的人物雕刻就被五位模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课堂中了。 对“矫首昂视”“两膝相比”“诎右臂支船”“视端容寂”等一些主要的动作神情,学生都能依据文本作出正确解释,并且在模特身上得到了落实。这无疑让学生很有一种做导演的成就感,对揣摩文言词义的兴致也就陡然高涨了。
为加深巩固学生的记忆,我又照着五位学生摆好的造型,复述课文内容,并把古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一一在模特身上指出,使之深入人心。
心理学理论认为,在特别的环境下,有特殊经验的情况下,对一样具体形象的事物会记得更快。“模特”表演把抽象记忆变成了形象记忆,把枯燥的词汇变得具体可观。而且当平时生活中出现与当时表演相似的动作、神情时,学生会自然地运用学过的文言词汇去描述它们,实现了学以致用,文言文也就从书本中迈入了实际生活。
二、以情境表演领悟语言精妙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将情境浓缩于韵律平仄之中,诗歌更有其特殊的语法结构,以及巧妙的修辞和化入其间的典故,这对于古文学功底不怎么深厚的初中生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障碍。
那么,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虽然我们与古人的言语不同,但生活体验是相似的。我们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表演来把握情感内容,再回攻语言关,尽情领略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例如在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时,我先介绍了此诗的写作背景,在有了这一先提感受后,让同桌之间结合自身对诗中片语只言的理解,重温刘白两位失意之人久别重逢后的情景。随着“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声叹息,学生们自然地谈到了诗人过去的遭遇,对故人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近况的询问和将来的打算。诗中出现的隐晦的比喻、典故,在学生的表演中似乎只成了诗歌的一种抒情技巧,而不再是理解诗歌主题的关卡。
而在你来我往的互相交流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千古名句也被学生赋予了新的含义。他们认为:
1.“沉舟”“病树”喻指过去的自己,而“千帆”“万木”喻指将来的自己。诗人要抛却过去的悲伤,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奋发向上,作出一番业绩。
2.“沉舟”“病树”喻指自己,“千帆”“万木”喻指那些奋发向上的年青人,虽然自己已老去,但还有许多年轻的人在继续努力着。
3.“沉舟”“病树”喻指现在的自己,“千帆”“万木”喻指那些飞黄腾达的人。诗人在自己失意的时候看到一些人的得意,更为自己的处境而伤感。
可见在表演中,许多学生都依据个性化的理解,对诗中的比喻义进行了独特而合理的再创造。此时学生已自主经历了一个由情感理解语言,再由语言深味主题的过程。
三、以吟唱表演提升背诵兴趣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诗文要求我们背诵,简单的律诗绝句尚可较快成诵,但面对复杂的词,或者长篇叙事诗,这便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初中学科教学建议——语文》中提出:“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开展和实施教学活动,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唱歌是学生乐意做,也时常在做的事情,而背诵诗文的最高境界恰恰是能畅意淋漓地吟唱。因此我们也可以为要背的古诗文配上乐曲,吟唱起来。
在要求背诵《木兰辞》一文前,我先搜来了歌曲《我的花木兰》,在课堂上播放,但没有给学生提供歌词。一遍下来后,学生发现其歌词和课本中的《木兰辞》一文极其相似,于是就有人对照文章,跟着旋律哼唱起来。我就趁机鼓动全班学生跟着乐曲,把这首歌学会了。有歌可唱,学生很是兴奋,一时间吟唱声四起。七八遍下来后,学生基本都会跟着唱了。此时我再让他们来背诵文章,经过一两遍的过度适应后,半数以上的学生竟能流畅吟诵了。
不仅仅是《木兰辞》,其实很多诗文本就是可以吟唱的,那么就让诗文的韵律美在婉转的曲调中尽情展现,让古文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如流行歌曲般日不离口,让原本乏味头痛的古文背诵成为一碟美味佳肴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旦有了成就感和满足感,就会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课堂表演运用得当就能很好地为古诗文学习服务。当然以上仅是本人古文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心得,还须继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方能尽显文言课堂精彩。
(浙江上虞市张杰中学;312300)
【关键词】“模特”表演 情景表演 吟唱表演 文言词义 语言特色
古诗文呆板乏味,不仅有大量的诵记内容,而且在欣赏作品之前,学生还必须过一个语言障碍关,方可尽情领略其内涵之美。然而古诗文阅读恰恰在中考语文卷中有着其不容忽视的地位。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古文,让古文课堂也生动活泼起来?我想我们不妨引入表演。
其实课堂表演在现代文教学中已屡见不鲜,而将课堂表演运用到古文教学中,也同样能让学生轻松跨过语言障碍,去感受精炼言语的独特魅力,而且也能在背诵的同时尽情享受经典文化之美。
一、以“模特”表演展示文言词义
文言词汇的积累一直是古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很多时候,教师会对课文进行大量的讲解。然而长期如此,使学生听得多,想得少,容易产生依赖感,甚至厌烦、畏惧的心理。
