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为何一年能发表51篇SCI论文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ac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柏林曾在其博客贴出一篇书面发言,批评科学界领导和政府官员的不端行为和不正之风,并列出了一位领导从做博士后以来的20年中,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的统计数字,其中,2003年高达51篇。郝院士认为,在自己没有实质性贡献、甚至没有看过稿子的文章上署名,而且“官”做得越大每年所出文章越多,这是目前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
  虽然道理很明白——官做得越大,按理做科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越少,所出的文章会越少,而且任何做过真正的学术研究者都知道,全身心投入研究,一年能发表三五篇论文已经相当不错,而领导能一周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要领导们认识并检讨自己的“不端行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领导会认为自己是占据别人的劳动果实吗?今天,写好论文、搞好研究,主动把领导作为第一作者、第一完成人的群体规模不小。这个群体大致包括,领导所带(其实是以领导名义所招,由其他教师所带)的硕士、博士,领导所在学科的教授、副教授,所领导部门的下级研究人员,等等。如果说硕士、博士写的论文,署上指导老师的大名还在情理之中——虽然最近几年揭露出来的多起博士生抄袭事件,导师均纷纷出来表明自己根本没看过论文;在出问题时把职责推到一边,在没出问题时却把成绩归于自己名下——那么,学者、专家把领导没有参与研究的论文、成果,署上领导的大名作为第一作者,就显然等于变相的学术行贿了。
  领导会认为自己没有为研究“作出贡献”吗?不,领导都会认为自己对学科发展、学术研究作用巨大,因为正是他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配置权力,为学者、专家获得项目、课题、经费,这不就是贡献么?也正是他利用自己与企业界、科技界的交往,由此为本学科、本部门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源,这不也是贡献么?至于参加立项会、开题会、座谈会等,那更是直接的研究行为了。
  学者、专家会检举领导的“不端”,认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侵吞,人格尊严被践踏么?他们其实深知“靠着大树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办事”的道理。得到领导的赏识,树起领导的大旗,可以获得更多的课题,更多的经费,而自己搞研究,不就是为了经费、为了课题。为了领导的好评么?没有领导的支持、不把领导作为项目领军人物、不把领导作为第一负责人,项目立项难,申请课题难,文章发表也难。领导在外通过自己的权力争取资源,学者在内做好研究,把领导放在论文作者首位,实属资源共享、利益均沾了。能攀附一个能量大的领导,已成为不少学者的学术追求。
  由此一来,要“鉴定”出领导有没有为论文作出真正的贡献,是不是有不端行为和不正之风实在困难,除非论文被揭露出有抄袭行为,才可能让领导“为难”。而“为难”的结果,也只是把责任归为失察,对论文的其他撰写者进行处分。而本人则安全地置身事外。如此,治理学术腐败也就雷声大雨点小,只捉蚊子(毫无背景的研究者),不拍苍蝇(利益共谋与领导有关系的研究者),更不敢动老虎(领导与官员)了。
  很显然,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前行政导向的学术资源配置体制和学术行政化评价机制,让领导和学者、专家们紧密配合、“各取所需”。在笔者看来,与其批评科学界领导和政府官员的不端行为和不正之风,还不如从根本上铲除滋生以上行为的土壤——如果学术资源的配置权不在行政领导手中,如果学术评价权不被行政领导所掌控,那么,行政领导就不可能在学术圈里左右逢源,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学者、专家放弃尊严,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服务,替他们做学问、写论文。做法很简单,只需要求行政领导不再从事学术研究,专心做自己的行政管理工作,以及把学术资源配置权、评价权交给学者、专家,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其他文献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有一句话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非常贴合曹雪芹理想人物林黛玉的悲剧意味。美的毁灭,是《红楼夢》主题的基本内涵。高中教材《林黛玉进贾府》是这幕悲剧的序幕。细读这一回,有“触目凄凉之至”的感觉。  年幼丧母的孤女林黛玉,远道来贾府投亲,白头外婆疼爱女之夭逝,怜外孙之孤单,在痛哭呜咽声中,迎接她的“心肝肉儿”。在这里,写的是荣国府合家出迎新客,写的是人间骨肉之亲爱与温暖,
