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上积极主动的得到不同发展。主体教学是指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学目标、教材、学习手段等多种要素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必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设计和服务,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下面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在导入阶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做学习的主人。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主体积极性主要靠兴趣来激发的。要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把学习当成一种愉快的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的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一种悬念,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出示:小刚今年12岁,可他一共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流露出吃惊的表情,沉默不语。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知道为什么了。此环节的巧妙设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发展。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点”时,新课伊始,教师对学生说:“今天你们来考考老师,你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马上能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学生出于好奇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不同的数,教师很快一一回答出来。学生在验算后表示惊叹。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由此导入新课,学生能以极高的兴趣投入学习。
3、创设矛盾,激发兴趣。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加深,新知识的链接点即是矛盾的情境。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若遇到了挫折,问题也就产生了。教师有意识创设并利用这样的矛盾情境。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问:你们会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学生说会,并说出可用数方格或单位面积去测量等方法。师:如果让你求黑板和教室的地面,请你们用上面的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学生面面相觑,学生在矛盾的情境中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
二、在认知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体性。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参与认知过程,必须从始至终保持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才能为主动学习和发展提供可能性。
1、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到的我们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努力去做,能让学生动手的地方,让学生动手去做。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活动角,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角是由顶点和直直的两条线边组成的。学生因为是自己做的角,在比划角的大小时非常感兴趣,学生体会到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很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在观察中学到知识。学生的观察力是极强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规律,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的规律会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出示例题的表格,引导学生充分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又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商不变的性质。通过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学生自己总结商不变的性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商不变的性质”的理解。
3、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数学课堂教学讨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通过讨论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看法,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参与。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同时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时一项重要的内容。
4、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大胆猜想,仔细验证,从中体验到知识魅力,探索的乐趣,探索和创造力得到最佳的体现。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引导学生根据除法、分数与比的关系作出类比猜想,找出比的相应性质,然后组织学生对猜想的结果进行讨论、验证,从而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潜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三、在巩固练习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被称为“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练习既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又是学生由知识向能力、智力转化和发展的有效方法,还是教师了解学生情况调控教师教学的重要途径。
1、通过独立完成各项练习作业。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设计的科学合理,对于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即能独立完成又培养学生的能力。
2、在独立完成作业的基础上,自主安排复习。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学生只有独立完成作业,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上感到意犹未尽的感觉,课下能自主安排复习。
3、运用掌握的知识与方法,课后独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你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求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独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总之,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积极营造民主、快乐的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大胆猜想、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在导入阶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做学习的主人。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主体积极性主要靠兴趣来激发的。要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把学习当成一种愉快的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的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一种悬念,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出示:小刚今年12岁,可他一共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流露出吃惊的表情,沉默不语。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知道为什么了。此环节的巧妙设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发展。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点”时,新课伊始,教师对学生说:“今天你们来考考老师,你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马上能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学生出于好奇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不同的数,教师很快一一回答出来。学生在验算后表示惊叹。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由此导入新课,学生能以极高的兴趣投入学习。
3、创设矛盾,激发兴趣。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加深,新知识的链接点即是矛盾的情境。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若遇到了挫折,问题也就产生了。教师有意识创设并利用这样的矛盾情境。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问:你们会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学生说会,并说出可用数方格或单位面积去测量等方法。师:如果让你求黑板和教室的地面,请你们用上面的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学生面面相觑,学生在矛盾的情境中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
二、在认知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体性。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参与认知过程,必须从始至终保持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才能为主动学习和发展提供可能性。
1、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到的我们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努力去做,能让学生动手的地方,让学生动手去做。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活动角,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角是由顶点和直直的两条线边组成的。学生因为是自己做的角,在比划角的大小时非常感兴趣,学生体会到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很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在观察中学到知识。学生的观察力是极强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规律,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的规律会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出示例题的表格,引导学生充分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又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商不变的性质。通过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学生自己总结商不变的性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商不变的性质”的理解。
3、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数学课堂教学讨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通过讨论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看法,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参与。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同时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时一项重要的内容。
4、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大胆猜想,仔细验证,从中体验到知识魅力,探索的乐趣,探索和创造力得到最佳的体现。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引导学生根据除法、分数与比的关系作出类比猜想,找出比的相应性质,然后组织学生对猜想的结果进行讨论、验证,从而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潜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三、在巩固练习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被称为“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练习既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又是学生由知识向能力、智力转化和发展的有效方法,还是教师了解学生情况调控教师教学的重要途径。
1、通过独立完成各项练习作业。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设计的科学合理,对于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即能独立完成又培养学生的能力。
2、在独立完成作业的基础上,自主安排复习。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学生只有独立完成作业,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上感到意犹未尽的感觉,课下能自主安排复习。
3、运用掌握的知识与方法,课后独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你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求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独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总之,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积极营造民主、快乐的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大胆猜想、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