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端机床”、“智能制造”等热词在媒体的热度还未退去,市场对自动化装备的热情已经高涨。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产业升级、工业自动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作为自动化生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端数控机床与智能设备市场将有一个加速上升的增长期。对于市场的旺盛需求,国内相关企业整体受制于技术水平和高端制造能力的薄弱,跟进并不理想,如不加快提升,或将贻误战机。
“机器换人”催热市场
不久前,在第十七届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暨厦门对台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机械手、蜘蛛手等智能机器人不仅成为展会中重要的展示产品,并在交易会上成为企业与客商关注的焦点。仅漳州明鑫焊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一家就会上签订了约4000万元人民币的意向订单。
5月底,在宁波举行的2013中国国际机电工业制造业博览会(又称第九届中国模具之都博览会)上,车床、刨床、铣床、钻床、磨床、镗床等机床产品“喧宾夺主”,取代了模具产品,成为展会的主角和焦点,受到企业追捧。
尽管,两项展会的主题与主要展示产品不同,但是智能装备和机床的“走红”都指向自动化装备市场的需求增长旺盛。
自动化装备市场骤热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残酷现实,“用工难”、“用工贵”的困难无情地提醒着企业:依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的粗放式生产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而技术含量高的自动化装备可以满足多个领域企业的生产需求,可为企业降低人力成本,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因此,“机器换人”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转型升级的共识。
对于自动化装备市场的推动,国家相关政策一直不遗余力,给予了相当大的扶持,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制造企业更换自动化装备的扶持力度,浙江省政府更是提出了“机器换人”的口号。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作用下,自动化装备的巨大市场已经打开。
自动化市场的增长,在统计数据中已经得到体现。据悉,目前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增速保持在装备全行业的前列,需求量总体保持稳步上升态势。受到国内下游制造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增速同比放缓的影响,半数以上重点企业的收入增速虽然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是在国内工业深化转型升级的带动下,全行业仍将能实现20%以上的增长,产值规模由2011年的4233亿元增长到5000亿元以上。
自动化装备市场的前景及其广阔,将全面覆盖社会生产的各个产业单元。如今,智能化、自动化已经不再局限于基础制造业,已经渗透至纺织服装、鞋材、电子信息、五金水暖等领域,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蛋糕”或达万亿元。
国内企业应加快跟进
尽管自动化装备市场“蛋糕”诱人,但是对于大部分国内企业来说,依然是如“镜花水月”般看得见、吃不着。从目前来看,国内企业整体对旺盛的市场需求的跟进并不理想,技术水平和高端制造能力的薄弱是主要原因。市场对高端自动化装备需求的旺盛和民族企业供给能力的匮乏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国内配套的产业链不完善致使国产智能装备在成本造价上偏高;智能装备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核心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产品,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国产智能产品多集中在中低端,高端研发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尽管我国智能装备市场的份额在持续增长,民族企业还是很难有更多的机会,成熟的市场份额多被智能工业巨头收入囊中。
高端机床市场同样不容乐观。长期存在的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产机床的可靠性和精度仍有待提高,数控加工设备的核心技术、数控系统目前尚有80%需依赖进口,一些关键零部件国内也无法生产,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品和创新能力与国际品牌差距巨大。自主品牌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普遍不强,导致高端机床市场90%的市场份额仍为国外品牌所占据。市场对国产品牌信心不高,在采购高端机床时,首先考虑的是德国、美国、日本等国际品牌。
国内自动化市场的增长对于国内来说,应该是行业快速发展的机会,但是国内相关企业自身发展的不足,反而使得这些机会更多为国际竞争对手所赢得。世界经济的低迷和我国市场的增长对比鲜明,未来在国内自动化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甚至趋于白热化,对于中国相关企业来说,能否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关键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对国际技术水准的赶超。在对市场的角逐中,能够迅速跟进市场增长和需求的企业,将永远是赢家。
战略机遇时不我待
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工业自动化发展趋势及未来几年的自动化市场影响逐步深化的情况下,市场对于智能装备的需求将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劳动力能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下,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5-10年,将是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无论从国家产业升级战略实施还是行业的发展来看,都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在此期间完成自身的提升,加速对市场的跟进,以免贻误“战机”。
国家的相关政策,无疑将对自动化装备市场的培育、国内企业的发展以及带来的产业优化效应起到推动和指导的作用。
今年年初发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路线图》明确提到,在“十二五”期间将突破九大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推进八项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八类重大智能制造装备集成创新能力和促进在国民经济六大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广。同时,将围绕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和重点应用示范领域四大方向进行重点攻坚。
科技重大专项以及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施,为高档数控机床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十二五”规划中,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被列入工业发展规划,随着一系列扶植政策的陆续出台,未来几年中国的机床行业有望在质量和技术水平上达到一个突破。目前,部分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指出,数控机床专项在任务布局时充分体现重点用户领域的需求,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所有产品类课题明确要求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根据市场的现状和趋势,国内智能制造相关企业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应付即将到来的激烈竞争,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实现大发展。
一是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应在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坚持以自主研发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驱动力,担当起提升民族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重任;二是以攻为守,加快国际化战略的推进,可以通过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或者对国外企业的并购,实现对先进技术的吸收内化;三是加强与台湾同行的合作,通过技术引进、项目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有效应对外企对我国智能市场的挤占,保障行业良好的生存和成长空间;四是相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高度重视市场细分产品的开发,“小众路线”的细分产品可以避免大众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样可以赢得能够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足够的市场份额。
