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任务目标,高校责任重大。本文通过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结合就业形势,分析了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府完善顶层设计、高校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毕业生增强就业主动性、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旨在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发力,更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1-0015-0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稳就业、保就业”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任务目标,体现了国家的战略和人民的意愿,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何落实目标任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既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民生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稳定,需要多方作为。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概况
一方面,高校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从近三年毕业生规模来看,2019年、2020年、2021年毕业生分别为834万、874万、909万[1],2021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需求下滑、招聘延后、求职受限,不少往届未就业毕业生仍在求职,加之国外疫情形势仍不明朗,原本打算出国留学和就业的毕业生出于安全考虑,选择先在国内就业,企业裁员导致大量失业者也需要市场消化,这都加剧了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叠加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用人需求持续减少,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从高校层面看,高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就业见习流于形式,没有发挥提升学生能力的作用;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这些课程重视不够,师资不足,任课教师一般由辅导员兼任,课堂专业性和实用性不强,难以培育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从毕业生层面看,毕业生缺乏对未来的规划能力,就业稳定性低;自身定位不清,就业期望值偏高,追求体制内工作,而这些就业渠道本身就比较窄,导致很多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部分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实习实践经验不足、综合素质偏低,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缺乏就业的主动性,存在“慢就业”“懒就业”现象;心理素质差,焦虑情绪严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业的人数少之又少,部分创业者缺乏管理经验和风险应对能力,创业存活率较低,降低了毕业生的创业积极性。
从企业层面看,受疫情影响,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锐减;且企业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以减少员工培训成本,而毕业生却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线下招聘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等环节,有利于企业和毕业生的双向了解和选择,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线上招聘成为趋势,但求职效果不佳,仍需探索和完善。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政府
1. 拓宽就业渠道
2020年,政策性岗位对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政策性岗位已经招收了280余万应届毕业生,同比增加70多万[2]。政府应继续扩大“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的招聘规模,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和基层医疗岗位工作,支持大学生应征入伍,增加升学机会,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务员招聘更多向应届毕业生倾斜,积极扶持新就业形态等,以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
2. 完善就业支持政策
政府部门可通过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大创业融资扶持及奖补政策支持力度,为毕业生就业创业保驾护航。
3. 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
一是完善各类就业平台建设,实现一站式“云服务”。政府部门应鼓励毕业生通过网络求职,优化空中宣讲会、网络招聘会、网络面试、网络签约等网络招聘流程,提高毕业生与企业的沟通效率和签约效率;加强就业市场的监管,对存在就业歧视、欺诈等问题的企业严惩不贷,切实维护好毕业生的权益。二是协调行业资源,集中组织行业性、特色化的现场招聘会。后疫情时代的线下招聘会应摒弃“大综合、全覆盖”的大型招聘会方式,转而采取“按地域、分行业、分时段”的行业专场招聘会形式,方便用人单位短时间内与更多的对口专业毕业生进行面对面交流[3]。三是加大就业指导力度,政府部门应邀请各领域专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形势分析、职业发展指导、求职心理调适、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指导,提升毕业生求职能力。
(二)高校
1. 高校应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高校可通过召开企业座谈会、访谈企业专家、对毕业生展开调研、校友返校讲座等方式[3],切實掌握市场各类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就业见习基地。就业见习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应用和巩固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提升专业技能,获取职业认知,以更好地适应职场要求。
2. 高校应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一是健康的职业生涯教育。高校要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围绕学生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形成低年级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到高年级求职技能训练再到职前适应性训练相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4]。二是健康的就业观念。高校要努力做好学生就业价值引领工作,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培养有民族担当、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好青年;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把工作分为三个步骤——就业、职业、事业[5],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职业目标。三是健康的心态。就业期望过高,加之经济不景气、疫情压缩岗位的影响,毕业生求职难度加剧,容易产生迷茫、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有些毕业生企图逃避就业压力,盲目加入考研大军,考研失败率极高,心理方面也面临极大考验。高校应特别关注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加强毕业生的心理疏导服务,普及心理危机识别知识和科学干预技能,采取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线上辅导和线下辅导相互补充的心理帮扶模式,助力毕业生心理健康。