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都表明,城市人群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要高于农村人群。中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性障碍和行为综合征等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上,城市人群均高于农村人群,两者之比约为1.5比1。这是为什么呢?
生存压力导致大脑功能活跃
对于城市人精神疾病多于农村人的一个普遍的解释是,城市生活节奏较快,人们承受的压力比农村人大,因而诱发了城市人较高的精神疾病患病率。但是,这种解释并未获得生物医学研究的证明。现在,研究人员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获得了一些证据,证明在城市生活的确会让人感受到更大的精神压力,因而会诱发更多的精神疾病。而且,在城市生活不只局限于在城市中出生和长大的人,也包括那些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讲,习惯了农村生活的人再到城市中生活,如中国的农民工,可能面临的精神压力更大,患精神疾病的比率更高。
德国海德堡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研究所的安德列亚斯·迈耶一林登伯格的研究小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研究,发现城市人与农村人在面临压力时大脑相同部位的活动情况有差异。研究人员对32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一项较难的数学测试,并且在测试过程中会让参与者从耳机里听到来自研究人员的负面评价,称受试者的做题进度落后于平均水平,因此他们的成绩可能难以通过考试。这是一种对受试者施加的明显的精神压力。当受试者处于这种较大压力的情境时,研究人员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扫描他们大脑中不同部位的活动情况。
结果发现,那些出生并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大脑中的杏仁核活动增强,而在乡村出生并长大的学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同时,大脑扫描也发现。大脑中另一个名为扣带皮质的部位活动情况也与城市生活背景有关。在城市中生活时间越长的大学生的这个部位的活动越强。这表明。出生在城市和长期在城市生活的人在面临压力时,其大脑的杏仁核和扣带皮质比较活跃。而杏仁核和扣带皮质的功能与负面情绪有关,因此。这种大脑同一功能部位在不同人群中的活跃情况有助于解释为何城市人比农村人更容易出现精神疾病。
过去研究人员探索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原因时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基因和遗传上,并强调基因的重要作用。但是,精神疾病中基因的作用与其他疾病是相似的,一是需要多个基因共同起作用,二是即使基因起作用,在疾病的发生中基因能起的作用也只占20%~30%,所以还必须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在德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出生的人患精神分裂症是农村出生的人的两倍。因此,除了探索基因的原因外,也要从大脑的解剖和生理方面探索原因。现在,实验表明。在受到压力时,城市人和农村人大脑杏仁核和扣带皮质的活性程度不一样,这正是从另一种角度提供了精神疾病发病的生物学原因。
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迈耶一林登伯格研究小组又对其他70多名学生重复做了两次这样的研究,每一次都出现了相同的情况。同时,研究人员还考虑了志愿者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其他一些因素。如年龄、学历、收入、婚姻家庭状况、情绪和性格等,发现把这些情况排除后,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对人们大脑同一功能部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而且,大学生居住的城市越大,他们的杏仁核就表现得愈加活跃。他们在孩提时期在一个城市里居住的时间越久,他们的扣带皮质也就表现得更为活跃。
城市化面临的挑战
过去的研究也表明,大脑中的扣带皮质对一个人早年生活的压力特别敏感,而且这种情况与成年之后的精神异常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城市居民大脑的扣带皮质和杏仁核之问的信息交流也似乎缺乏效率。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理工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丹尼尔·肯尼迪等人也认为,扣带一杏仁核这一大脑回路是一种能让精神疾病的遗传因素与环境风险聚集在一起的作用条件。
因此。迈耶一林登伯格认为,发展中国家生活于城市和乡村的人大脑受到的不同压力的差距会更大。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里生活的居民或许要承受更为巨大的压力。而在德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不是那么明显。人们可以非常迅速地来往于城市和乡村,并适应不同地区的生活。显然,压力差别表现得更为巨大的是在那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界限分外明显的地区和国家。
迈耶一林登伯格等人的研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城乡差别大的国家或地区人们的精神疾病的差异会较大,因而这些国家的城市人口的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会较高。二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展,未来许多国家的大多数人都可能会生活在城市中,这种情况有可能加大人们的精神压力,因而可能出现更多的精神疾病。为此。精神疾病和心理卫生专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当然。迈耶一林登伯格等人也认为,他们调查的样本并不算多,而且也仅限于发达国家。在后续的研究中,他们打算对更多不同国家和更多的人群进行研究。例如,可以对在城市里有着不同经历和背景的人群进行类似的调查,还会让参与者填写相关问卷,以确定究竟是城市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让人的大脑更加容易受到压力的损害。例如,是否在住房、收入、婚恋、人际关系等方面造成了不同人群大脑中同一或不同部位的活跃。这些结果不仅有利于防治精神疾病,也会对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帮助,以让他们规划出更让人安居的城市和制定让人更容易舒适生活的城市政策。
