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课程改革经过多年探索已进入理实一体化建设阶段。文章以《统计学原理》课程为例,提出了基于工作流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从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实施及课程的总结阐述了这一模式。此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从实际岗位的工作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出发,以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内容,以统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组建项目学习小组,将项目按流程分解任务,以任务为驱动,理论知识作为加油站嵌入流程中,从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
关键词:工作流程 理实一体化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5-243-02
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先后经历了重理论的学科式课程模式和理论够用、侧重实践的分裂式课程模式。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理论与实践不能割裂开来,应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这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最佳课程模式。
一、课程的性质及定位
(一)课程的性质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关于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课程,是笔者所在的劳动经济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务管理、电子政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共54学时,属于考试课。
(二)课程的定位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各行各业、各门学科都需要。对于课程的定位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培养职业核心(关键)能力,二是培养专业岗位群的任职能力,三是衔接前后续课程。
1.培养职业核心(关键)能力。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必备的通用的、基本能力。澳大利亚提出了七大关键能力,“收集、分析与组织信息”的能力列在第一位,美国劳工部将职业核心能力归结为五类,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是其重要一类。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可见,信息处理能力是八项核心能力的重要一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其职业迁徙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专业岗位群的任职能力。随着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动保障事业的深入发展,信息量日益扩大,需要从业人员掌握信息处理和分析方法。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的职业资格,如《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保障协理员》、《劳动关系协调员》、《职业信息分析师》等,都对计算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统计与社会调查能力提出了明确的国家职业标准。本课程结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
3.衔接前、后续课程的桥梁。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经济数学、应用文写作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是《统计学原理》学习的基础。经济数学为本门课程提供了数学的基础,对于理解课程中的原理大有帮助;应用文写作为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提供了支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尤其是Excel的学习为运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分析数据打下了基础。而后续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力市场等专业课则需要统计方法的支持。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及内容选取原则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从实际岗位的工作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出发,以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内容,以统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组建项目学习小组,将项目按流程分解任务,以任务为驱动,理论知识作为加油站嵌入流程中,从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
(二)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重点,通过改革最终达到课程的“四结合”目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统计原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统计课程与资格证书相结合;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相结合。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1.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按工作流程选取模块化内容。在内容的整体编排上,以统计工作大流程分模块,共分为五大模块,包括认识统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报告撰写。在模块下分实践项目,如收集数据模块中分为收集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两大子模块,在收集一手数据中设有问卷调查项目,项目再按工作流程分解任务,如确定主题—设计问卷—修改问卷—测试问卷—完成问卷,将理论知识作为加油站嵌入工作流程中。
2.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统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保障协理员》等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要求,在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上进行课证融合。
3.结合高职学生特点。高职学生与普高学生存在一定区别,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往往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逻辑归纳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较差的劣势,但他们也拥有思维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等优势。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一是通过实际工作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实训项目激发学生兴趣;二是避免难、深问题,重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从培养统计技能出发,让学生真正动手操作。
三、课程实施
(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参与式、个性化、差异化教学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以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任务推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工作流程中以任务驱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统计技能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担当评委、计算分析成绩等。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力求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对学习程度较差的同学进行反复耐心讲解,对于学习程度较好、有更高学习要求的同学通过担任助教、参与科研课题、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等实践活动满足其学习需求,提高统计分析能力,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 (二)借鉴项目管理知识,制作教学进程甘特图进行教学设计
借鉴项目管理的日程安排知识,利用Excel绘制教学进程甘特图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进程甘特图从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角色出发设计教学进程,主要包括任务名称、任务注释、教学方法、教与学的行动、教学素材、学习成果和教与学的时间分配, 教与学的时间分别用不同的颜色用以区分,便于观察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比例。
(三)借鉴德国学习领域教学组织的“六步法”,采用多样化方法和手段教学
1.按“六步法”设计学习任务书组织教学。根据学习需要设计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任务书,利用任务书分步骤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书参考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组织的“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进行设计,主要包括所属章节、任务主题、学习目标、阅读材料、任务描述、任务执行、任务评价、学习反馈(疑问及建议)。
