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受到院校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支持力度,夯实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促进院校健康发展,以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 素质教育技术型人才职业准入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院校数目、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等方面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院校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
由于生源质量普遍较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任务繁重,而近年来社会就业形势存在的压力以及部分院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了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同度不高。
为此,从宏观的层面上,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支持力度,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夯实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促进院校健康发展,以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一、增加资金投入,控制招生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数和招生数已和普通高校相当,但这些院校发展起步较晚,并且层次差异大,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其办学成本比较高,办学条件相差很多,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基础设施等内涵式建设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短时期内难以解决。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统筹处理好院校规模扩张与资金供给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其中,国家要加快缩小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全国财政性经费的投入比例,地方政府要加大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地方财政投入,加强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另外,国家还应控制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规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院校虽然在办学效益和办学条件上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此引发的院校内涵式建设任务更加繁重,与国家对院校评估建设各方面的要求有相当的差距,甚至有的院校因教室不足而出现学生轮流上课、学生宿舍不够在外租房、实训课因学生多而达不到教学效果和目的等现象,严重违背了院校的教育教学规律,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秩序,导致办学质量难以提高。由此,目前院校应集中精力搞好内涵式建设,以学生为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好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型人才,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同,奠定好院校再发展的基石。
二、推行职业准入制度,优化政策环境。
高职高专院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职业和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运用能力为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同时,许多院校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岗位规范和录用标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考核,使得学生在毕业时获得“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增加了就业的机会。职业针对性强是高职高专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特征之一,国家也要求高职高专院校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拓展院校生存和发展空间。基于此,院校内外在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基地就有待大力发展,院校内基地的建设属其内涵式发展范畴,而校外基地则有赖于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目前,许多院校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阶段只有很少单位接纳,而直接顶岗实习机会更少,原因一是单位能容纳的人员有限,而学生太多;二是影响了正常工作秩序;三是部分学生的职业素质存在问题;四是就业形势压力大,这些因素导致院校学生的实习、见习和实训时间大大缩短,职业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升,甚至有些院校放任学生自主实习,虚假签订实习和就业合同,以保证就业率高而不对院校来年的招生计划产生影响。
为此,作为院校自身而言,应挖掘潜力,增加、扩大学生职业实践的场所和时间,而政府和行业协会应优化政策环境,让企业参与到院校外部建设,选择一批具有典型性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作为院校长期的合作关系,给予它们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形成良性互动的氛围,以吸引更多的企业与院校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针对有些企业的短视行为,招收低成本无职业资格人员的现状,行业协会应把握好行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企业要严格执行劳动者在就业前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的制度,根据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与院校配合,积极组织员工参加职业学习和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提升企业声誉,达到院校和企业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顾春,张会军.中国素质教育实用全书[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7.
[2]范思立.素质教育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宋丽慧.学生参与——转型时期高校管理的视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6.6.
关键词: 素质教育技术型人才职业准入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院校数目、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等方面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院校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
由于生源质量普遍较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任务繁重,而近年来社会就业形势存在的压力以及部分院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了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同度不高。
为此,从宏观的层面上,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支持力度,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夯实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促进院校健康发展,以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一、增加资金投入,控制招生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数和招生数已和普通高校相当,但这些院校发展起步较晚,并且层次差异大,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其办学成本比较高,办学条件相差很多,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基础设施等内涵式建设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短时期内难以解决。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统筹处理好院校规模扩张与资金供给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其中,国家要加快缩小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全国财政性经费的投入比例,地方政府要加大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地方财政投入,加强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另外,国家还应控制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规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院校虽然在办学效益和办学条件上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此引发的院校内涵式建设任务更加繁重,与国家对院校评估建设各方面的要求有相当的差距,甚至有的院校因教室不足而出现学生轮流上课、学生宿舍不够在外租房、实训课因学生多而达不到教学效果和目的等现象,严重违背了院校的教育教学规律,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秩序,导致办学质量难以提高。由此,目前院校应集中精力搞好内涵式建设,以学生为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好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型人才,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同,奠定好院校再发展的基石。
二、推行职业准入制度,优化政策环境。
高职高专院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职业和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运用能力为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同时,许多院校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岗位规范和录用标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考核,使得学生在毕业时获得“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增加了就业的机会。职业针对性强是高职高专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特征之一,国家也要求高职高专院校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拓展院校生存和发展空间。基于此,院校内外在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基地就有待大力发展,院校内基地的建设属其内涵式发展范畴,而校外基地则有赖于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目前,许多院校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阶段只有很少单位接纳,而直接顶岗实习机会更少,原因一是单位能容纳的人员有限,而学生太多;二是影响了正常工作秩序;三是部分学生的职业素质存在问题;四是就业形势压力大,这些因素导致院校学生的实习、见习和实训时间大大缩短,职业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升,甚至有些院校放任学生自主实习,虚假签订实习和就业合同,以保证就业率高而不对院校来年的招生计划产生影响。
为此,作为院校自身而言,应挖掘潜力,增加、扩大学生职业实践的场所和时间,而政府和行业协会应优化政策环境,让企业参与到院校外部建设,选择一批具有典型性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作为院校长期的合作关系,给予它们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形成良性互动的氛围,以吸引更多的企业与院校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针对有些企业的短视行为,招收低成本无职业资格人员的现状,行业协会应把握好行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企业要严格执行劳动者在就业前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的制度,根据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与院校配合,积极组织员工参加职业学习和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提升企业声誉,达到院校和企业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顾春,张会军.中国素质教育实用全书[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7.
[2]范思立.素质教育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宋丽慧.学生参与——转型时期高校管理的视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