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书”不同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qia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书”不同。今年,作为求职者中比重最大的大学生就业人数骤增,又遭逢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求职之难,难于上青天!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张立红编辑说,毕业即失业,这在西方很正常,中国大学生也要适应这个角色转变。更何况于一般的求职者呢?每天,报纸、电视、网络等铺天盖地的招聘会,就业人潮涌动。从3月份开始,许多出版社开始相继推出求职就业类图书,市面上的求职就业类图书日益增多,有些书店甚至开始为这类图书另辟专架,以利求职就业者选择。然而,求职就业类图书是否能成为求职就业者心中的“救世主”,从而走俏市场呢?
  
  眼花缭乱:求职就业类图书应有尽有
  
  5月,求职就业类图书开始涌向市场,种类繁多,应有尽有,我们对现在市场上的求职就业类图书,进行细致的分类,大概有以下几个种类:
  一.应聘类:这类图书侧重应聘技巧和心理素质。应聘技巧包括对求职者的技能、知识、简历、面试、着装等方面进行分析。譬如《外企高薪职位面试指导》(华夏出版社)、《迈向外企第一步》(天津大学出版社)、《请给我工作》(台湾日月文化集团)等,还有像翻译的国外图书《让你得到理想工作的求职信》(四川大学出版社)、《让你得到理想工作的简历》(四川大学出版社)、《英文简历与外企面试技巧》(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台湾建宏出版社联合出版)、“‘最后一分钟’丛书·求职”系列,更有意思的是还有漫画本的《求职应聘》。心理素质包括对求职的应聘心理指导、人生励志、人物传记等,比如《别说不可能》、《你拿什么吸引我》、《20几岁的问号》等,都是一些告诉求职者如何提升自己能力、培养心理素质的图书。其中以马云、牛根生等成功经验谈的人生励志或人物传记类的图书,在此类中最受青睐。
  大学生作为就业人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倍受重视,许多出版社也把目光盯向大学生就业人群,出版策划就业指导等相关图书,这一类图书也被归类为教育类求职读物,求职的细分使得一些省市推出一些本省市的求职指南,如《上海求职指南》、《毕业生广东就业手册》等本土化的求职图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还策划出版过《关注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系列图书》,包含《选择北京》、《选择上海》、《选择广州》、《选择深圳》、《选择杭州》与《选择西安》,套书从城市、行业、单位再到职业进行系统解析,意在帮助读者定义一个清晰的未来。
  二.就业类:这类图书主要侧重职场技巧,一般是针对在职人员而策划的。比如《保险这样卖才对》(人民邮电出版社)、《职场SPA——职场心理巧调适》(机械工业出版社)、《新世代工作地图》(台湾时报出版),这类图书涉及如何调解工作压力、如何调节同事关系、如何得到老板赏识、如何加薪等方面,而此类书中,介绍销售行业的书较多。
  三.创业类:这类图书侧重于自主创业的读者。在就业压力大,前景不景气的今天,选择自主创业已不再陌生。《开店创业手册》(中国漓江出版社)、《新手开店日记》(人民邮电出版社)、《服饰店经营管理实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图书,教人如何开店和经营。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网上开店成为时下的一种潮流,由此“网上开店”系列图书更是琳琅满目。《101种在家就能做的网上生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网上开店创业指南》(朝华出版社)、《淘宝创业英雄》(人民邮电出版社)、《网上开店赚外快》(电子工业出版社)等图书,还有“网上淘金”系列,可谓目不暇接。
  四.培训类:这类图书主要讲述职业培训,不管是准备就业还是已就业,只要你想有所作为,都得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培训就势在必行。如果你想当会计,《急速晋身会计高手》(中国宇航出版社)会告诉你;如果想当人力资源师,就先去“人力资源培训”;闲时弄点《时尚玩偶编织》(中国纺织出版社),说不定还可以赚点外快;还有很多“入门”类图书,不怕你学不懂,就怕你不想学。
  