2.采用多样化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利用项目法、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启发引导法、成果展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同时利用现实的教学手段和网络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现实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利用CAI教学、利用Excel、SPSS软件教学、利用实训室模拟教学等,网络教学手段主要包括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利用电子邮箱、QQ、微博、博客等网络交流工具进行辅导。
3.建立两阶段、多元化、多形式的课程考核体系。本课程建立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两阶段评价模式。在评价主体上体现多元化,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社会评价主要通过从业资格考试题目引入期末考试的方式予以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包括笔试、提问、撰写调查报告、成果展示、上机操作、演讲等多种形式。在评价内容上体现理实一体化,既考察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考察实践技能的掌握。
四、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建立课程内容体系的思路尚不明晰
目前的课程内容体系是以理论知识结构组织内容,按工作流程以项目的形式加入实践环节,一个项目要跨几个章节,优点是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结构,但破坏了项目的完整性。如果以一个个完整的项目为章节编排课程内容,又会破坏理论知识的结构。如何将理论知识的结构性和项目的完整性二者有机结合,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思路。
(二)课程内容的适用性有待完善
由于专任教师均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适用实际工作的需要有待商榷,课程内容对学生的适用性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师资队伍的素质和结构有待提升
师资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由于《统计学原理》是专业基础课,各专业都要开设,凸显师资力量不足,专任教师实践经历不够。同时,教师团队缺乏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比例不高。
(四)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有待提高
《统计学原理》课程相对其他专业课程而言,公式、计算较多,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有困难,因而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参与度不够。
五、课程改革设想
(一)明确改革思路,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进一步理顺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关系,充分考虑理论知识的结构和实践项目的完整。从实际工作需要角度入手,探索适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加强师资培训和企业实践,建设双师素质和结构优良的师资队伍
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理论、方法以及专业方面的进修培训,密切专任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丰富企业实践经历,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聘用企业专家能手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双师结构。
(三)借鉴各领域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的教学中,不仅仅关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下一步拟借鉴项目管理知识,管理教学项目;借鉴档案管理知识,学生自建学习档案;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师生共同制定、完善考核办法;运用应用文写作知识,锻炼学生统计分析报告写作能力等。
(四)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大力推动课程改革力度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给教学带来极大便利。下一步将完善多媒体课件、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网上课程教学平台、充实博客学习内容、探索考试系统,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动课程改革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1.16
[2] 郑振华.深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金商祺杯”2010京津冀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征文,2010.12.17
[3] 张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63~64
(作者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北京 100029)
[作者简介:郑振华(1979-),女,汉族,山东日照人,硕士,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劳经系教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责编:若佳)
关键词:工作流程 理实一体化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5-243-02
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先后经历了重理论的学科式课程模式和理论够用、侧重实践的分裂式课程模式。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理论与实践不能割裂开来,应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这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最佳课程模式。
一、课程的性质及定位
(一)课程的性质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关于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课程,是笔者所在的劳动经济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务管理、电子政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共54学时,属于考试课。
(二)课程的定位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各行各业、各门学科都需要。对于课程的定位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培养职业核心(关键)能力,二是培养专业岗位群的任职能力,三是衔接前后续课程。
1.培养职业核心(关键)能力。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必备的通用的、基本能力。澳大利亚提出了七大关键能力,“收集、分析与组织信息”的能力列在第一位,美国劳工部将职业核心能力归结为五类,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是其重要一类。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可见,信息处理能力是八项核心能力的重要一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其职业迁徙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专业岗位群的任职能力。随着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动保障事业的深入发展,信息量日益扩大,需要从业人员掌握信息处理和分析方法。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的职业资格,如《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保障协理员》、《劳动关系协调员》、《职业信息分析师》等,都对计算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统计与社会调查能力提出了明确的国家职业标准。本课程结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
3.衔接前、后续课程的桥梁。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经济数学、应用文写作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是《统计学原理》学习的基础。经济数学为本门课程提供了数学的基础,对于理解课程中的原理大有帮助;应用文写作为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提供了支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尤其是Excel的学习为运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分析数据打下了基础。而后续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力市场等专业课则需要统计方法的支持。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及内容选取原则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从实际岗位的工作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出发,以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内容,以统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组建项目学习小组,将项目按流程分解任务,以任务为驱动,理论知识作为加油站嵌入流程中,从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
