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和教育问题上的“马太效应”?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S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马太效应”一词的由来,本人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社会现象、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马太效应”分析得出看似不正常,但现实确实存在,不能消除,只能正确认识和加以利用。
  【关键词】马太效应;社会现象;教育体制;教育教学
  How to exactitude understanding is society and education“matai effect” of problem?
  Hu Bao-hai
  【Abstract】From“matai effect” one phrase of since, oneself according to oneself of comprehension appear from the social phenomena, education the system and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f“matai effect” analysis see falsely often, but reality definite existence, indelibility, can exactitude understanding with take into make use.
  【Key words】Matai effect;Social phenomena;Education system;Education teaching
  1. 何谓“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它的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在这里,可以看到这么一个圣经故事:主人要到外国去,把三位仆人叫来,按其才干分银子给他们。第一个得了五千,第二个得了二千,第三个得了一千。
  主人走后,第一个仆人用五千银子做买卖,又赚了五千;第二个仆人照样赚了二千;第三个仆人把一千银子埋在了地下。
  过了好久,主人回来了,与仆人算帐。
  第一个仆人汇报赚了五千银子,主人说: “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
  第二个仆人汇报赚了二千银子,主人说: “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我要派你管理很多的事,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
  第三个仆人汇报说: “我把你分给的银子埋在地下,一个也没少。”主人骂了这个仆人又恶又懒,决定夺回他这一千银子,分给拥有一万银子的人。[2]
  这个寓言故事的结尾,有这么几句话:“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这便是“马太效应”一词的由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意指对已有相当声誉的、拥有许多财富的或许多知识的人所给予的荣誉、财富或知识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没有多少财富或知识不多者则不予承认甚至连起码的也都收回。
  
  2. 著名的“马太效应”的社会现象
  “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以经济领域为例,国际上关于地区之间发展趋势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
  而社会贫富差距,也会产生“马太效应”。在股市楼市狂潮中,最赚的总是庄家,最赔的总是散户。于是,不加以调节,普通大众的金钱,就会通过这种形态聚集到少数人群手中,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另外,由于富者通常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而穷者则会由于经济原因,比富者更乏发展机遇,这也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
  以人才成长这个方面为例, “马太效应”就几乎成了最常见的一种社会惯性:对已经成名的人才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尚未出名的“潜人才”,即使已做出不少贡献,但由于还没有被社会舆论承认,其劳动成果也往往无人问津,甚至在工作、研究中会遭受非难、妒忌等“社会责难心理”的无端围攻。人才危机将是一个世界现象,人才占有上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显现:占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对人才越有吸引力;反过来,被认可的人才越稀缺。此外,在科学、学术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其积极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上的突破还真与“马太效应”有点关系。
  
  3. 中国教育体制的“马太效应”
  中国教育体制的“马太效应”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马太效应”,主要表现为教育投资的地方政府担当,导致许多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投资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更不用说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它也是农民负担重的根源之一,使政府应当承担的义务教育的义务,在很多农村地区被转嫁到了农民头上。尽管农村的义务教育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比如说教学设施或教学设备仍然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提并论。一些农家子弟为了得到好的教育,不得不自己掏钱购买学习用具,如学习机等,这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另一方面是,不管是贫困地区还是较发达地区,在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政府扶持发展重点校、示范校的现象,人为地加剧了义务教育的不公平。
  2008年湖南省教育厅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精神,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定了《湖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中“第二条:本标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检验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的标尺,是开展督导评估的依据。义务教育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等原则上应达到本标准要求。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另行规定。”在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中避免了明显的“马太效应”。
  从美国的免费教育情况来看,他们也存在名校和薄弱校现象,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他们的政府教育投资是反过来的:对薄弱校加强考评,并加大对薄弱校的各种投入,有意识地防止和纠正“马太效应”。
