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问可引起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兴趣, 利用提问中学生的反应、应答,造成强烈印象,可强化学习,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所以,课堂中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必须经过精心设计,所提的问题应把握好分寸。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去。以下是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的一些提問方法。
一、针对性提问
针对性提问是针对教科书上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重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例如,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时,笔者提出问题:“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里,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而它的前与后、左与右的侧面受到的压力分别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相互平衡,为何还受到浮力?”这里笔者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引导学生分析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上。
二、“对比式”提问
对比式提问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例如,在学习电功率的计算时,提出问题:灯泡L1“220V 40W”和灯泡L2“220V 100W”串联接在220V的电压下和并联接在220V的电压下时,哪个灯泡更亮些?
三、“刨根式”提问
“刨根式”提问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例如,讲到物质的组成时可提出问题:物质由什么组成?(分子)分子又由什么组成?(原子)原子由什么组成?原子核由什么组成?
四、“辐射式”提问
“辐射式”提问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学习扩散现象后,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扩散现象吗?
五、“求同式”提问
“求同式”提问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例如,在讲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提问学生:你发现哪些物体能发出声音?发出声音时有哪些共同的特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感受,找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六、“伏笔式”提问
“伏笔式”提问能铺路架桥,暗示事物发展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埋下伏笔。如“压强”的导入中,可以从缝衣针、菜刀、锥子等的外形上提出问题:“它们为什么是这样的?”
七、“自成靶子式”提问
“自成靶子式”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如“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可以先演示用玻璃杯装满水,再用合适的纸片盖上,倒置。水、纸片均不掉下来,此时可这样设问:“谁给了纸片神奇的力量托住杯里的水不掉下来?”
八、“层递式”提问
“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例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学生完成实验收集到数据后,可提问:“怎样从实验数据中找出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变化规律?”学生处理数据后得出:(1)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2)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教师可以接着追问:“上述结论中是电流跟电压成正比,跟电阻成反比,可以反过来说,电压跟电流成正比,电阻跟电流成反比吗?为什么?”这样再总结得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学生会理解更深入,且对变形公式U=IR和R=U/I也不再觉得难以理解。
九、“扩展式”提问
“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例如,在做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连接好电路,然后提出问题:你还想从这个实验中知道什么?
十、“直问”
“直问”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例如,在教学重力时可直接提问:抛出的物体总是落到地面上吗?
十一、“曲问”
“曲问”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在教学“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一节时,可先让两个学生用玻璃漏斗吹乒乓球,看谁吹得远,让学生看到吹气越快,乒乓球在漏斗上贴得越紧的事实,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一定会对实验现象感到惊奇,一定想了解实验背后的道理,这样的提问始终能抓住学生的探究欲望。
十二、“假设式”提问
“假设式”提问可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比较,暴露事物的错误或者矛盾,找出事物中相同的特征,发现事物的本质。例如,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时,可这样进行“假设式”提问:“假如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向不是直线的,将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教师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灵活地进行课堂提问,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针对性提问
针对性提问是针对教科书上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重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例如,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时,笔者提出问题:“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里,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而它的前与后、左与右的侧面受到的压力分别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相互平衡,为何还受到浮力?”这里笔者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引导学生分析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上。
二、“对比式”提问
对比式提问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例如,在学习电功率的计算时,提出问题:灯泡L1“220V 40W”和灯泡L2“220V 100W”串联接在220V的电压下和并联接在220V的电压下时,哪个灯泡更亮些?
三、“刨根式”提问
“刨根式”提问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例如,讲到物质的组成时可提出问题:物质由什么组成?(分子)分子又由什么组成?(原子)原子由什么组成?原子核由什么组成?
四、“辐射式”提问
“辐射式”提问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学习扩散现象后,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扩散现象吗?
五、“求同式”提问
“求同式”提问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例如,在讲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提问学生:你发现哪些物体能发出声音?发出声音时有哪些共同的特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感受,找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六、“伏笔式”提问
“伏笔式”提问能铺路架桥,暗示事物发展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埋下伏笔。如“压强”的导入中,可以从缝衣针、菜刀、锥子等的外形上提出问题:“它们为什么是这样的?”
七、“自成靶子式”提问
“自成靶子式”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如“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可以先演示用玻璃杯装满水,再用合适的纸片盖上,倒置。水、纸片均不掉下来,此时可这样设问:“谁给了纸片神奇的力量托住杯里的水不掉下来?”
八、“层递式”提问
“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例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学生完成实验收集到数据后,可提问:“怎样从实验数据中找出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变化规律?”学生处理数据后得出:(1)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2)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教师可以接着追问:“上述结论中是电流跟电压成正比,跟电阻成反比,可以反过来说,电压跟电流成正比,电阻跟电流成反比吗?为什么?”这样再总结得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学生会理解更深入,且对变形公式U=IR和R=U/I也不再觉得难以理解。
九、“扩展式”提问
“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例如,在做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连接好电路,然后提出问题:你还想从这个实验中知道什么?
十、“直问”
“直问”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例如,在教学重力时可直接提问:抛出的物体总是落到地面上吗?
十一、“曲问”
“曲问”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在教学“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一节时,可先让两个学生用玻璃漏斗吹乒乓球,看谁吹得远,让学生看到吹气越快,乒乓球在漏斗上贴得越紧的事实,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一定会对实验现象感到惊奇,一定想了解实验背后的道理,这样的提问始终能抓住学生的探究欲望。
十二、“假设式”提问
“假设式”提问可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比较,暴露事物的错误或者矛盾,找出事物中相同的特征,发现事物的本质。例如,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时,可这样进行“假设式”提问:“假如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向不是直线的,将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教师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灵活地进行课堂提问,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