提起“丁老师的语文课”,太多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在空荡荡的电脑屏幕前沉思良久,诸多杂记才水落石出般,一点一点地沉淀、清晰。在初中生活即将结束的时候,请允许我以最真实的笔触,写写我眼中丁老师的语文课,写写这段贯穿了我整个初中生涯的美好记忆。  严肃而优雅的语文课  丁老师三年来穿过各种各样的衣服,可很奇怪,我的印象中,他总是一身长衫袭地。青蓝色中式对襟开衫写意地披在身上,棉麻线做的中式盘扣整整齐齐,袖
一  潘新和先生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我感激他,敬重他。  作为起点低(第一学历“中师”)、底子薄(无一篇文章在C刊发表)、超大龄(年过不惑)的考生,别人避之唯恐不及,他却不以为意,将我纳入门下。笼罩于心的惨淡愁云终于被一扫而空,新的生命开始了!成年而能实现儿时的梦想,一大幸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大幸事;向景仰的真学者、大学者当面请益,一大幸事。三幸全占,我怎么可以一下子如此被命运恩宠呢!  还
2015年3月25日,在县级公示后的第40天,我和其他4位参评人一样,在忐忑的漫长等待中,终于收到了县教体局的短信通知:请收到短信的同志自带七、八年级下学期教材,于3月27日上午10:30准时到市教体局报到,参加安徽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评选之市级推荐人选业务考核,预期不到,视为主动放弃。  市级考核是承“县”启“省”的中转站,已通过县级评审的我们,只有通过市级考核,才能进一步冲刺省级评审。安徽省第十
我相信没有哪位教师存心想打击学生或伤害学生的自尊,也没有哪位教师刻意想用惩罚、威胁的手段来折磨学生,但爱之深责之切,我们经常能听到老师们类似的训斥:“你有没有用心学的?教你这么多次都不会”“不用说了,肯定又是你的错”“说过你多少次了都不改,叫你家长过来”。即使老师是爱学生的,也不免在无意中伤害到学生。  出现这样的情景,不是因为这些教师缺乏爱心,而是他们在恨铁不成钢之余,没注意到自己语言的破坏力。
爱的鼓励 给人力量  第一次感受“爱的鼓励”是在5年前的武夷山。当时有一场教学研讨活动,大陆和台湾的教师同台上课。上课的是台北市芝山国小的吕玉英老师,课题是《分数的探究》。大凡公开课,到了不熟悉的班级,老师提问时都是“你说”“请你回答”等,大家也都觉得这是很正常的情况,毕竟是面对不熟悉的学生。而在吕老师的课堂上,她从头到尾手里都拿着一张纸,提问时先看一下然后再叫“**,请你回答”。到了后来,有一两
英国,基于“少年时代”的学习,我对它的印象是一个老牌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我始终没有弄明白英国是因为什么样的缘由发达起来的。  近来,意外获知了发生在英国的两件“骇人听闻”的教育事件之后,我才站在教育的角度多少弄明白点英国发达的原因了,原来英国的教育很“特别”。  先别急着说英国的“教育事件”,先假设在我们国内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个级别并不算是很高的“官员”(暂设为副镇级吧)到某一所乡镇中学“视察
本文所说的“整本书阅读”,既不同于专家、研究者的整本书阅读,也不同于一般读者的整本书阅读,而是指教师“先读”后再“指导”学生读的“整本书阅读”。  笔者采用的基本策略,首先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其次是“大小专题”重点读,最后是 “圈点批注”“文本细读”。  一、“观其大略”“不求甚解”  做好读书计划,对全书“粗读”。所谓“粗读”可不是泛泛浏览,走马观花,而是观其大略:全书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这一次教学《伊索寓言》,初读文本,没多大感觉。  伊索,“寓言之祖”,一个奴隶,却知识渊博,聪颖过人,重获自由后,开始环游世界,为人讲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于是留下了《伊索寓言》——这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之一。显然,这个人,和这部作品都是经典。  既然是经典就好好读,好好体会经典带给我们的启示。  课间,一学生见我手捧《伊索寓言》,有些不
隔着窗子,外面是死寂的夜,从蒙翳的玻璃里看出去,不见一切东西清晰的轮廓,只是黑暗。在黑暗里迷离的树影,丫杈着、刺着暗灰的天。在万籁俱静中我听见了,你轻轻的声音。  你说——作为时代的挑战者,我向来只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你说——一个人最大的尊严是精神的自由。是啊!暮野苍苍,冷风瑟瑟,一盏孤灯,凄清地映着夜的眼帘。你独坐书斋,躬身的影,斜倚在心事浩茫的墨海边,将萌动于胸的铮铮豪言,笔舞成赤金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