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开国库”的启示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GKD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加坡向来不信西方“福利社会”这一套,强调的是使国民具备生活技能,以期自力更生。
  
  新加坡的年度财政预算案,通常在春节后公布,今年不仅提前到1月22日农历新年前出炉,而且作出“非比寻常”的宣布:推出高达205亿新元——建国44年来最巨额的预算、赤字高达85亿新元,更首次动用国家储备金中的49亿新元,作为预算案中的部分资金。
  说它“非比寻常”,是因为这是新加坡第一回打开国库动用储备金。目前世界各国正处在金融危机的风口浪尖,新加坡此举势必广受关注,大家都想看看它有何应对危机的锦囊妙计。另外,这项预算案的性质特殊,也引起学者的研究兴趣。马来西亚一学者就以“苦民所苦,有远见,惠民”,来概括形容这一预算案的精神。
  新加坡向來不信西方“福利社会”这一套,强调的是使国民具备生活技能,自力更生,因此在遭遇金融海啸冲击的当口,也仍然秉承基本原则,预算案配套除了“应急”,重点还是放在增强长远竞争力这一目标。
  依笔者之见,新加坡今年的预算案,基本精神有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未雨绸缪。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一方面积极开拓国家财富资源,使国库逐年充裕,另一方面实行公积金制度,从“国”与“民”两个层面,双管齐下积累资金,国库经过数十年扩充,其间虽经历1985年经济危机、1997年东亚金融风暴,并未动用一分一毫,这在当年还被一些人批评为“守财”,实则因为情况还未糟到必须“开库取银”之地步,今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这回新加坡政府迅速果断,拨出部分储备金缓解困局,正是未雨绸缪的结果。
  二是量入为出。传统的华人家庭,持家必然遵循“量入为出”的古训,这种做法虽保守却稳妥,新加坡的谨慎财政方针,大体上也是这个原则。这些年来,西方国家“鼓励开拓、花未来钱”的消费习惯,制造了虚幻的繁荣景象,如今却泡沫破裂殃及全球,看来“适度保守,谨慎理财”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在非常时期,国富才能坚守国家尊严,看看冰岛政府,不就因为理财不当而“病倒”了?
  三是面面俱到。新加坡预算案五个重点:与企业分担成本保住饭碗、与银行分担贷款风险、多项税务优惠政策、给予家庭经济援助、投入资金发展一级基础设施,打造未来家园。从关注面看,公司、个人、家庭、未来,方方面面都没有忽略。
  四是对症下药。表面上解读资金流向,似乎偏袒企业,其实“救企业保工作”,正是“治疗方案”的关键所在。以前的经济危机是“职工买单救企业”,这次则是国库掏钱作为雇佣补贴,协助企业降低成本。
  新加坡1991年实行民选总统制,目标之一是给国库设置多一把钥匙,以便严加看管国家储备,这回新加坡总统第一次掏出由他保管的第二把钥匙开启国库,最大的意义在于新加坡因此不必向外举债,一些国家如西班牙、俄罗斯、希腊和葡萄牙,就因向外举债使得国家主权信贷评级被降低。
  对新加坡来说,开国库是万不得已,它可不像阿里巴巴“芝麻开门”那样,要什么有什么那般神奇,国库更不是随时打开便取之不尽的“百宝箱”,而是国家人民艰苦奋斗的“扑满”,所以必须严格遵守“三不原则”,即:不能用作社会福利、不能用以推行永久性计划、不能作为非紧急用途。
  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新加坡向来予人“大政府、小社会”印象,高效率的强势政府在危机时刻,所表现的果断和效率相对明显,制定政策当机立断,推行措施雷厉风行,通过有效且多方面的政治沟通,也免去无休止的口舌之争和干扰正常生活的街头抗争。
  新加坡的“劳资政铁三角”关系,呈现一个等边三角形,居上方的是政府,左右两边是劳方与资方,三方由直线联系,紧密相扣毫不曲折,这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
  政府“居高”的模式,表面看是强调政府权威,实则这并非权力的争夺,而是有其现实的意义,若政府权威不足,在劳方资方矛盾激化之时,必然无法扮演公正有效的协调与仲裁角色。这次新加坡政府“开库放水”的做法,则已超越“协调与仲裁”,而达到“排忧解难”的高度。■
其他文献
20世纪以来几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清晰地呈现出一条发现西部、踏访西部、建设西部的创作旅程。      20世纪中国美术在剧烈的社会变革条件下和中西文化碰撞的语境中呈现出明显的演变轨迹,艺术主题与风格语言时有所兴,派有所别,几乎成为百年美术图景的基本特征。但是,有一些主题却是经久不衰的,始终贯穿于中国美术的现代历程,超越不同的载体和形式语言,成为艺术家共同的精神诉求,并且鲜明地體现出内在的文化精神与