   教育体制的“马太效应”,还有一方面表现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之间的“马太效应”。主要是中国的政府教育绝大部分投注到了高等学校,而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却杯水车薪远水不解近渴。政府应该把更多的财力投到义务教育中来,而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些非义务教育,应该尽可能地交给民间力量去办。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一个社会要保障最基本的起点公平,最重要的事前调节手段是教育。在现代社会中,一个未受到最起码教育水平的人,很难参与现代化的生产过程,很难获得起码的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他们的收入获取能力必然很低。一个社会成员所必须接受的教育水平被规定为义务教育,它有两个要义,一是凡是符合条件者必须接受;二是国家保证提供足够的和平等的义务教育机会供国民享用。能够把这两个要义联系起来的桥梁就是国家免费提供义务教育。但目前,尽管我们早有义务教育法出台,但国家提供义务教育的责任还远未尽到,各种名目的收费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存在,国家财政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拨款缺口继续增大,教育体制中的马太效应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纠正。因此,国家应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尽快建立由中央财政统一拨付的义务教育资金保证体系,从源头上提高低收入者的机会把握能力和收入获取能力,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公平。
  虽然当今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危机,也想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弥补以前造成的不良后果,但历史留下的后遗症或者毒瘤不是一下子能消除的,这需要更长更久的时间来慢慢化解。同时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已经从“十七大报告”中看到对教育问题的重视不像以前只是说说,现在都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了。
  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如河南省郑州市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制度创新”的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郑州变法”的实践是否值得其它地方复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说说就行的,这需要一级政府下决心才能实行的。郑州变法的实质是“以课改拉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以变革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从根本上实施区域内每一所学校'集体致富'的真正均衡。”这实质上是对教育体制上的“马太效应”说“不”。
  我们希望尽快看到一个比较公平、公正的教育体制的出现,也期待着中国的教育体制越来越完美无缺。
  
  4. 教育教学中的“马太效应”
  在教育教学中的“马太效应”也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4.1 好的愈好,坏的愈坏。
  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515页)。中国有句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品德好的学生自身已经有了一种免疫力了,不会与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交往,因此他们的品质不会改变,只会越来越好。但极少数在校学生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并恶性发展,与其不良交往息息相关,他们交往地域越广,交往伙伴越复杂,交往伙伴的品质愈坏,交往活动越频繁,坠入违法犯罪泥坑越迅速,陷入程度也越深,而不良交往必然导致思想、感情、行为的变态互动,交往的类型也决定了他们罪错的类型、性质的严重程度。所以就会出现“好的愈好,坏的愈坏”的现象。在学校经常出状况的学生,一般差不多都是那些学生,新出现的一些学生,一般也是与经常出问题的学生在一起交往而导致的。
  现在美国青少年教育问题非常严重,美国2002年把原来品格教育的预算两亿五千万美元,调成七亿五千万,瞬间提升三倍,有没有效?诸位家长,现在有部分人有一个错误的思惟方式,是什么方式?他觉得花钱就能解决问题。中国人的古老教诲,钱是最后才考虑的,但是这部分人却把最后考虑的搬到最前面,所以他们确确实实把思想倒过来了。美国人都用钱来解决问题,从现实的青少年的心理分析来看,到底钱花下去之后,会不会有好的结果,我看不一定。所以我们说教育下一代最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当我们成人都不以身作则,你花再多的钱,有没有可能把下一代教好?这是不可能的事。
  4.2 多的愈多,少的愈少。
   常常听老师说这样的话:“这些我在课堂上讲得十分清楚,学生一定会。”或“这些知识我在课堂上讲过多次,大部分学生还是不会,我也没有办法”。还有在考试结束后有的教师发现这次考试已经讲过的题目中,还是有大部分学生不会。
  于是,老师往往喜欢那些认真听课、作笔记、成绩好的学生,每次上课都把重点放在这些学生身上,而忽视了不认真听课、不记笔记、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感受,所以知识掌握得多的学生就懂得愈多, 而成绩也愈来愈好;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掌握得愈少,甚至连以前了解或掌握的都要还给老师,成绩也就愈来愈差。
  当然这是现代教育教学原则所不允许的。但老师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是普通人的思维,虽然老师的道德标准约束了他们的言行举止,但偶尔出现一些不正常人的思维也属于正常。
  在“马太效应”面前,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理智的态度。怎样才算“清醒”?如何才是“理智”?这所包含的内容无疑是个庞大的话题,但下面这些意思,也该是“题中应有之义”吧。
  老师和学生要认清“真的我”。一个老师或学生在取得一些成绩之后,那包抄而来的赞誉,颂扬声中,难免有“吹”的成份。对此,请经常用“自知之明”这面镜子照一下自己,看看与被吹成的样子有多少距离。对照时,不可“顾影自怜”,把缺陷看成特色,甚至连自己身上的虱子也是双眼皮,与众不同。就说是真的肤如凝脂、面如施朱吧,也是靠大家的乳汁来滋育。切不可把它们当成自负的资本。要紧的倒是要多想想自己的不足。你有了自知之明,才会在“马太效应”面前始终看清你那“真的我”。举个例子来说,印度诗人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创作成功,的确使他誉满全球。在“马太效应”带给他的显赫名声和甚嚣尘上的吹捧面前,他说了一段很发人深思的话:“他们理想中的我,决不是真的我”,“我要从我自己的名誉中突围而出”。
  自知之明与善于分析是紧密相连的。分析好,大有益。比如,一切掌声都是真诚的吗?不,狂热的掌声可能伴随着庸俗的喝彩;暴风雨般的掌声有时可能是祝愿那枯燥乏味的报告“可结束了!”同样,在你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包围者”、吹捧者的动机也是“各有千秋”的。请看鲁迅当年对吹捧者是如何分析的:一种是为了避害,因为你成名了,你说的话有份量了,故希望你不要运用你的舌头加害于他,这是一种由恐惧心理萌生的吹捧。另一种是“伶俐的人们”为了谋得好处,或是“你拍一,我拍一”的互相吹捧,以便互抬身价,援引图上;或是“菟丝附株”式的吹捧名家,以便攀附高枝、攫取名利;或是“谋财害命”式的吹捧,拿别人当枪使,用大智大勇之类的颂词将你捧上云霄,然后掉个粉碎,随即取而代之,如此等等。可见,颂辞里面也许有蒙汗药,鲜花下边可能藏有毒蛇。你清醒地、理智地进行分析之后,你就不会乱服、乱拿了,因而也就不易被牵引到“快乐的死亡”之地了。
  现在许多非示范性中学为了招收到好的生源,不惜花重金聘请一些已经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出去招生或说去年我校某某考上了某名牌重点大学;一些不很出名的大学派出大量的在校大学生在每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到各中学去招生宣传。这些都是“马太效应”的具体表现。
  目前中学推行的“个性发展”教育,让学生突出的一面更加突出,某一方面擅长的让其更加擅长;部分大学自主招生看重的也是学生的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特长,如某大学就招收了一位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的学生。这实质上也是“马太效应”的具体表现,这些现象不能简单的评价“马太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对与错、好与坏,这都需要时间来检验才最后作结论的。