“机器换人”催热市场
不久前,在第十七届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暨厦门对台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机械手、蜘蛛手等智能机器人不仅成为展会中重要的展示产品,并在交易会上成为企业与客商关注的焦点。仅漳州明鑫焊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一家就会上签订了约4000万元人民币的意向订单。
5月底,在宁波举行的2013中国国际机电工业制造业博览会(又称第九届中国模具之都博览会)上,车床、刨床、铣床、钻床、磨床、镗床等机床产品“喧宾夺主”,取代了模具产品,成为展会的主角和焦点,受到企业追捧。
尽管,两项展会的主题与主要展示产品不同,但是智能装备和机床的“走红”都指向自动化装备市场的需求增长旺盛。
自动化装备市场骤热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残酷现实,“用工难”、“用工贵”的困难无情地提醒着企业:依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的粗放式生产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而技术含量高的自动化装备可以满足多个领域企业的生产需求,可为企业降低人力成本,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因此,“机器换人”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转型升级的共识。
对于自动化装备市场的推动,国家相关政策一直不遗余力,给予了相当大的扶持,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制造企业更换自动化装备的扶持力度,浙江省政府更是提出了“机器换人”的口号。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作用下,自动化装备的巨大市场已经打开。
自动化市场的增长,在统计数据中已经得到体现。据悉,目前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增速保持在装备全行业的前列,需求量总体保持稳步上升态势。受到国内下游制造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增速同比放缓的影响,半数以上重点企业的收入增速虽然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是在国内工业深化转型升级的带动下,全行业仍将能实现20%以上的增长,产值规模由2011年的4233亿元增长到5000亿元以上。
自动化装备市场的前景及其广阔,将全面覆盖社会生产的各个产业单元。如今,智能化、自动化已经不再局限于基础制造业,已经渗透至纺织服装、鞋材、电子信息、五金水暖等领域,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蛋糕”或达万亿元。
国内企业应加快跟进
尽管自动化装备市场“蛋糕”诱人,但是对于大部分国内企业来说,依然是如“镜花水月”般看得见、吃不着。从目前来看,国内企业整体对旺盛的市场需求的跟进并不理想,技术水平和高端制造能力的薄弱是主要原因。市场对高端自动化装备需求的旺盛和民族企业供给能力的匮乏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国内配套的产业链不完善致使国产智能装备在成本造价上偏高;智能装备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核心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产品,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国产智能产品多集中在中低端,高端研发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尽管我国智能装备市场的份额在持续增长,民族企业还是很难有更多的机会,成熟的市场份额多被智能工业巨头收入囊中。
高端机床市场同样不容乐观。长期存在的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产机床的可靠性和精度仍有待提高,数控加工设备的核心技术、数控系统目前尚有80%需依赖进口,一些关键零部件国内也无法生产,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品和创新能力与国际品牌差距巨大。自主品牌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普遍不强,导致高端机床市场90%的市场份额仍为国外品牌所占据。市场对国产品牌信心不高,在采购高端机床时,首先考虑的是德国、美国、日本等国际品牌。
国内自动化市场的增长对于国内来说,应该是行业快速发展的机会,但是国内相关企业自身发展的不足,反而使得这些机会更多为国际竞争对手所赢得。世界经济的低迷和我国市场的增长对比鲜明,未来在国内自动化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甚至趋于白热化,对于中国相关企业来说,能否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关键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对国际技术水准的赶超。在对市场的角逐中,能够迅速跟进市场增长和需求的企业,将永远是赢家。
战略机遇时不我待
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工业自动化发展趋势及未来几年的自动化市场影响逐步深化的情况下,市场对于智能装备的需求将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劳动力能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下,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5-10年,将是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无论从国家产业升级战略实施还是行业的发展来看,都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在此期间完成自身的提升,加速对市场的跟进,以免贻误“战机”。
国家的相关政策,无疑将对自动化装备市场的培育、国内企业的发展以及带来的产业优化效应起到推动和指导的作用。
今年年初发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路线图》明确提到,在“十二五”期间将突破九大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推进八项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八类重大智能制造装备集成创新能力和促进在国民经济六大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广。同时,将围绕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和重点应用示范领域四大方向进行重点攻坚。
科技重大专项以及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施,为高档数控机床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十二五”规划中,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被列入工业发展规划,随着一系列扶植政策的陆续出台,未来几年中国的机床行业有望在质量和技术水平上达到一个突破。目前,部分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指出,数控机床专项在任务布局时充分体现重点用户领域的需求,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所有产品类课题明确要求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根据市场的现状和趋势,国内智能制造相关企业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应付即将到来的激烈竞争,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实现大发展。
一是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应在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坚持以自主研发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驱动力,担当起提升民族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重任;二是以攻为守,加快国际化战略的推进,可以通过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或者对国外企业的并购,实现对先进技术的吸收内化;三是加强与台湾同行的合作,通过技术引进、项目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有效应对外企对我国智能市场的挤占,保障行业良好的生存和成长空间;四是相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高度重视市场细分产品的开发,“小众路线”的细分产品可以避免大众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样可以赢得能够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足够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