  尴尬处境:为何热季冷场
  
  虽然求职就业类图书中也有不少的畅销书,今年《世界500强面试实录》等就业指导类书籍就上了书店的热销榜单,但由于市场上求职就业类图书太多,真正买这类图书的读者却不多,即便到了五月的就业黄金时间,也没见这类图书销量增多。究竟为何会出现“热季冷场”呢?
  我们采访了许多出版社的编辑。南海出版社的刘世财编辑认为,传统的求职就业类图书不好做,将来会退出市场,因为受网络等冲击太大。江西教育出版社的周建森编辑认为,这类书时效性强,读者群小,针对性太强,销售上不去。“我们本想策划《金融危机下的职场手册》,考虑再三还是不做。这类书虽是热潮,我们选择按兵不动。”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经管策划部主任王磊则认为,这类图书的作者流动性太大,也很难找,作者必须要有理论,还要有实践,最好是大公司的HR。而且,此类图书也未打造出知名的品牌,市场其实不大,年轻学生大部分通过网络、讲座等获得相关信息。她建议这类书不能仅限于用说教、案例等展示,还可以用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来展示。但人民邮电出版社贾福清总经理则认为,图书是品牌依赖程度最低的产品,求职类图书不需要打造品牌,而且实战性图书不适合引进版权,这也是此类图书不易开发的一个局限。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市场现状,可略知求职就业类图书为何出现如此尴尬场面的缘由:
  首先,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信息更新速度快,许多资源还是免费的。而市场上就业类图书的信息太陈旧,远不及网上的新鲜,毕竟图书出版需要一段时间,等图书出来后,最新信息都已变旧了。
  其次,由于求职类图书属于低端产品,成本不高,进入市场的门槛也比较低,所以许多出版商往往抱着投机的心理,在没有经过认真策划的情况下就蜂拥而上,追求快速出书,结果导致这些图书同质化非常严重,所以很难在内容上进行精耕细作,甚至只是一味的模仿和跟风,导致求职类图书很难出现重量级的作品,无法进一步刺激甚至引爆图书市场。
  再次,从读者群来说,大学生就业指导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学校就业指导很红火,但就业类图书的走势却不乐观。许多高校开始设立就业辅导员制,在各院系建立就业辅导员,还成立了大学生就业研究所,定时和适时的就业讲座,提供了足够多的免费讯息,大学生们无需再从此类图书中获取信息。
  第四,许多图书策划者只看到广大的读者资源,并没有深入去分析读者的需求,图书出版也只是出版社的“一厢情愿”,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这类书名为“指导”,但因与读者需求有距离,指导性不强,对就业选择缺乏实际意义。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关注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系列图书》,终因选题不符市场,还没将整个系列出版完就已告终。
  第五,许多求职就业类图书没有寻找到合适的销售管道,就直接扑向市场,没有做好出版后的销售规划,当然也导致这类图书的滞销。
  
  
  