四是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应积极更新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理念,适应“云就业”新常态,提升“云服务”工作能力,帮助毕业生科学研判就业形势,通过网络资源、合作企业、校友资源、教师资源等,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岗位信息;同时还应严格审核企业资质和招聘信息,保证信息真实有效;积极向学生推荐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礼仪、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资料和课程,开展求职技能培训、职业咨询、模拟面试等活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督促毕业生主动出击,积极就业,引导毕业生参加线上和线下招聘,从各种渠道投寄简历;加大对家庭贫困、零就业家庭、偏远山区等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力度,实行“一人一策”“一人一档”,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 3.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应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可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授课教师或指导老师。专业课教学也需及时更新理念和方法,课堂教学结合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多模拟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高校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并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三)毕业生
高校毕业生首先要强大自身,提升求职的核心竞争力,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此外,高校毕业生要找准自身定位,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应尽早做好规划,认准目标,积极努力争取。适当降低就业预期,灵活转变就业观念,做出先就业再择业的理性选择,尝试基层就业、创业就业、新业态就业等多种就业方式。另外,高校毕业生要主动出击,积极就业。畢业生应克服焦虑情绪,坚定求职信心,走出舒适区,摒弃慢就业,保持“时不我待,珍惜韶华”的紧迫感,做到“三积极”“三主动”——积极与朋辈交流求职成功经验、积极参加线上线下求职培训、积极完善求职简历,主动了解就业政策、主动关注学校的培训招聘信息、主动投递简历,努力把握每一个就业机会。
当然,企业也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配合政府、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在招聘过程中保证公平公正,不刻意抬高招聘门槛,不过分注重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总之,要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发力,政府、高校、企业固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尝试、改进,但提升毕业生的就业主动性才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高校考试招生及毕业生就业有关情况[EB/OL]. (2020-05-12).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1974/sfcl/202005/t20200512_452975.html.
[2] 黄丹. 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打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之路[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02):13-16.
[3] 朱佳艺. 后疫情时代高校“稳就业”工作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21(04):65-68.
[4] 刘洪超. 认真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03):18-19.
[5] 关司祺,贾小晨. 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4):281-282.
(荐稿人:温效朔,潍坊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1-0015-0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稳就业、保就业”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任务目标,体现了国家的战略和人民的意愿,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何落实目标任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既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民生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稳定,需要多方作为。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概况
一方面,高校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从近三年毕业生规模来看,2019年、2020年、2021年毕业生分别为834万、874万、909万[1],2021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需求下滑、招聘延后、求职受限,不少往届未就业毕业生仍在求职,加之国外疫情形势仍不明朗,原本打算出国留学和就业的毕业生出于安全考虑,选择先在国内就业,企业裁员导致大量失业者也需要市场消化,这都加剧了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叠加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用人需求持续减少,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从高校层面看,高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就业见习流于形式,没有发挥提升学生能力的作用;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这些课程重视不够,师资不足,任课教师一般由辅导员兼任,课堂专业性和实用性不强,难以培育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从毕业生层面看,毕业生缺乏对未来的规划能力,就业稳定性低;自身定位不清,就业期望值偏高,追求体制内工作,而这些就业渠道本身就比较窄,导致很多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部分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实习实践经验不足、综合素质偏低,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缺乏就业的主动性,存在“慢就业”“懒就业”现象;心理素质差,焦虑情绪严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业的人数少之又少,部分创业者缺乏管理经验和风险应对能力,创业存活率较低,降低了毕业生的创业积极性。
从企业层面看,受疫情影响,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锐减;且企业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以减少员工培训成本,而毕业生却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线下招聘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等环节,有利于企业和毕业生的双向了解和选择,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线上招聘成为趋势,但求职效果不佳,仍需探索和完善。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政府
1. 拓宽就业渠道