(二)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重点,通过改革最终达到课程的“四结合”目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统计原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统计课程与资格证书相结合;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相结合。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1.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按工作流程选取模块化内容。在内容的整体编排上,以统计工作大流程分模块,共分为五大模块,包括认识统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报告撰写。在模块下分实践项目,如收集数据模块中分为收集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两大子模块,在收集一手数据中设有问卷调查项目,项目再按工作流程分解任务,如确定主题—设计问卷—修改问卷—测试问卷—完成问卷,将理论知识作为加油站嵌入工作流程中。
2.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统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保障协理员》等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要求,在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上进行课证融合。
3.结合高职学生特点。高职学生与普高学生存在一定区别,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往往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逻辑归纳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较差的劣势,但他们也拥有思维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等优势。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一是通过实际工作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实训项目激发学生兴趣;二是避免难、深问题,重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从培养统计技能出发,让学生真正动手操作。
三、课程实施
(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参与式、个性化、差异化教学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以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任务推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工作流程中以任务驱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统计技能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担当评委、计算分析成绩等。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力求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对学习程度较差的同学进行反复耐心讲解,对于学习程度较好、有更高学习要求的同学通过担任助教、参与科研课题、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等实践活动满足其学习需求,提高统计分析能力,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 (二)借鉴项目管理知识,制作教学进程甘特图进行教学设计
借鉴项目管理的日程安排知识,利用Excel绘制教学进程甘特图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进程甘特图从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角色出发设计教学进程,主要包括任务名称、任务注释、教学方法、教与学的行动、教学素材、学习成果和教与学的时间分配, 教与学的时间分别用不同的颜色用以区分,便于观察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比例。
(三)借鉴德国学习领域教学组织的“六步法”,采用多样化方法和手段教学
1.按“六步法”设计学习任务书组织教学。根据学习需要设计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任务书,利用任务书分步骤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书参考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组织的“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进行设计,主要包括所属章节、任务主题、学习目标、阅读材料、任务描述、任务执行、任务评价、学习反馈(疑问及建议)。
2.采用多样化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利用项目法、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启发引导法、成果展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同时利用现实的教学手段和网络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现实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利用CAI教学、利用Excel、SPSS软件教学、利用实训室模拟教学等,网络教学手段主要包括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利用电子邮箱、QQ、微博、博客等网络交流工具进行辅导。
3.建立两阶段、多元化、多形式的课程考核体系。本课程建立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两阶段评价模式。在评价主体上体现多元化,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社会评价主要通过从业资格考试题目引入期末考试的方式予以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包括笔试、提问、撰写调查报告、成果展示、上机操作、演讲等多种形式。在评价内容上体现理实一体化,既考察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考察实践技能的掌握。
四、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建立课程内容体系的思路尚不明晰
目前的课程内容体系是以理论知识结构组织内容,按工作流程以项目的形式加入实践环节,一个项目要跨几个章节,优点是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结构,但破坏了项目的完整性。如果以一个个完整的项目为章节编排课程内容,又会破坏理论知识的结构。如何将理论知识的结构性和项目的完整性二者有机结合,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思路。
(二)课程内容的适用性有待完善
由于专任教师均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适用实际工作的需要有待商榷,课程内容对学生的适用性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师资队伍的素质和结构有待提升
师资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由于《统计学原理》是专业基础课,各专业都要开设,凸显师资力量不足,专任教师实践经历不够。同时,教师团队缺乏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比例不高。
(四)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有待提高
《统计学原理》课程相对其他专业课程而言,公式、计算较多,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有困难,因而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参与度不够。
五、课程改革设想
(一)明确改革思路,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进一步理顺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关系,充分考虑理论知识的结构和实践项目的完整。从实际工作需要角度入手,探索适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加强师资培训和企业实践,建设双师素质和结构优良的师资队伍
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理论、方法以及专业方面的进修培训,密切专任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丰富企业实践经历,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聘用企业专家能手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双师结构。
(三)借鉴各领域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的教学中,不仅仅关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下一步拟借鉴项目管理知识,管理教学项目;借鉴档案管理知识,学生自建学习档案;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师生共同制定、完善考核办法;运用应用文写作知识,锻炼学生统计分析报告写作能力等。
(四)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大力推动课程改革力度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给教学带来极大便利。下一步将完善多媒体课件、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网上课程教学平台、充实博客学习内容、探索考试系统,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动课程改革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1.16
[2] 郑振华.深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金商祺杯”2010京津冀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征文,2010.12.17
[3] 张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63~64
(作者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北京 100029)
[作者简介:郑振华(1979-),女,汉族,山东日照人,硕士,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劳经系教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责编:若佳)