  走进求职者心理,拉动潜在市场
  
  然而,这些并不代表着求职就业类图书在当今就走投无路。金融危机时,许多人曾声称出版业将受到严重冲击,但有些专家也指出,金融危机有可能为书业的发展带来一个新机遇,关键是图书出版和策划者是否懂得转型。求职就业类图书其实也是一样的,适时转型是任何一家出版社走进市场的重要法宝。因此,笔者对求职就业类图书的走向提几点建议:
  第一.内容上要突出重点,不要盲目跟从。
  1.励志类图书。
  据不少大学毕业生透露,他们买书主要不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而是想看看面试中有哪些常考题型,可以通过短期“补课”让自己在众多面试者中脱颖而出。而书店里最受读者青睐的书籍就是就业指导类和职场经验类的书籍,许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也成了求职应聘时鼓励自己的励志图书。因此,出版社更应该从一些经验介绍、成功案例入手,给读者予引导。
  2.培训考试型图书。
  在对大学生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并不都能直接就业,而是选择各种各样的考试,如公务员考试、教师考试、会计考试等,就业前也大多会看一些培训类图书,因此,也涌现不少的此类畅销书。
  3.创业类图书。
  这主要跟当前的就业压力有关。许多人并不愿长期为人打工,会通过这类图书揣摩丰富自己的创业经验。
  第二.找专业的作者,提高图书质量。
  一本书的内容是否独特、专业、深入和实用,与作者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对于求职类图书来说,什么样的作者最为专业呢?
  1.知名企业(外企、大型国企等)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这些人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招聘经验,往往更能够站在招聘者的立场上给求职者提出独到的建议;
  2.管理咨询公司的顾问、职业生涯规划师等,他们一般都具有良好专业素养,而且阅历比较广;
  3.网络、书刊杂志等媒体求职类板块的负责人或记者,因为他们有机会接触大量的招聘和面试经历,对此类信息也非常敏感;
  4.身经百战、具有丰富求职经验的职场高手,他们不但经验丰富,而且写出来的内容也比较贴切,更适合求职者阅读;
  5.高校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或辅导员,因为他们最了解毕业生的需求。譬如,《求职赢家的秘诀》一书的作者卢文辉,位列中国职场“十大酷人物”,先后被TCL、松下、美日洁宝等中外知名大企业争相聘用并担任要职,求职经验十分丰富。作者在该书中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困惑,结合自己的体会和大量案例现身说法,并介绍一些诸如职业规划、职场应变、简历面试等一系列的经验和注意事项,使得该书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颇受读者好评。
  第三.积极与媒体合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求职创业的关注,不少媒体设立职场类的板块或节目,这些板块或节目大多拥有自己固定的读者或观众,有的还具备较大的影响力,例如CCTV的“赢在中国”就十分火爆。精明的出版商与这些媒体展开合作,利用媒体资源进行选题策划,同时也为营销打开方便之门,真可谓是一举两得。譬如,《马云点评创业》一书,就是以马云在CCTV“赢在中国”的现场点评为选题,从而巧妙的利用了马云和“赢在中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行营销。结果,此书上市短短三个月即狂销100万册,蝉联全国图书销量榜首。
  第四.做好图书后期的宣传销售工作。
  从开卷的销售排行表中我们看到,黄山书社出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销售遥遥领先于其他同类图书。黄山书社发行科副科长汤大文说:“这本书是安徽教委委托社里出版的书,没有走店面销售,而是直接销售到学校。这类书,很多都是这样销售。”因此,寻找合适的销售渠道也是这类图书销售的重要保障。
其他文献
在台湾文坛,诗人痖弦的名气十分响亮,与余光中、郑愁予等名诗人不相上下。稀奇的是,尽管版本有别,他从头到尾其实只出过“一本诗集”。早从1965年即停笔至今,不论退休前的忙碌或退休后的清闲,他都未再写过一首诗。于是他渐渐成为台湾诗坛一则传奇──“痖弦”成为“一本诗集”的别名。  “痖弦”当然是笔名,却很有意思的像是“预言”或“寓言”。早在他写诗的上世纪50年代,似乎预知他后半生将是一把“瘖哑之弦”。 
期刊