2020年,政策性岗位对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政策性岗位已经招收了280余万应届毕业生,同比增加70多万[2]。政府应继续扩大“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的招聘规模,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和基层医疗岗位工作,支持大学生应征入伍,增加升学机会,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务员招聘更多向应届毕业生倾斜,积极扶持新就业形态等,以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
2. 完善就业支持政策
政府部门可通过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大创业融资扶持及奖补政策支持力度,为毕业生就业创业保驾护航。
3. 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
一是完善各类就业平台建设,实现一站式“云服务”。政府部门应鼓励毕业生通过网络求职,优化空中宣讲会、网络招聘会、网络面试、网络签约等网络招聘流程,提高毕业生与企业的沟通效率和签约效率;加强就业市场的监管,对存在就业歧视、欺诈等问题的企业严惩不贷,切实维护好毕业生的权益。二是协调行业资源,集中组织行业性、特色化的现场招聘会。后疫情时代的线下招聘会应摒弃“大综合、全覆盖”的大型招聘会方式,转而采取“按地域、分行业、分时段”的行业专场招聘会形式,方便用人单位短时间内与更多的对口专业毕业生进行面对面交流[3]。三是加大就业指导力度,政府部门应邀请各领域专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形势分析、职业发展指导、求职心理调适、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指导,提升毕业生求职能力。
(二)高校
1. 高校应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高校可通过召开企业座谈会、访谈企业专家、对毕业生展开调研、校友返校讲座等方式[3],切實掌握市场各类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就业见习基地。就业见习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应用和巩固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提升专业技能,获取职业认知,以更好地适应职场要求。
2. 高校应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一是健康的职业生涯教育。高校要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围绕学生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形成低年级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到高年级求职技能训练再到职前适应性训练相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4]。二是健康的就业观念。高校要努力做好学生就业价值引领工作,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培养有民族担当、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好青年;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把工作分为三个步骤——就业、职业、事业[5],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职业目标。三是健康的心态。就业期望过高,加之经济不景气、疫情压缩岗位的影响,毕业生求职难度加剧,容易产生迷茫、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有些毕业生企图逃避就业压力,盲目加入考研大军,考研失败率极高,心理方面也面临极大考验。高校应特别关注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加强毕业生的心理疏导服务,普及心理危机识别知识和科学干预技能,采取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线上辅导和线下辅导相互补充的心理帮扶模式,助力毕业生心理健康。四是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应积极更新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理念,适应“云就业”新常态,提升“云服务”工作能力,帮助毕业生科学研判就业形势,通过网络资源、合作企业、校友资源、教师资源等,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岗位信息;同时还应严格审核企业资质和招聘信息,保证信息真实有效;积极向学生推荐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礼仪、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资料和课程,开展求职技能培训、职业咨询、模拟面试等活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督促毕业生主动出击,积极就业,引导毕业生参加线上和线下招聘,从各种渠道投寄简历;加大对家庭贫困、零就业家庭、偏远山区等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力度,实行“一人一策”“一人一档”,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 3.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应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可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授课教师或指导老师。专业课教学也需及时更新理念和方法,课堂教学结合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多模拟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高校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并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三)毕业生
高校毕业生首先要强大自身,提升求职的核心竞争力,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此外,高校毕业生要找准自身定位,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应尽早做好规划,认准目标,积极努力争取。适当降低就业预期,灵活转变就业观念,做出先就业再择业的理性选择,尝试基层就业、创业就业、新业态就业等多种就业方式。另外,高校毕业生要主动出击,积极就业。畢业生应克服焦虑情绪,坚定求职信心,走出舒适区,摒弃慢就业,保持“时不我待,珍惜韶华”的紧迫感,做到“三积极”“三主动”——积极与朋辈交流求职成功经验、积极参加线上线下求职培训、积极完善求职简历,主动了解就业政策、主动关注学校的培训招聘信息、主动投递简历,努力把握每一个就业机会。
当然,企业也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配合政府、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在招聘过程中保证公平公正,不刻意抬高招聘门槛,不过分注重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总之,要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发力,政府、高校、企业固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尝试、改进,但提升毕业生的就业主动性才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高校考试招生及毕业生就业有关情况[EB/OL]. (2020-05-12).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1974/sfcl/202005/t20200512_452975.html.
[2] 黄丹. 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打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之路[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02):13-16.
[3] 朱佳艺. 后疫情时代高校“稳就业”工作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21(04):65-68.
[4] 刘洪超. 认真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03):18-19.
[5] 关司祺,贾小晨. 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4):281-282.
(荐稿人:温效朔,潍坊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