失败不是故事的开始,也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他们故事的全部。生活的变质和走投无路后的无望,不是人物性格命运的转折点,不是通向某种解脱或升华的中转站,而是人物的常态。    很多年前,我读到雷蒙德·卡佛的短篇《这么多水,离家这么近》(So Much Water so Close to Home),内心震惊,又无以言表,就此开始搜集卡佛作品。我在广州买到一本小小薄薄的《你在圣·弗兰西斯科做什么?》,又从
其实革命之路只是夫妇俩居住的街道的名字。但你以为走出这条街就是件容易的事吗?    梦想与现实的取舍,多么老掉牙的话题。但凡经历些坎坷的人都会苦口婆心告诉你应该的生存之道,可大部分人还是想亲自尝尝撞南墙的滋味才甘心。放在婚姻的命题里,这大抵可简化为娜拉出走与否的选择。只是,不只娜拉要出走,娜拉的丈夫也有份。  《革命之路》就是讲这样一个故事。1955年的美国,一对中产阶级夫妇郎才女貌,有车有房,有
如何自如地應对一只突然袭来的鞋子?这是一种需要历练和培养的技巧。  在一个已经实现信息全球化的世界上,新闻很快就会变成旧闻。当迟钝的CCTV终于在新闻联播中播出温家宝总理在剑桥遭遇“鞋袭”的画面时,“鞋袭”的视频已经在网络上广为传播。但中国公众对CCTV的迟钝表示了谅解和宽容,并将它的改进视为进步。  这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新故事。信息借助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自由流通,使得中国政府和CCTV不得不调整自
所谓这次中央电视台“破例”报道温家宝遭遇鞋袭事件,不是打破惯例,而是一种恢复常态。    在我看来,国内主流媒体对温家宝遭遇鞋袭的报道大体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不够及时、直接。不少媒体是等海外媒体广泛报道,外交部发言人接受记者采访回答问题时,才对此事件做了回应,很多媒体的第一消息源似乎是这次新闻发布会的“答记者问”。从这个角度说,新闻报道没有采纳直接消息源,而是间接或二手消息源。  二是不够全面
在欧洲的一个礼拜,温家宝总理不仅在剑桥面对一只飞来的鞋子,他平均每天要出席9场活动,在各种场合频频发言,与西方首脑和旅欧华人密集会面。    大年初一(1月26日),上海的工商干部周正从电视上看到了温家宝总理。电视放的是头天傍晚的事,也就是大年夜,温总理在映秀的板房社区系上围裙炒回锅肉。周正一家人好好感慨了一下总理的厨艺以及回锅肉到底怎么炒好吃。  大年初二(1月27日),周正又在电视上看到了温家
要讨论和评价“山寨文化”,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山寨文化”,“山寨”的含义是什么。  “山寨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山寨产品”,而“山寨”的含义自然离不开山寨本身。所谓山寨,本来是旧时代反叛或非法势力的据点,大多凭险而建,或者处于荒僻边远地区,既可具有反抗统治者的正义性,也不乏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破坏性和残酷性。所以,“山寨产品”无不带有仿冒、名实不符、伪劣的特点。有人将廉价产品甚至价廉物美的产品也称
“严峻”,说的是看到了危机的迹象。首先是城镇就业人数增速下降。第二是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滑。第三,企业岗位的流失和新增的岗位相比,出现了负增长。裁员和失业,逐渐成为老百姓街头巷议的关键词,但在各方担忧的同时,各地政府频频出招,限制当地企业裁员的政令,也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严寒来袭,我们一定要抱团互相取暖。  寒潮中,农民工是非常单薄的,政府要避免这些企业主把他们推到外面去,让他們冻着。作为企业主来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之下,西方各国把希望寄托于中国这个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发动机”上。中国遭遇旱情,令不少外媒担心中国粮食安全会受威胁,对中国经济2009年复苏产生负面影响,从而放缓世界经济复苏的整体步伐,同时影响世界粮食安全。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德國之声首先把旱情的影响和农民收入联系起来,严峻的旱情意味着“中国农民遭遇困境”,“返乡的农民又遭遇如此严重的旱情,将使本来已经非常严峻的生活现状雪
房地产研究公司“环球房地产指南”比较了去年全球110个城市里市中心面积達120平方米的高档公寓售价,发现摩纳哥的蒙特卡罗公寓售价为全球最高,每平方米平均售价为4.76万美元。亚洲楼市的身价在全球不断上涨。在全球公寓最昂贵的10大城市中,有四个城市来自亚太地区:东京(第4)、香港(第5)、新加坡(第8)和孟买(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