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法之间仍然存在利益的交点和合作基础,只不过,“解铃还需系铃人”。
牛年2月,春寒料峭。温家宝总理刚结束欧洲的“信心之旅”返京,中国的老朋友——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便接踵而至。此前,温总理遍访了欧洲大国,唯独“漏掉”了浪漫的法兰西。个中原因,各方对此心照不宣。
法国有一句谚语:世界上只有两座山不能见面——换成中国的说法,山不转水转,人跟人总要见面。幸运的是,中法之间仍然存在利益的交点和合作基础,只不过,“解铃还需系铃人”。
拉法兰先生此次访华,将再次担当“信使”角色,为两国改善冰冻中的双边关系铺路。他上次来访时,中法关系正因奥运火炬事件而陷入低谷。
法国政府非常重视中方的信号
据《费加罗报》报道,拉法兰率领高层议会代表团访华,旨在考察一项面向法国议员、为期两年的中国培训项目,但这显然不是他此行的唯一目的。2月9日,拉法兰在北京表示,他将在与温家宝总理会面时,表达法国领导人愿意与中国恢复相互信任的对话的意愿。他在纪念中法建交45周年研讨会上的致词上也指出,对于中欧峰会推迟、温家宝总理的欧洲之行并未包括法国以及温总理将会见他率领的法国代表团一行等“中国发出的信号”,“法国政府非常重视”。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法国问题专家王朝晖告诉《新民周刊》,拉法兰此行虽然代表法国议会,但必然负有缓和中法关系的使命,也可能担负替萨科齐传话之责。她认为,拉法兰此行对中法关系的改善“有直接推动作用”。
《文汇报》驻法国首席记者郑若麟也告诉《新民周刊》,拉法兰此行背后肯定有萨科齐的影子。他说:“拉法兰此次访华是萨科齐对中方态度的一次试探,应该是带着具体建议而来,至于中法关系如何破局,就要看两国政治家的智慧了。”
中方用“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指导当前的中法关系。王朝晖认为,法国政府如果真心希望能从当前的困境中抽身,就必须反思自己在西藏问题上的错误逻辑,认识过去对中国核心利益造成的伤害。然而她也坦承,目前的法国政界离这一共识还有很大的距离,尽管其中不乏包括拉法兰在内的对华友好人士。
她说:“法国总理菲永最近在接受议会质询时曾说过,法国政府既要和中国建立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也要保留自由接见任何人的权利。这说明法国对自己过往行为的反思还远远不够。拉法兰此行能做出什么突破,完全取决于萨科齐给他多大授权,而这还有待观察。”
据法国媒体报道,胡锦涛主席与萨科齐都将于4月2日出席在伦敦举行的20国集团第二次峰会,萨科齐希望在4月前中法关系能开出一个好头,为两国领导人可能的会晤创造良好气氛。不过,王朝晖表示,中法关系能否尽快“触底反弹”,则完全取决于法国的诚意与态度。
法国需要中国
法国总理菲永2月5日在參议院发表讲话时曾有这样的表示:“我们需要中国,世界需要中国来从陷入的衰退中挣脱出来。”
分析人士认为,法国急于恢复中法关系,与其国内经济受到经济危机严重冲击有着密切联系。2008年8月以前,法国的出口贸易额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而8月份的出口开始急剧跌至4.8%。根据法国海关2月6日公布的统计数字,2008年全年出口增长率仅为2.1%。在西方经济体普遍囊中羞涩的情况下,新兴国家的荷包正成为法国经济的救命稻草。温总理访问欧洲期间,与瑞士、德国、西班牙和英国4国签订经贸、教育、文化等方面共38个协议,涉及金额150亿美元。这不免令萨科齐政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郑若麟分析认为,法国的传统大宗出口项目,包括核电、高速列车与民航客机等,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相当激烈。法国要在中国得到更多订单的潜力已经不大。相比之下,如果中法关系持续冻结,诸如奢侈品、酒类与旅游业所受的影响将更加严重,这些行业对于经济危机的抵抗力“先天不良”,一旦失去中国市场的支持,愈发显得雪上加霜。他说,“过去在香榭丽舍大街满眼都是购物的中国客,但这样的盛况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中国不仅仅是法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其推行国际战略过程中的重要伙伴。王朝晖分析认为,萨科齐的政治抱负决定了他需要与中国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萨科齐一直主张世界经济危机需要全世界共同解决,也希望能化危机为契机,对当前世界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体系进行改革,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萨科齐要实现自己对于新世界的远大抱负,就不能不与中方进行充分的磋商探讨,以期获得中方支持。
良好的中法关系对于法国而言无疑意义重大,而这却是一些热衷于鼓吹反华言论的法国媒体所不愿承认的。在中法关系陷入低谷之后,一些法国媒体非但没有反思过去的一些做法,反而兜售“中国对于法国无足轻重”、“法国人不买中国货也能过得很好,而中国人就要倒霉”之类的观点。对此,郑若麟直斥为“无稽之谈”,他说,“如果不买中国货,法国的社会稳定都会成问题。”
据郑若麟介绍,法国国内目前失业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众多,许多人月收入仅为700欧元左右,得益于中国商品的低廉价格,这些人可以过上拥有笔记本电脑和组合音响的体面生活,却吃不起每根1欧元的法国黄瓜。
他说:“如果没有中国货,这些人的生活就会相当难过,而反观中国商品,全世界都喜欢物美价廉的产品,即使失去了法国市场也无关大局。坦率地讲,我认为在经济层面,中法关系的僵局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有限。”
融冰转暖路漫漫
在郑若麟看来,今天中法关系虽然寒风频吹,但双方政府的“和解”并不成问题,更大的困难在于如何调和两国民间业已形成的敌意和误解。他说:“无论是拉法兰还是希拉克,谁访华都不是问题的关键,而如何消解两国人民间的反感才是最大的问题。”
中法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辜鸿铭就曾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列举了英国、德国、美国人的种种不足,继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法国人——正是法国人,在我看来,能够理解并且已经最好地理解了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
法国人民对中国也一直抱有善意,郑若麟回忆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安徽发生一场洪灾,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正值冰点,法国政府的象征性援助还不如一个华侨的捐款。但是很多法国普通人却纷纷捐款,“他们的原因很朴素:遭水灾的人很可怜。”
然而,由于近年来法国政府对中法关系疏于呵护,现在的法国媒体充斥着反华言论,几乎有关中国的一切都被处理成负面报道,这使得法国“有希望”成为欧洲对华误解最深的国家之一。郑若麟告诉《新民周刊》,最近法国网站上一旦出现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就有针锋相对的跟帖反驳。这大多出自在法的华侨、留学生,以及一些法国对华友好人士。他说:“过去这些人往往习惯于保持沉默,但现在的局面已令他们忍无可忍。”
然而,尽管在法华侨、留学生们正不遗余力地向身边的法国朋友澄清误解,但这样的声音在整个法国媒体界的反华大合唱面前,还是显得异常冷清。郑若麟不无痛心地说:“现在,法国的中小学教科书上都有西藏是独立国家、中国殖民西藏等内容,而我们却早已忘了是谁烧掉了圆明园。两国政府间捐弃前嫌可能只需几个月,但要弥合两国人民间的嫌隙,可能需要整整一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