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z364088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已深,天很黑,田野悄悄静静,使人透不过气来的闷热散开了,南葫芦攥着一柄钢叉,死死盯着那个贼。那贼正蹲在菜园地里。南葫芦渐渐看分明了,那是南红卫。高中毕业生,把书念到狗肚里去了。你在南村扯旗造反,整南恒的二爸……南恒今年当了队长,有你好受的,等着!
  只见南红卫拔了一堆葱正往外转移。南葫芦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举着钢叉。南红卫一惊,接着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
  南葫芦把钢叉收回,呵斥说:“走!见队长!”倒霉透咧!南红卫边走边想。队长南恒是我的对头。看你南恒怎么揉搓我吧。“文革”中,我整了南恒二爸又怎么样呢?南恒二爸在“四清”运动中,把我南红卫的老子整得还不惨吗?那年正好我高中毕业,考大学分数够了,政审通不过。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队长南恒惊醒了。他披上布衫,出来开门。问:“啥事?”
  “光彩事!”是葫芦得意的调门。南恒明白了:南红卫偷了南葫芦承包的大葱。
  黑暗中,这十二张嘴也辩不倒的南村文化最高的农民站在那里,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
  “哈呀!葫芦叔——”南恒习惯地用食指顶顶鼻头,笑了,“红卫是我派去的……”
  “你说啥?”南葫芦打断他的话。
  “我派他去拔葱的。”南恒肯定地说。
  “你……”南葫芦张着嘴,合不拢了。
  “我想看你到底负不负责任。”南恒仍然平静地说,简直跟真的一样。
  “噢!这……”南葫芦一下泄了气。南红卫转过脸,发出两声尴尬的笑声。
  三人散后的好一会儿,南恒又听到有人敲门,南恒拉开门闩,一眼瞅见门口站着南红卫,问:“你还没睡?”
  “睡不着……”
  “好,咱俩扯扯。”南恒热情地说。于是俩人走在街巷里。
  “刚才那事,你下一步……准备咋办呢?”“没有下一步。”村巷里只有他俩的脚步声。田野里比村巷里亮多了,清凉的带着湿漉漉的水气的夜风,吹得人心胸里好舒畅,河滩里水鸟单调的叫声,更显出田野的寂静。两人在大路边坐下。
  “你为啥不整我呢?”南红卫突然转过头问。
  “我不想整任何人。我今年当队长。能不能把南村的事办好,是另一回事。”
  “你刚一上台,把你堂哥整惨了,”南红卫说,“对我咋这么客气?”
  “我堂哥挪用公款,不能不整!你呢?我想拉你进队委会,把你的面皮扒光了,就不好用了。”
  “把我拉进你的班子?你是怯那些‘四清’运动中挨了整的人。是不是?”南红卫反问。
  “对!”南恒承认了。
  南红卫得意起来:“我早就看穿了你。”
  “你先别得意,”南恒说,“你只说对了一半。”
  “那一半是啥?”南红卫问。
  “你有文化,有本事,对村里有用处。”南恒说,“你当队长那几年,村里烂了,穷了,也有当时社会的原因。你有几件事办得好,比如办秦川牛场、办砖场……”
  “甭提了!”南红卫叹了口气。“一样也没成。”
  “不成的原因,关键在你只依靠你的那一股势力,把另外几股势力当敌人。”南恒说。
  南红卫沉吟半晌,不得不承认。
  “你宁可南村继续烂下去,也不能容忍我南恒当队长!”南恒毫不回避。
  既然谈开了,就索性说个明白。“痛快!我承认。”南红卫激动地站起来,“我今晚来找你,就是想听你说句实话。”
  南恒也站起来,“不整你,就是这原因。”
  “我这号人……吃软不吃硬,”南红卫表白说,“其实,真正厉害的,是老弟你这号人!”
  “甭钩心斗角了!老哥!”南恒也诚恳地说,“斗了十几年了,斗得大家碗里一天比一天稀!”
  “南村不是没能人!”南红卫说,“却把本事花到钩心斗角上去了。”
  南恒扶一下眼镜,高兴地叫起来:“这才是一句实扎扎的话。再往下说呀!”
  “完了。”南红卫说,“我睡不着。你包庇我,比罚我更叫人羞愧,我找你就是想说这句话……”
  “好了,不说这事,”南恒说,“告诉你吧,我准备重办秦川牛繁殖场,这是独门生意。你准备一下,县里物资交流会就要开了,你去给咱物色几头纯种秦川牛回来,”
  “那没问题!”南红卫说,“我研究过秦川牛!”