在学习《核舟记》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迅速地理解文意,识记文言词义,我便请上五位学生到讲台前作临时模特,而全班学生则调用原有的词汇积累或手头的工具书,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文,然后用译文指导五位表演者摆出相应的造型。
于是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经过一番热烈的指点后,核舟中的人物雕刻就被五位模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课堂中了。 对“矫首昂视”“两膝相比”“诎右臂支船”“视端容寂”等一些主要的动作神情,学生都能依据文本作出正确解释,并且在模特身上得到了落实。这无疑让学生很有一种做导演的成就感,对揣摩文言词义的兴致也就陡然高涨了。
为加深巩固学生的记忆,我又照着五位学生摆好的造型,复述课文内容,并把古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一一在模特身上指出,使之深入人心。
心理学理论认为,在特别的环境下,有特殊经验的情况下,对一样具体形象的事物会记得更快。“模特”表演把抽象记忆变成了形象记忆,把枯燥的词汇变得具体可观。而且当平时生活中出现与当时表演相似的动作、神情时,学生会自然地运用学过的文言词汇去描述它们,实现了学以致用,文言文也就从书本中迈入了实际生活。
二、以情境表演领悟语言精妙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将情境浓缩于韵律平仄之中,诗歌更有其特殊的语法结构,以及巧妙的修辞和化入其间的典故,这对于古文学功底不怎么深厚的初中生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障碍。
那么,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虽然我们与古人的言语不同,但生活体验是相似的。我们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表演来把握情感内容,再回攻语言关,尽情领略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例如在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时,我先介绍了此诗的写作背景,在有了这一先提感受后,让同桌之间结合自身对诗中片语只言的理解,重温刘白两位失意之人久别重逢后的情景。随着“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声叹息,学生们自然地谈到了诗人过去的遭遇,对故人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近况的询问和将来的打算。诗中出现的隐晦的比喻、典故,在学生的表演中似乎只成了诗歌的一种抒情技巧,而不再是理解诗歌主题的关卡。
而在你来我往的互相交流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千古名句也被学生赋予了新的含义。他们认为:
1.“沉舟”“病树”喻指过去的自己,而“千帆”“万木”喻指将来的自己。诗人要抛却过去的悲伤,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奋发向上,作出一番业绩。
2.“沉舟”“病树”喻指自己,“千帆”“万木”喻指那些奋发向上的年青人,虽然自己已老去,但还有许多年轻的人在继续努力着。
3.“沉舟”“病树”喻指现在的自己,“千帆”“万木”喻指那些飞黄腾达的人。诗人在自己失意的时候看到一些人的得意,更为自己的处境而伤感。
可见在表演中,许多学生都依据个性化的理解,对诗中的比喻义进行了独特而合理的再创造。此时学生已自主经历了一个由情感理解语言,再由语言深味主题的过程。
三、以吟唱表演提升背诵兴趣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诗文要求我们背诵,简单的律诗绝句尚可较快成诵,但面对复杂的词,或者长篇叙事诗,这便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初中学科教学建议——语文》中提出:“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开展和实施教学活动,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唱歌是学生乐意做,也时常在做的事情,而背诵诗文的最高境界恰恰是能畅意淋漓地吟唱。因此我们也可以为要背的古诗文配上乐曲,吟唱起来。
在要求背诵《木兰辞》一文前,我先搜来了歌曲《我的花木兰》,在课堂上播放,但没有给学生提供歌词。一遍下来后,学生发现其歌词和课本中的《木兰辞》一文极其相似,于是就有人对照文章,跟着旋律哼唱起来。我就趁机鼓动全班学生跟着乐曲,把这首歌学会了。有歌可唱,学生很是兴奋,一时间吟唱声四起。七八遍下来后,学生基本都会跟着唱了。此时我再让他们来背诵文章,经过一两遍的过度适应后,半数以上的学生竟能流畅吟诵了。
不仅仅是《木兰辞》,其实很多诗文本就是可以吟唱的,那么就让诗文的韵律美在婉转的曲调中尽情展现,让古文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如流行歌曲般日不离口,让原本乏味头痛的古文背诵成为一碟美味佳肴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旦有了成就感和满足感,就会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课堂表演运用得当就能很好地为古诗文学习服务。当然以上仅是本人古文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心得,还须继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方能尽显文言课堂精彩。
(浙江上虞市张杰中学;3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