【责任编辑】 张田勘
生存压力导致大脑功能活跃
对于城市人精神疾病多于农村人的一个普遍的解释是,城市生活节奏较快,人们承受的压力比农村人大,因而诱发了城市人较高的精神疾病患病率。但是,这种解释并未获得生物医学研究的证明。现在,研究人员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获得了一些证据,证明在城市生活的确会让人感受到更大的精神压力,因而会诱发更多的精神疾病。而且,在城市生活不只局限于在城市中出生和长大的人,也包括那些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讲,习惯了农村生活的人再到城市中生活,如中国的农民工,可能面临的精神压力更大,患精神疾病的比率更高。
德国海德堡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研究所的安德列亚斯·迈耶一林登伯格的研究小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研究,发现城市人与农村人在面临压力时大脑相同部位的活动情况有差异。研究人员对32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一项较难的数学测试,并且在测试过程中会让参与者从耳机里听到来自研究人员的负面评价,称受试者的做题进度落后于平均水平,因此他们的成绩可能难以通过考试。这是一种对受试者施加的明显的精神压力。当受试者处于这种较大压力的情境时,研究人员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扫描他们大脑中不同部位的活动情况。
结果发现,那些出生并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大脑中的杏仁核活动增强,而在乡村出生并长大的学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同时,大脑扫描也发现。大脑中另一个名为扣带皮质的部位活动情况也与城市生活背景有关。在城市中生活时间越长的大学生的这个部位的活动越强。这表明。出生在城市和长期在城市生活的人在面临压力时,其大脑的杏仁核和扣带皮质比较活跃。而杏仁核和扣带皮质的功能与负面情绪有关,因此。这种大脑同一功能部位在不同人群中的活跃情况有助于解释为何城市人比农村人更容易出现精神疾病。
过去研究人员探索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原因时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基因和遗传上,并强调基因的重要作用。但是,精神疾病中基因的作用与其他疾病是相似的,一是需要多个基因共同起作用,二是即使基因起作用,在疾病的发生中基因能起的作用也只占20%~30%,所以还必须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在德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出生的人患精神分裂症是农村出生的人的两倍。因此,除了探索基因的原因外,也要从大脑的解剖和生理方面探索原因。现在,实验表明。在受到压力时,城市人和农村人大脑杏仁核和扣带皮质的活性程度不一样,这正是从另一种角度提供了精神疾病发病的生物学原因。
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迈耶一林登伯格研究小组又对其他70多名学生重复做了两次这样的研究,每一次都出现了相同的情况。同时,研究人员还考虑了志愿者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其他一些因素。如年龄、学历、收入、婚姻家庭状况、情绪和性格等,发现把这些情况排除后,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对人们大脑同一功能部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而且,大学生居住的城市越大,他们的杏仁核就表现得愈加活跃。他们在孩提时期在一个城市里居住的时间越久,他们的扣带皮质也就表现得更为活跃。
城市化面临的挑战
过去的研究也表明,大脑中的扣带皮质对一个人早年生活的压力特别敏感,而且这种情况与成年之后的精神异常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城市居民大脑的扣带皮质和杏仁核之问的信息交流也似乎缺乏效率。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理工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丹尼尔·肯尼迪等人也认为,扣带一杏仁核这一大脑回路是一种能让精神疾病的遗传因素与环境风险聚集在一起的作用条件。
因此。迈耶一林登伯格认为,发展中国家生活于城市和乡村的人大脑受到的不同压力的差距会更大。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里生活的居民或许要承受更为巨大的压力。而在德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不是那么明显。人们可以非常迅速地来往于城市和乡村,并适应不同地区的生活。显然,压力差别表现得更为巨大的是在那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界限分外明显的地区和国家。
迈耶一林登伯格等人的研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城乡差别大的国家或地区人们的精神疾病的差异会较大,因而这些国家的城市人口的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会较高。二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展,未来许多国家的大多数人都可能会生活在城市中,这种情况有可能加大人们的精神压力,因而可能出现更多的精神疾病。为此。精神疾病和心理卫生专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当然。迈耶一林登伯格等人也认为,他们调查的样本并不算多,而且也仅限于发达国家。在后续的研究中,他们打算对更多不同国家和更多的人群进行研究。例如,可以对在城市里有着不同经历和背景的人群进行类似的调查,还会让参与者填写相关问卷,以确定究竟是城市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让人的大脑更加容易受到压力的损害。例如,是否在住房、收入、婚恋、人际关系等方面造成了不同人群大脑中同一或不同部位的活跃。这些结果不仅有利于防治精神疾病,也会对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帮助,以让他们规划出更让人安居的城市和制定让人更容易舒适生活的城市政策。
【责任编辑】 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