  在这我想引用有关爱因斯坦的一则故事。有一次,莱顿大学提出以重金聘请爱因斯坦,条件“很简单”:只要人们可以说“爱因斯坦在莱顿——莱顿有爱因斯坦”就行了。爱因斯坦的答复也“很简单”:“那样我将是双倍的可鄙。”
  显然,这则故事中也徘徊着“马太效应”的“幽灵”。莱顿大学想用“马太效应”吸引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则认清了这里有“马太效应”的负反馈功能,因而断然拒绝。
  可见,对“马太效应”的负反馈功能:是让它牵引着你走,还是被你控制在手中,最终还是取决于你的“自我角色”。
  在教育教学中的“马太效应”不是很明显,因为这里有教育原则在约束着,但它的确存在并且有不少的作用,我们不能低估它的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和利用“马太效应”才能对教育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尽量避免消极作用。
  
  参考文献
  [1] 马太效应 百度百科 > 浏览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7020.htm
  [2] 《圣经》[M]南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 2003《新约•马太福音》第25章32-33
  [3] 李炳亭、褚清源、张志博. 郑州变法[N] 中国教师报,2010-08-18(第350期A1版)
  收稿日期:2010-08-28
其他文献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这种活动的特征之一,是活动内容必须物化为具体的成果,才能脱离活动主体(学生)而获得独立存在的资格。所以它是一 种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活动。    以成果为目标,促进作文的教与学,便把训练成果提到了首位。训练是否有效,作用是大是小,得到了具体而实在的检测,这就能准确发现训练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便于针对性地扬长补短,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减少教与学的盲目性而增强其自
期刊
提起语文课,许多人心中浮现出的都是鲁迅笔下“三味书屋”中的情景:“老师严峻的脸庞,枯燥的背诵,可怕的默写和听写,以及让人望而生畏的作文课。”其实,语文课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是我们表达思想的最佳方式,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文,生活中更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课程资源。换句话说,我们生活中无时不刻不在学习语文和使用语文。那么,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能应用轻松自如地的语文在课堂上会变得如此
期刊
有关化学计算,是很多学生较为头疼的问题。这里我仅取冰山一角,与各位同仁及学生商榷,那就是关于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体的一些基本例题及其发展和衍生的规律,做一些浅显的归纳和总结。  例1:现有标准状况下的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体22.4升,若将其完全燃烧,需要消耗标准状况下的氧气的体积为:  A :5.6升B:11.2升C:16.8升D:22.4升  解析:反应方程式为  2CO + O2
期刊
记忆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古今中外,很多名人学者都很注意用各种方法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比如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我每天做两种操,一是早操,一是记忆力操,每天早上背书和外语单词,以检查和培养自己的记忆力”。托尔斯泰的“记忆力操”实际上就是反复“复现”。只要你有计划地“复现”,你的记忆力一定会不断增强。下面几种训练记忆力的方法很有效。   1.强记法——限时   在规定的时间里记忆数字、人名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在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文质兼美, 寓意颇深,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要做到深入浅出,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 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1.备课要深入  1.1 深入钻研文本,与文本和作
期刊
【摘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扬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创新教育。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新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培养
期刊
【摘要】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着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影响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中的动机、兴趣、习惯、性格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的美质通过加强情感教育等方式来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非智力;情感;兴趣;习惯  Language teaching with non- intelligence c
期刊
【摘要】《新课标》高中生物涉及到的标记技术主要是荧光标记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这两种标记技术也是生物学研究上常用的方法之一,该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最终定论,以及对一些假说的有力验证,都用到了标记技术。荧光标记技术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在基因的定位、物质代谢、物质转化、动态平衡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两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高中生物上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荧光标记;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期刊
一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精彩的导入、精辟的讲解、更要有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语文课的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归纳总结、或领悟主题、或启发想象、或巩固练习、或拓展延伸,要根据教材情况和学生实际灵活掌握。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说多样化式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充满情趣、耐人寻味的结尾,必使一节课得到升华。结尾部分的教学,重在归纳、深化新授知识,贵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  抓住教材特点,巧妙地处理
期刊
【摘要】现代培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探索模式,已经为社会各类培训教育机构尝试并认可。它对于提高被培训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前全国各级党校的教育当中,更应该把这种新型方式引进到教学改革过程当中,以期党校教育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  【关键词】党校教育;现代培训  【Abstract】Modern training explores pattern as a kind of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