  “咱俩可要共事了……”南恒说,
  “要共事就共到底……”南红卫说,
  繁星在不知不觉中隐匿起来了。湛蓝的天幕上,只有几颗很大的星儿,发着红蜡头似的光,晨风轻轻掠过田野,黎明了。
  (选自《陈忠实短篇小说集》,有删减)
  [注]“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开展的教育运动。初期在农村“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
  阅读上文。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1.小说三处画横线的环境描写颇具匠心,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
  答:________
  2.小说在刻画南恒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
  3.这篇小说以“征服”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观点并作分析。
  答:________
其他文献
考生在解答古诗文题目时,在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仅要读透文本。还要了解作者的风格及写作背景等等。唯有如此,考生在考场上才能游刃有余,切实抓住有效分。下面笔者分别从诗词鉴赏和文言文章鉴赏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抓住诗词鉴赏题有效分  诗词鉴赏题要求考生从诗词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等方面,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要抓住有效分,考生必须有整体观念和全局思维,懂得
期刊
“情怀”可谓是近两年的文化热词,以至现在无处不情怀。情怀作为卖点和噱头屡屡出现在商家的各类广告中,已然成为被过度消费的对象。必须指出的是,情怀消费和情怀营销之所以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其实是抓住了当下人们尤其是中青年的文化追求和消费心理。  首先是个人生活和事业发展“实现不足”所产生的补偿心理,在当下一些年轻人中存在的这种不足心理通过社交媒体形成共振效应,如何补偿这种不足成为人们共同探讨的话题,而情怀
期刊
【解题技巧】  一、考点梳理  语言表达“得体”,即要求根据语境、语体特点和感情色彩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要求,即根据表达对象、场合、目的及表达方式正确使用语言;语体包括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书面语体又有政论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应用语体等;感情色彩包括褒义、贬义和中性。  语言表达“准确”,要求遣词造句能客观、恰当地叙述事实,描摹物象,阐明道理,说明特征,传达思想感情。“准确”要求用词能完全
期刊
[写作指导]  考生如何做到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呢?下面笔者就从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不同的文体角度,进行具体分析说明。  对于记叙文来说,要做到以下四点:  1.人物塑造,由此及彼进行推断想象,做到个性鲜明,聚千人面于一人。要想塑造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需要善于撷取一类人的特点,善于集中笔墨着重刻画。比如,《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刻画,王熙凤的性格是复杂的,她既有善用权术、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对家人亲切、
期刊
在校领导的组织下,我们入党积极分子有幸参观了井冈山红色革命旅游景点,我对井冈山精神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井冈山的路,是一条奋斗的路:井冈山的精神,是一种永恒的精神。  沿着弯弯曲曲的公路,汽车将我们一行人带到井冈山博物馆前。馆内,我们一行人随着解说员依次进入各个展厅,我们重温了那段艰辛的血泪史:从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战士不畏牺牲,勇往直前:再到打破敌人经济封锁,革命群众出谋划策,同呼吸共患难
期刊
【解题钥匙】  《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够“对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新闻的某种特色主要包括:(1)新闻从什么角度切入事实。(2)主体部分选择了怎样的典型事件进行报道。(3)在事件叙述中抓拍到哪些典型细节。(4)叙述描写之外,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5)为了凸显新闻价值,切入了哪些新闻背景材料,它们与主体事实之间是什么关系。  对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把握某种特色在文本中的具
期刊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临江仙 席上赠张建康  □苏 庠①  本是白萍洲畔客,虎符卧镇江城。归来犹得趁鸥盟。柳丝摇晓市,杜若②遍芳汀。  莫惜飞觞仍堕帻,柳边依约莺声。水秋鲈熟正关情。只愁宣室③召,未許钓船轻。  [注]①苏庠(1065—1147):南宋初词人,隐逸以终,终年83岁。②杜若:香草,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夏日开白花,果实蓝黑色。③宣室:古代宫殿名
期刊
[解题钥匙]  一、考点梳理  科普类文章阅读中探究题的命题方向主要有三个: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二是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三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答题方法  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不同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解答策略。所谓不同类型的题目,其实就是各类探究题所涉及的问题情境,考生的审题过程就是尽快地走进这些情境。当考生的头脑中有了和探
期刊
恋不完的,如画江山;说不尽的,盛世中华;美不过的,悠悠诗词。  ——题记  是什么,如动人的乐曲,辗转千年仍悠扬婉转;是什么,如壮丽的山河,磅礴大气摄人心魂;是什么。从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走来,印在了被风霜渲染发黄的纸页间:又是什么,千百年来在神州大地潺潺地流淌,生生不息——是动人的悠悠古诗词,是如诗如画般的语言,是铮铮作响的呼唤呐喊!  我爱你,唐诗。爱你令人如痴如醉的古淡清醇,爱你带给人无法言说的
期刊
教室中的某个座位空空的,与充满了紧张学习气氛的教室格格不入,我眼中浮现出昨日那位同学强忍着不适,一边咳嗽一边坚持上课的画面,不由得叹了口气。  高考路上,我们每天进行着高强度的练习,有人支撑不住,不得不请假休息:而更多的人是强撑着昏沉沉的头脑在听课,但效果不佳,这种状态,大家早已习以为常。  那天我在零点的钟声中奋笔疾书。母亲不知多少次过来看我,不止一次劝道:“差不多该休息了。”“作业还没做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