选题的开创性、编辑超强的策划能力和认真工作态度、淘宝皇冠卖家故事的吸引力,是写就《淘宝创业英雄》的原动力。图书出版之后的最深感触是:每个年代都有各自的创业代表群体,《淘宝创业英雄》的主人公无疑是新千年的代表群体,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成功经历将不断鼓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  一直以来,对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就推崇倍加,他的一些名言也让我印象深刻,牢记在心,比如:“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创业
期刊
“小额创业”系列图书, 是台湾第一套针对青年创业的出版品系列。从企划的方向到内容的呈现,都有别于其他的商业杂志或丛书。小额创业开店指南是为了满足这批青年创业者的需求而设计的。而里面的排版和设计也大胆活泼,虽然是丛书,可以发现里面引用了大量精美的图片,这都是小额创业开店指南的编辑团队实际走访每个成功案例,和创业者做深入的了解而获得的成果。“小额创业”系列图书, 到如今已经出版到第21本,在台湾,成了
期刊
罗伯特·清崎的“富爸爸”系列图书畅销全球,长居《商业周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等畅销书排行榜,截至目前,已发行109个国家和地区,总销量突破2,900万册。从1999年4月起,《富爸爸穷爸爸》在美国出版,仅仅半年时间就创下销售100万册的佳绩。2000年3月,韩语版面市;2000年6月,登陆澳大利亚……一时间,世界各地的大小书店为紫色所覆盖。简体中文版于2000年9月面市后
期刊
谢其章是京城藏书发烧友中的佼佼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算起,他的藏书史已有20多个年头。谢其章笑称自己不过是以微薄工资满足自己淘书乐趣的穷书生,仅有过偶尔两三回“掷千金求爱书”的豪举。在他所藏万多本图书中,出手最狠的是1944年出版的张爱玲散文集《流言》,以3000元人民币自旧书网竞价购得。没有惯常以为的藏书家家藏中让人乍舌的天价书籍,谢其章自有他的一套购书理念——“必须是自己寻觅很久的,品相又不能
期刊
牛年二月初九惊蛰日再贻黑芽    周梦蝶  1920年生。自军中退伍后,加入“蓝星诗社”,1959年起开始靠摆书摊维生,直至1980年才因胃病而结束营业。创作以诗为主,1952年开始发表诗作,擅于运用传统禅思融合西方超现实主义的精神。着有诗集《孤独国》、《十三朵白菊花》等。    ★之一  每一滴雨,都滴在它  本来想要滴的所在;  而每一朵花都开在  它本来想要开的枝头上。  谁说偶然与必然,突
期刊
我新居在台南运河边,凤凰木在冬天叶子落尽  只剩结疤的种子,在风中摇曳着静默的枝桠    对岸的公园有三棵大榕树,工程车正在整地  疏浚运河,所以人影幌动,树影不离    晨雾迷离,在河上漾起一层水烟,恰似童年梦境  旭日初露一道道的光束,从对岸高楼升起像黄金微温    黎明前与黎明后在河畔有不同的景色,我细细观察  首先麻雀吱吱喳喳来叫醒,接着白头翁踮在枝头探春    白鹭鸶贴着水面飞翔倒影成双
期刊
政治融冰,春暖书市      海峡两岸的“破冰之旅”自1989年10月上海举办的“海峡两岸图书展览”开始,出版交流就以各种形式陆续开展。每年在两岸举办的各种书展,就成了两岸文化交流最重要的盛会。  台湾出版交流人士最常参与的大陆地区书展是每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图书订货会、4月中举行的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8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及在厦门和台北轮值举行的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台湾地区则以
期刊
人总爱说晚境是夕阳无限好,若果那老人的生活温饱,又无忧患,虽有些恭维或是自慰, 但惋惜若悲之情,呼之欲出。华灯初上,更是天已全黑,连黄昏的微弱金光也掉到地平线下去了。但因时间的分段和背景的不同,“华灯初上”似又托出了另一舞台,意即你仍有发挥的余地,这给了老人一种鼓励,忘记了皱纹和白发。  小学三年级,写了一篇以今日之语可名为极短篇小说的《两个车夫的谈话》,被国文老师惊为杰作,兴奋万分的为我张罗登上
期刊
2009年1月,评论家王干(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拿到苏童的长篇新作《河岸》。李某在“干老”手下当差,于是,有幸得到填写发稿单的机会,忝为《河岸》在《中华文学选刊》2009年3月发表的责编。一读,二读,三读……从第一回阅读到今天,李某不知不觉已经读了五回,而《河岸》的味道没有浓转淡,反而像火锅,越熬越出滋味。所以,李某心中独自欢喜,俺得着件宝贝。  这宝贝乃文学艺术品,非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